为什么我们要在讲秦政的时候讲韩非子?因为他们太相关了,是历史上很罕见的一个案例,哲学居然这么完整地决定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过程。在秦始皇和秦二世两代之间,韩非子的学说得到了现实的体现,它的完整性和脉络的清晰性也是****,可能后无来者。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个朝代是完全按照思想进行的?我们可以说,没有黑格尔就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就没有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就没有苏联和后来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消失,20世纪就会是另外的样子。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的思想改变了历史,但是历史并没有完全按照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预言的逻辑展开。而秦国不同,它严格按照韩非思想或隐或显的逻辑展开,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韩非和法家的思想造就了秦政的现实,通过秦政的兴灭造成了中国历史的拐点。因此,我们总结韩非思想,是在总结一个构造现实的哲学思想,这也是哲学家的骄傲。 我们看韩非哲学的特点: 一、在某些方面非常有效,比如法的正用(赏),鼓动耕战之士,削弱(似乎)无用的特权等等,在某些局面(比如有地可抢、有敌可杀的局面)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成为发动和维持正反馈过程(能够自催化、自放大的过程)的机制。法的反用(罚)则加强了内部的纪律和君臣间完全的一致性。又比如术,死臣而活君,建构君主的权威陡势,使得权力不旁落,奸臣、重臣不能得逞,而且群臣被刑名结构驱使,效尽牛马之劳、爪牙之利、警犬之惕。君主*重的奖赏要给告密者,因为他能使君主进入权力的非对象化的境域。后果就是,在消灭一切其他构造意义的机制的同时,建构起这个**的君主化的意义机制。它构造这些意义的把柄就是人的趋乐避苦的功利之心,以此机制操纵此心,则君主之外的所有人都是被这一机制规定的棋子,为君主拼命卖力卖命,让此君主在短时间内就可统**下。韩非的思想在秦国得到了*彻底的应用,效果也非常明显。 二、在哲理上体现了老子、孙子的某些思想,特别是其动态的构成(境域化的意义的构成,不可见的、非对象化的构成)见地。这是韩非和老子、孙子等先秦的出色思想家共通的,也是我*欣赏的。韩非把这种见地运用到权力的结构中来,特别痛切地意识到了深刻变化(奸蔽)的不可避免,这是他对老子、孙子以及之前法家、黄老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和深化,而且针对这样一个变化的趋势来寻找应对它的策略,寻找应因变化之道。 三��继承了黄老学的优点(主要是从老子那里吸收的,通过因应变化取得长生久视的生存之道)与缺点,在法家框架中进一步发展了黄老学的法术刑名思想。老子主张无为,把刑名等对象化的固执还原掉、消解掉,包括任何名利之心,任何有固定目标的追求,比如对权力的追求,而进入原本生命本身的境域。里面没有硬性的、可对象化的追求和目标,对象性消融在有无相融相交的气场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黄老学在老子、孙子的纯任动势特别是自然动态的道德观中加入“法”、“术”、“理”、“刑名”,赋予老子要化掉的刑名法术一种工具性的实在地位,以使老庄的无为之道在现实复杂的政治结构中有作为。但黄老学和韩非都没有说清法、理、刑名与天然的“应因变化之道”的关系。这并非如冯友兰所认为的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而是原发可能的生生结构(加上情势之中的权变)与应某种欲望、需要而形成的定理、类别、对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