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生命镜像与浮夸自体 一句赞美的话可以抵我十天的口粮。 ——马克·吐温 我不是一个普通人,为什么他们就不明白呢? ——史蒂夫·乔布斯 自恋(narcissism)这个心理学术语源自希腊神话中顾影自怜的美少年纳喀索斯(Narcissus)。 1899年,保罗·纳克用纳喀索斯这个文学形象来解释男性性倒错现象。弗洛伊德受此启发,将其借用于精神分析。 纳喀索斯因迷恋自己的倒影投湖而死,*后化为一株水仙花。所以,一些心理学家会把病态的自恋称为水仙花症。 自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质,绝大部分人都存在常态自恋的表现,而所谓“病态自恋”之类的术语是用于形容一种失控的自我关注。 自恋型人格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这是一种需要不断从外部“镜映”来获得认可、维持自尊的人格特征。 用一个关键字概括自恋型人格,就是“镜”。代表人物有萨尔瓦多·达利、史蒂夫·乔布斯等。 回声与倒影 纳喀索斯出生后,他的父母去求神示,想知道这孩子将来的命运如何,结果神示说:“不可使他认识自己。”于是,父母就一直不许纳喀索斯照镜子。 纳喀索斯长大后俊美无比,却不自知。很多少女对他一见倾心,可他却拒绝了所有少女的追求。其中,美丽的仙女厄科(Echo)因为被诅咒而失语,苦苦追求纳喀索斯,却无法得到他的爱,*终黯然销魂,肉体消亡,幻化为回声女神。 于是,被纳喀索斯拒绝的少女们一起祈祷:“但愿他有朝一日爱上一个人,却永远也得不到她的爱!”命运女神听见了这个祷告,便答应了她们。 有**,纳喀索斯无意中发现了自己在湖水中的倒影,立刻就被迷住了。然而,他却不知道那就是他本人的倒影。纳喀索斯沉迷于水中那个俊美的倒影,直到有**不幸赴水溺亡。纳喀索斯死后变成了一株水仙花。 神话是现实的抽象。在纳喀索斯这个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中,有两处易被忽略的细节,隐喻了自恋型人格的形成。 首先,纳喀索斯的父母不让他照镜子,刻意让他忽略自身的存在。这让他无法得知自身生命的镜像,无从知晓自身的俊美与伟岸。其次,厄科的含义就是回声, 但她却因为被诅咒而失语。对于这样一个无法正常回应自己的客体,即使再漂亮,纳喀索斯也提不起兴趣。 所以,当纳喀索斯看到湖水中自己倒影的一刹那,他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那种来自外部的认可令他迷醉。 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认为,自恋型人格者之所以在成年后仍会有幼稚的自夸行为,是因为其母亲没有在恰当的时候满足他们的自爱性表现欲��� 海因茨·科胡特将自恋型人格者称为“浮夸的自体”,认为他们的世界观建立在对自我夸张的想象中。 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是一名自恋型人格者。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一名画家,*幸运的事有两件—— **,是个西班牙人;第二,叫达利。这两件幸运的事都被我碰上了。” 达利还在其著作中写道:“每天早晨醒来,我就体验一次极度的快乐,那就是成为达利的快乐。我问自己,真奇怪,这个萨尔瓦多·达利,今天他要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呢?” 达利的家境颇丰,他的父亲是一位常年板着脸的律师。达利本来是有一个哥哥的,但是在他出生9个月的时候,哥哥不幸夭折,年仅2岁。 达利的父母为了纪念死去的大儿子,也或许是盼望着大儿子能转世重生,就给小儿子取了与大儿子同样的名字,即萨尔瓦多·达利。对父母而言,他或许就是哥哥的转世。 父母的卧室中常年摆着达利哥哥的照片。年幼的达利特别害怕看到那张照片,因为那张照片会让他联想到自己已经死了。父亲看他时,他总感觉父亲其实在寻找另一个“达利”。比普通人更敏感的达利总能看透父母的心思。 达利长大成人后,总是感叹道:“父亲对我的痛苦一无所知,只知道向他死去的儿子倾注无尽的爱,一次又一次揭开我的伤疤。” 达利直到8岁还在尿床,母亲对他十分宠爱,无论他怎么调皮捣蛋,母亲从不会训斥他。但达利的母亲有时也活在死去的大儿子的阴影中。 母亲总是说:“死去的萨尔瓦多·达利是个天才。” 母亲还常常带达利去墓地看刻着“萨尔瓦多·达利”名字的墓碑。 那个死去的“萨尔瓦多·达利”像一个幽灵一样时刻在威胁着达利的地位。这段特殊的童年经历,很可能是造成达利自恋型人格的主要原因—他需要从外界的鼓励中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 达利自我分析道:“我的奇谈怪行,都与我出身的悲剧密不可分。我想向自己证明,我不是死去的哥哥,活着的那个人是我。” 海因茨·科胡特认为,父母的“镜像功能”是自恋需求得以满足、自恋进程得以发展的必要的先决条件, 从而才能构建稳定的自体。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源于早年生活镜像的短缺。如果父母未能在子女的婴幼儿阶段唤醒其对自身的肯定,便会促使子女极度渴求从外界客体获得肯定与赞扬。 从原始自恋到成熟自恋 人类,是地球上***的生命形态。在这个星球上,成为人的成本与代价也是*高的。在所有动物中,人类的“幼崽”是*脆弱、无助的。低等动物,比如小马驹,一落地就能跑。但人类的“幼崽”就是这么“娇贵”,在离开母亲的子宫后,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爬行,又过一段时间才能独立行走。 所以,人类的“幼崽”对父母的依赖时间*长。即使离开母体3年,幼儿的大脑仍在高速发育中。从大脑的发育程度来看,瑞士动物学家波特曼提出的“人类都是早产儿”的观点是非常贴切的。人类之所以要“早产”,是因为无法等到大脑发育完善再分娩,因为太大的脑袋必将导致母亲难产。所以,在幼儿3岁之前,养育者所营造的环境,相当于幼儿的“第二个子宫”。 1.原始自恋 “原始自恋”这个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是指假设婴儿对自我的关注(情感的投注)优先于对他人的关注。 弗洛伊德认为,由于婴儿尚不能将母亲和自己区分开,他也不可能将母亲体验为一个“客体”。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以自我为**的原始自恋阶段,那就是幼儿时期。 这种原始自恋是生命*初阶段的特点。幼儿时期, 我们稍微感到冷,衣服就来了;稍微感到饿,乳汁就来了。如果这些“满足”来得不及时,我们只要啼哭就会得到。 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我们想拥有的东西, 父母也尽量满足我们,整个世界仿佛围绕着我们在转, 这是人类成长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自恋是一种防御机制,与自我保护有关。自恋型人格形成的原因,很可能与一个人在幼年时期遭遇的自恋创伤有关。一个曾遭遇自恋创伤的人会夸大自体,追求“我是**的”这一目标。 人类这种生命形态,就是这么“娇贵”。可以说, “自恋”这件事是不立不破的,过早地规训小孩,无异于揠苗助长。简而言之,3 岁之前的阶段,是幼儿需要被无条件满足的原始自恋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用余生去“争取”。即便成年了,他们的行为也带有孩子气,宛如一个“老小孩”。可以说,幼年时原始自恋未能得到满足,那种“若有所失”的情绪,要用一生来补偿。 父母在孩子3岁之前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成本其实也是*低的,因为他们所需要的都是一些*基本的物质和爱抚。 3?6岁的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与赞美,被父母忽视时会捣蛋、耍赖。每当这个时候,父母就会帮助孩子逐步理解现实,并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行为规则认识。 自恋型人格者的一个重要行为特征是以自我为**,其实就是其行为退行至原始自恋阶段。自恋型人格者的一些幼稚行为,不过是婴幼儿时期未完成的原始自恋的延续。 幼儿对自我的关注(情感的投注)优先于对他人的关注,自恋型人格者的行为也是如此,因此常常让人觉得他们不懂人际互惠,总是要求别人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却很少考虑给予别人对等的回报。 成熟自恋 自恋型人格者的行为是幼稚、浮夸的。心理学家朱迪斯·维尔斯特说:“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认为,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在自恋型人格者的心中,世界就应该围着他们转。随着个人的成长,自恋型人格者必须做人格结构成熟度的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除了“若有所失”,自恋型人格者还觉得自己很“特别”。就像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他的养子身份令他一生都在追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被亲生父母遗弃。他一直希望证明自己是**的,进而追求一种特殊的待遇。 史蒂夫·乔布斯以其“天才 白痴”的反差形象为世人所知,其天才之处在于商业成就,其白痴之处则大多反映在他的自恋行为上。 1976 年,21岁的乔布斯与26 岁的沃兹尼亚克以及韦恩在硅谷共同创立了苹果公司,制造出了他们的**台个人电脑AppleⅠ。当斯科特出任苹果公司的CEO后,他把“1号”员工编号给了沃兹尼亚克,“2号”给了乔布斯。但乔布斯不同意,他要求当“1号”员工。斯科特拒绝了他,乔布斯为此大发脾气。*终,乔布斯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他要当“0号”员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自恋型人格者的特权意识是非常强的。自恋型人格者相信自己是特别的,认为自己值得或应该被特殊对待。如果他们得不到自己期待的特殊待遇,就会感到受了侮辱,进而做出激烈的反应。 乔布斯可能对他的车牌编号不满意吧,他的汽车从来不上牌照。因为新车都有半年免上牌照的宽限期,于是他每半年就重新买一辆汽车。他还经常把车停在残疾人专用车位上,有时还霸占两个车位。 自恋型人格者都觉得自己是独特的,他们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期望得到相应的尊敬和赞赏。他们认为“我是特殊的,所以别人夸奖我、让着我,给我特殊的待遇都是理所应当的”。这一点在乔布斯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海因茨·科胡特认为,自恋是一种重要的个体资源, 有待滋养以确保它走向成熟。成熟自恋包含创造、幽默、接受有限性、智慧等特质。成熟自恋,是一种健康的自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