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空间内的多种生物的集合。生物群落层面上强调的是生物之间的关系。
美国北加州的Eel河里生活着一个生物群落:浮游藻类与底栖藻类、摇蚊幼虫、肉食性昆虫、鳊鱼、刺鱼、虹鳟。其中浮游藻类与底栖藻类被摇蚊幼虫吃,摇蚊幼虫被肉食性昆虫、鳊鱼幼鱼、刺鱼幼鱼等捕食,而肉食性昆虫、鳊鱼幼鱼、刺鱼幼鱼又被虹鳟吃掉。有位科学家在Eel河中圈定12个区域:其中6个有全部上述动物,并多加了若干尾虹鳟;另外6个区域把虹鳟都清除而留下其余动物。一段时间后,有虹鳟的区域的浮游藻类与底栖藻类严重减少,而没有虹鳟的区域的藻类明显增加。为什么放入吃肉的虹鳟后藻类会减少呢?原来虹鳟的捕食作用使肉食性昆虫、鳊鱼幼鱼、刺鱼幼鱼的数量减少了,这些摇蚊幼虫的天敌的减少使摇蚊幼虫数量大增,于是大量取食藻类,故藻类数量下降。这就是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相克相生的关系。
在很多生物群落中,如果生物的种类越多,生物个体在各种类问分配得越均匀,生物群落就相对越稳定。而生物种类数量和生物个体在各种类问分配称为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群落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受影响,通常环境越恶劣生物多样性就会越低。调查发现,广东沿海养殖对近海浮游生物群落有影响,在养殖海区的浮游生物多样性明显低于非养殖海区,说明海水养殖鱼类的发展使近海海水中的生物群落结构脆弱。
4.种群
种群指在一定区域内同一种生物的总和。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常常是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数量变动及发展也是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在挪威有种旅鼠,其天敌很少,数量增长迅速,有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其种群数量变化。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旅鼠种群数目上升很快,原本棕色的皮毛在数量上升后部分旅鼠皮毛变成鲜艳的橙色,并且很多个体集体迁移到大海边,然后集体跳到海里去。得出的初步解释是旅鼠中有个种群利益机制,当在一定区域数量激升至环境无法容纳时,有部分个体采取自我牺牲的方式把毛皮变得鲜艳吸引天敌吃自己,同时集体跳海自杀以腾出生态空间让种群得到继续生存下去。一个动人的舍己求全的故事。但后来发现,集体跳海原来是一场偶然事故,主要是预先不知道前方是海,而群体移动速度太快了,以至于刹不住掣,结果都掉到海里淹死了。 生物信息学融合了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21世纪多个朝阳学科,越来越深入影响科学研究与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科研理念及科技产业化意识。
许多学者已编写了不少**的生物信息学教材与专著,涵盖教学与科研的多个方面,但这些教材与专署往往仅适用于某一专业的学生。本书编写的目标是为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提供一本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入门教科书。编者设计了大量的例子,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原理。希望为推动国内生物信息学教学贡献绵薄之力。
2005年,许忠能博士在暨南大学教务处的谢绍潮老师的建议下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罗健编辑的帮助下,以**多个学期的生物信息学课程教案为蓝本编写了提纲,向在生物信息学及相关领域教学与科研**线的若干学者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加入本书编委会。令人振奋的是,Ken Chan博士、许龙飞教授、陈宣老师、黄蓓蓓博士生、刘顺会副教授、周杰博士、刘吉平副教授、周晖老师、石宏博士、蒙进芳老师欣然同意共同编写本书。Ken Chan博士参与编写了第2、9章的部分内容;许龙飞教授编写了第3章,同时参与编写了第4、5章的部分内容;刘顺会副教授编写了第14章;刘吉平副教授参与编写了第8、15章的部分内容;黄蓓蓓博士生编写了第7章,并参与编写了第4、6章的部分内容;陈宣老师参与编写了第4章的部分内容;周杰博士编写了第10章;周晖老师编写了第12章;蒙进芳老师参与编写了第13章的部分内容;石宏博士参与编写了第13章的部分内容;许忠能博士编写了第1、11、16章,并参与编写了第2、5、6、8、9、15章的部分内容,同时负责全书的统编、审校工作。暨南大学计算机系蔡利栋教授对第5章进行了审核。
本书得到暨南大学水生生物学****学科相关基金的资助。编委会感谢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韩博平教授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山大学邓日强副教授对本书编写过程中提供的帮助,感谢各编者所在单位的相关学生与老师、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教务处对本书的支持。同时,衷心感谢在此过程中,各编者的家人对编写工作的鼓励。
生物信息学涉及的领域众多,学科发展迅速,本书的内容难免出现错误,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