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说谎 打电话给刘瑜时,听声音就知道他还在睡觉。他知道我是问何时可以安排见面的,急忙说自己感冒已经好些天了,暂时没办法见面。我知道这是谎言,但还是回答说:“过两天好一点了,找时间碰个面吧。”
刘瑜是我以前的个案,当年还就读某个知名的私立初中时,他因为欺负其他同学而差一点被退学,*后学校还是要求他转学,才由父母带来的。只是,他的父母就像这城市的许多父母一样,都太忙碌了,经常临时取消家庭联合会谈。比起**的富裕,他们在时间上是恰恰相反的匮乏。他们宁可爽约白白付就诊的费用,也无法挪出时间来。
美国的心理**大师奥托·科恩伯格说过:**师在诊疗室里从自己和个案之间所感受到的情绪和反应,就是个案生活中周遭的人们会感受到的体验。虽然这句话讲的是个人**,不过,在我的经验里,家庭成员的互动也是如此。
于是,在难得的一次三人都出席的家庭会谈中,我向他的父母提出这一点看法:“我知道你们都十分忙碌,只是宁可付费也不及时取消行程这件事让我困惑。是你们不容易有机会相互沟通,不容易知道彼此的行程?还是你们的生活里相对于时间,钱是较不重要的?如果是这样,会不会跟刘瑜的相处也是如此,也就是说:钱比时间更重要?”
我这三个问题不是一口气提出的,而是一个一个分开问的。每提出一个问题,三人不约而同地沉默了,待反应都够长时,我才又接下一个问题。
因为有那一次的直接面质,刘瑜才开始和我建立真正的会谈关系,不再像一开始时那样保持远距离观望的态度。
家庭会谈依然继续取消,和父母的关系没进展,但个别**继续着,刘瑜和我的会谈也越来越深入。随着关系的稳定,我才问起刘瑜,当初**次见面时,妈妈当面指责他经常遇到事就撒谎这件事。当时他不自觉而愤怒地说:“我没有!”这,究竟怎么回事?
刘瑜坦然讲了几个例子,都是一些顺口撒谎的小事。他说,其实也不过是希望能躲过这一关,不要再被“碎碎念”了。
回想自己的成长,不也是这样吗?我年幼时调皮,喜欢耍小聪明,青少年阶段更是不喜欢被管。父母担心,总是紧张地盯着我,唠叨也就在所难免。只不过,当时不自觉地找各种理由逗留在外头,没有太多撒谎或火爆冲突罢了。自然地,我更可以体会刘瑜这部分的心情。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不仅希望不要再被唠叨了,甚至希望在父母的眼中自己是十分**、十分棒的人。我因此告诉刘瑜说,也许撒谎就是他还在乎父母的看法。他似乎有点懂,却不知道如何接话。我又接着说:“说谎话要说到永远没人看穿,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希望别人眼中的自己是**的,我们就真的要有一些努力。这虽然不容易,但慢慢地累积,自己��得更好了,你就可以体会这句话是真的有道理的。”
关于孩子撒谎这件事,其实可以当作他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过程。当孩子慢慢成长,他对外在的世界有越来越多的认识,也就越感觉到自己的不足。然而,自出生以来那种维持自己的**形象的欲望却依然强烈存在。因为如此,他也就越来越觉得自己无法维持住过去一向的**。这一股不安,也就让他开始不自觉地会用一点手段,也许是撒谎,也许是偷窃,来达到这样的目的。
这样的行为,通常在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出现。只是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能力越大,自信也更强了,他们开始有更多的能力。在这同时,他们也慢慢发现:通过偷窃或撒谎来拥有这个世界,其实很快就要付出代价,而且是很大的代价,这代价让自己离**更遥远。于是,他们更积极发展其他的能力,而放弃了偷窃或撒谎。
只是,当年我遇到刘瑜时,他已经上初中二年级了。撒谎也好,欺负别的同学也好,都是别人早就该因为代价太大而放弃的行为。如果这些行为还持续存在,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机会对自己的其他能力产生信心,也可能是这些不当行为带给他的反馈远远超过他所付出的代价。
可惜,当年我和刘瑜的会谈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当年刘瑜和我的关系越来越稳定时,他对我越来越强烈的依赖开始激起他的父母不自觉的失落感。这是青少年的心理**常见的情形,只是我没及时做适当的处置。于是在升初三的暑期课前,他的父母就以课业繁重为理由,替刘瑜决定,擅自结束了当时的会谈。
这一次,他的父母又来找我了。上了高中的刘瑜似乎更会撒谎,也不去学校了。他甚至拒绝了父母要求来找我的建议。基于过去的相处经验,我决定自己打一个电话给他,才有了故事开头那通电话的撒谎。
然而,也因为他的反应是撒了一个明显的谎,所以我更确定这不是拒绝。他也许还有点迟疑,甚至是对当年我没阻止他的父母结束会谈的举动,在意识或潜意识层面仍有着一股说不出的愤怒。总之,他只是没有充足的准备,暂时回避了。我知道,过两天再通一次电话,他就会以有些勉强的方式来答应。
别着急,更不要露出担心带来的不安。我这样告诉着自己,不要连自己都对刘瑜失去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