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做命运之船的舵
做自己的人生咨询师
我的先生是一名心理医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来咨询情感婚姻问题的案主,她们大多是女人。有时先生会跟我说一些咨询者的情况,希望我这个在杂志报纸上做情感话题的“专家”能给一些建议。而我总是在听了大致情况之后,来一句:离婚!或者是感叹:怎么还有这样的女人?
而现实情况是,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
我相信,很多人来找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大概也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只不过想通过咨询师来帮自己下个论断,或者是寻求一个更大的心理支持。
这就像我们在遇到人生选择、事业不顺或婚姻受挫、病魔缠身时,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占卜,问问今后的前程如何?何时会行好运?如果占出的卦象是吉利,当然满心欢喜而去。否则就会愁容满面,灰心丧气。
其实,找心理咨询师咨询与占卜有着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只不过如今的人们更相信所谓的“科学”,而心理学的确属于科学的范畴。
但是,心理咨询师真的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
作家毕淑敏在做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师之后,终于关闭心理诊所,重操写作旧业。
她在做客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时,一针见血道:心理咨询师是高危人群。
“对于学员是否符合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资格,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没有做任何建议和限制,很多学员实际上是想通过培训学习,**自己的心理疾病。如果这些本来就有心理疾病的人考证后执业,是相当危险的。就像一名驾驶员,没有达到熟练驾驶的程度就拿到了驾驶证,那上路能让人放心吗?”
记得我的一个朋友在住院时,我去看她。与她同病房的是一个60岁的老太太,据说是山西省的民营企业家,刚做了胃癌手术,情绪相当不稳定。
我的朋友说:“你要不要找个心理医生聊一聊?”
老太太还没回话呢,她身边的护工就问了:“什么是心理医生?”
老太太胸有成竹地说:“心理医生就是:他听你说话,还要向你收钱。”
仔细想想,老太太的话不无道理。在一般人心里,心理医生就是这样的形象。
也的确,现在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很多人都是自己出现问题才开始钻研心理学的,而入了门就开始班门弄斧了。可想而知,我们从心理咨询师那里能得到什么。
我无意抨击心理咨询师这个行当,我只是想说明——求人不如求己。与其花钱费时地去寻求心理咨询师这种外援,不如试着去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因为,我们的人生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而我们正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长大、成熟的。所以,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对我们的试炼,才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而你是你自己*好的人生咨询师。你遇上的所有问题,都是为你量身订制的。你只有妥善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人生之路才能畅通无阻,否则类似的问题总是会再次出现。同时,如果你不去解决问题,那么你就会成为问题本身。
我们身边之所以有那么多的“问题女人”、“问题男人”以及“问题孩子”,就是因为我们习惯了遇到问题就一味地寻求外援,或者是逃避。这样我们就失去了依靠自己的内在力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行动的多次重复就构成了我们所谓的“命运”。
要做好自己的人生咨询师,就要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利用每一个问题甚至是困境来发展自己。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人为你设置一个考试,也没有人给你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而一旦你成为自己的人生咨询师,你所面临的一切问题也都将成为你探索人生的资料,这样,你就不会害怕出现问题,也不会恐惧人生的不幸,而是从每个问题和困境出发,寻找内在的光明与喜乐。
拿一手好牌V8打好一手坏牌
武汉七七是一个自由撰稿人,她总写一些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状态,所以找她倾诉的人很多。
话说某天,一个民工的妻子找到她。
27岁的女人,满脸透着沧桑,可是却穿着非常不适合她的吊带衫。要知道,武汉那天的气温已经有些凉意了。女人说,自己只有这件衣服像点儿样。
本来约在江滩见面的,看女人冷得直打哆嗦,武汉七七就带她去了老街的咖啡厅。
谈话中,女人哭诉着自己的丈夫怎么车祸身亡,她怎么带着3岁的孩子含辛茹苦地生活。话间,她一直在落泪,甚至有那么一刻,她哭出了声。
武汉七七开导她好一阵子之后,说:“我送你几件衣服吧,这天气光穿吊带也不行啊。”
女人摇摇头,说:“不用了,你要真想帮我,就帮我介绍一个大款吧。”
当时武汉七七都没反应过来,当她反应过来之后,就感觉自己被中伤了。
结果是,本来十分同情女人悲惨命运的武汉七七,严正地告诉女人说:“你以为人家大款是傻子?人家要找也找年轻漂亮的,精神独立的,你怎么就不想怎么自己努力走出困境而只想着嫁大款呢?”
许多女人都有“嫁大款”的美梦,就连一个民工的妻子也不例外。她们面对所谓的“坏命运”,不是怨天尤人就是异想天开。在面对不幸时,女人总是痛彻心扉地问:“命运为什么这样对待我?”而不是想着如何努力去改变命运。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趋乐避苦的,都希望与好运气结缘,与坏运气绝缘。但人生是一个双面娇娃,有好就有坏,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另外,我们必须明白,没有什么事情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在我们身上,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心理大师荣格认为,若是无法察觉内在的情境,它们就会投射出来,变成外在的命运。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无法觉知内在的冲突,那么外在世界就迫不得已将这份冲突“演示”出来,而且会撕裂成两极对立的情况。
从某种程度上说,你创造了你的实相。好命运是你努力的结果,坏命运也是你参与造成的。所以,当我们临不幸的时候,不要轻易地去质问:“命运是如何对待我的?”而是要问问:“我是如何对待命运的?”这样我们对自己的命运就负担起了责任,即使是面对坏命运也应如此。
其实那些所谓的“坏运气”往往是来转化我们的,就是告诉我们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只要我们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坏运气”就烟消云散了。而人生的意义的确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坏牌。
让我们来看看《潜水钟与蝴蝶》的作者,是如何打好自己手上的那副“坏牌”的。
1995年12月8日这**,对于才华横溢、开朗健谈、事业如日中天的法国《ELLE》杂志总编辑让·多米尼克·鲍比来说非同寻常,因突发脑中风,年至不惑的他陷入深度昏迷的状态。20天后,当他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已已丧失了所有的运动功能,不能动,不能吃,不能说话,甚至连呼吸都困难,全身能动的部位只有左眼皮,这成为他联系世界的**通道。
经诊断,他患上了一种叫“闭锁症候群”的疾病,用他的话说,“要非常幸运,才能掉进这种可怕的陷阱里”。
然而,虽然鲍比的身体就像被困在重重的潜水钟里,无法动弹,但他的心灵却如同轻盈的蝴蝶一样自由飞翔。在友人的帮助下,他用左眼皮一下一下地选择需要的字母,然后拼成一个词,然后成为一个句子……就这样,他“写下”了关于活着、关于死亡、关于爱的思索的《潜水钟与蝴蝶》。
“这一连串接踵而至的灾难,使我不可遏制地笑了起来,我决定把我的遭遇当成一个笑话。”
作者对自己处境的自嘲,对命运的诠释,像一粒一粒五彩的弹珠,迸发出了生命的华彩乐章,让我们笑中落泪,感叹生命的力道与弹性。
是的,我们无法选择命运,却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
我们都不愿意面对“坏运气”,但是,它还是会时不时地袭击我们一下,所以面对它时,要接受,*好来点自嘲,这样你就可以站在更高的地方俯视那些“坏运气”了。
女人,你为谁而活?
女人,你为谁而活?这是每个女人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没结婚之前,我要做个懂事的女朋友;结婚之后,我要做个贤妻良母。这一切我都做了,可惜我没遇到对的人。对丈夫我问心无愧,我很懂事,理解他,宽容他,但是我不爱他。生活在一起却没有爱,这种痛苦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每当忍不下去的时候,父母说等到结婚就好了;结婚了,有人说有了孩子就好了;孩子有了,同事说等孩子大了就好了;孩子会说话了,大家又说孩子再大点就好了……我等多久才算好?顾这个,顾那个,到*后我谁都没顾到。”
这是一个挣扎在离婚边缘的女人的心声。
如果说人生是一次航行,那么许多女人都是命运之船的乘客,而不是舵手。
小的时候,她们为父母而活,是爸爸妈妈的乖乖女;长大了,她们为爱情而活,为了取悦伴侣而不惜失去自己的生命特质;有了孩子,她们更是把心思放在了家庭和孩子的身上……
她们的工作是父母给找的,老公是亲戚给物色的,虽然她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要好的人,但是因为家人和亲戚都是“为了我好”,所以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自己内心的诉求,这样就养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依赖。以至于对人生的任何选择,她们都只是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
这就是女人,容易形成依赖的女人,同时也是不自觉地“为他人而活”的女人。
在没有遇到问题以前,女人漫不经心地活着,并以此为乐。
当老公一日日借口应酬不回家,当他看自己的眼神不再一往情深,女人才会问:这是怎么了?自己**到晚忙忙碌碌,为家庭尽心竭力,为什么竟不能留住男人的心。她迷惑,她不解。而只有在某个痛苦不眠、孤灯相伴的夜晚,女人才猛然发现:不爱应酬、时时记挂着孩子、老公的她,几乎没什么朋友,甚至疏远了自己的亲人。也直到这时,才猛然醒悟,她这些年只为小家而活。她几乎不认识自己了。
那个生机勃勃、追求时尚、喜欢结交朋友的女人,去了哪里?女人扪心自问。
“我要为自己活一回!”女人觉醒之后说。
可惜,此时女人的“为自己活一回”,往往剑走偏锋——她们所说的为自己活,大多是外在的。比如要为自己留多一点时间和空间,要在衣饰化妆方面多多投入等等。
这些外在的花活,可以看做是一种貌似自爱,其实是不自爱的举动,因为目的还是为了“取悦”他人。
那么,为什么有的女人活得兴高采烈,随着岁月流逝而日渐丰润,而有的女人活得无精打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落西山?根本区别就在于——你有没有为自己而活。因为,人生的根本动力和意义在于自我实现。
为自己活,你就不容推卸责任,因为一切都是你的选择;为自己活,你就能接受你人生中好的与不好的,因为那是你的;为自己活,你才无怨无悔,更尽力,也让身边的人更受惠。
如果说人生是一次航行,那么许多女人都是命运之船的乘客,而不是舵手。
金姬和银姬的不同命运
小时候看过一部朝鲜电影《金姬和银姬的命运》,讲的是一对孪生姐妹金姬和银姬,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而遭遇不同命运的故事。
这是社会环境影响个人命运的故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失去了选择命运的权利。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命运之船是从家庭起航的。所以,我们生长的那个家庭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影响着我们个人的命运。
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只有父母之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可惜很多父母不懂得这一点,他们习惯了控制子女,以爱的名义控制他们。这样,如果我们个人没有足够的意识去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那么我们很可能成为家庭的牺牲品。
下面是一个“妹妹”的自述,她讲述了“姐姐”的悲惨命运:
我姐姐从小到大一直在父母身边生活,直到现在,30多岁都没有离开过家,除了有一次来我所在的北京呆了三、五天以外。
父母包办了她的一切生活。从表面看,她应该非常幸福才对,因为她的生活没有压力,工作、房子、家务、孩子教育,父母都替她做了。但是父母在任劳任怨、包办一切的同时,也对她进行着无穷无尽的贬低和攻击。他们时刻在说姐姐没有一点本事,要不是他们替她做这做那,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她会寸步难行。
记得有一次,姐姐偶然翻看我的大学英语课本,被父亲看到,父亲勃然大怒,吼道:“你看这个有啥用?赶紧扔了!”
终于有**,姐姐忽然走不动了,真的寸步难行了。她的下肢失去了知觉,就这样,她在自家院子门口忽然走不动了,靠在墙上哭了一个小时。
父亲在院内吼着:“赶紧回家!不要让别人笑话!”
直到一个小时后,才发现姐姐不是装的,于是急忙送医院。结果是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压迫了腿上的神经。
经过半年多的**。姐姐终于可以走路了,但还是有点一瘸一拐的。
这是多么心酸的事!姐姐的身体在告诉她,父母用包办和责骂禁锢了她的自由,只要在父母的阴霾下,她便寸步难行。
所以,虽然我在异乡打拼,得自己承受工作、房子、**和孩子教育等一切压力,但是却一点儿也不羡慕姐姐。至少,我有大量的自由。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金姬和银姬”,她们生在同一个家庭,却拥有着不同的命运。姐姐因为被无知的父母控制、囚禁而失去了飞翔的能力,甚至以身体的疾患来附和“父母的意愿”。而妹妹因为成功地摆脱父母的控制远走高飞,拥有了虽然艰辛但却充满自由的新生。
必须承认,我们身边充满了不明智的父母,他们常常越俎代庖。当我们学会了顺从,学会了符合父母的意愿时,也就永远与自己失去了链接。
由此看来,生养我们的那个家之于我们,就像茧之于蚕,*初是温暖的保护,但如果不成功脱离,就可能成为禁锢我们的牢笼。
所以,当我们长大成人时,要有意与原生家庭脱离,而专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否则你就可能成为“废品”,或者陷入家族命运轮回的链条——你母亲过着怎样的一生,你就会如此过一辈子。
每个人都是一个纯粹的原生家庭的产物,所谓原生家庭,就是我们生长的那个家庭。为自己而活,首先要从原生家庭中成功剥离,建立自我负责的人生信念,发展内在的支撑力。
一封家书的“救赎”
有一次去北京妇女教养所讲课。在能容纳150人的大教室里,坐满了青少班的学员们,*小的只有14岁。看着她们稚嫩的脸庞,你很难把“卖淫”两个字跟她们联系到一起。
讲完课后,我到宿舍区参观。在一楼的拐角,碰上一个戴眼镜、个头不高的女孩子,白白的皮肤,两颊上有高原红,整个人看上去像个高中女生。
一问才知道,今天轮到“眼镜”值班,所以没去听课。
跟“眼镜”聊天,得知她是甘肃某县人,后来自然聊到了她“进宫”的过程。
本来以为这样的话题会令她尴尬或者不愿意提起,结果她落落大方地说:她是7月份来北京的,以前在上海做酒店服务员,因为哥哥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她就来到北京,希望能在北京外语学院学习。那时离开学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她看到报纸上有月薪一万元招聘酒店小姐的广告,于是就去应聘了。
“其实,在此之前我也知道这一行是做什么的,要不然为什么那么高薪?但是我想赶紧挣点钱上学,所以也就去了。”“眼镜”坦然地说。
结果东窗事发。
我问:“你哥哥和父母知道吗?”
“眼镜”说:“出事之后我就告诉哥哥了,哥哥**时间就告诉了父母。”
“那父母的反应呢?”
“我爸爸给我写了8页信纸的一封信,我看着看着就哭了。我爸爸说这件事情的发生是他们做父母的责任,没有把我教育好。另外,社会也有责任。现在社会风气不好,你这么小就出门打工,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很佩服在那么偏远的地方有这样开明的父母。但是,当看到“眼镜”没有丝毫愧疚之情,反而有一种自豪感的时候,我心里就想,父母这样大包大揽,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呢?
“眼镜”今年23岁了,应该是一个可以对自己负责的年龄了。出了这样的事情,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一封家书却让她失去了检讨自己、修正自己的时机,父亲的护佑方式其实是把责任全都揽到自己和社会的身上。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是神经官能症患者,而他们的子女多是人格失调症患者。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其表现症状却恰恰相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当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时,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而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就像教养所里的“眼镜”,你可以从她的言语里感受到父亲对她的护佑,即使出现了“被教养”的事情,他依然不认为孩子有承担错误的责任。实际上,他是在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对待已经成年的子女。而这样的孩子,必将遇到问题就推脱责任,其实是逃避成长。
人生一世,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当然,评估责任归属会让我们感觉痛苦,但是即便如此,也依然要去面对。
承担责任包括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不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仔细观察你会��现,那些不幸的人,通常习惯于把自己的不幸归罪于他人,甚至是把责任推向环境、社会等因素,而不是时刻反省自己。这让他们远离不幸的真相,从而渐渐深陷于自己所创造的不幸命运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