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场雪十月才来,但人们从八月就开始准备了。在挪威和瑞典沿海,船只会被拖到岸边,停放在即便遭遇寒风也能毫发无损的**的地方。人们给木舱板上油,从地里挖出仅剩的土豆并转存到干燥的地方,给花圃盖上海藻。窗户被糊上了纸,以防迷路的野鸟闯入。人们离开夏屋时会故意不上锁,好让那些寻求庇护的人能进来歇息一会儿,靠简单的备存食物充饥。这样的救助措施多么暖心! 有些人在盛夏憧憬冬天寒冷清爽的空气,到了冬天却陷入了忧郁之中。有些人想静心休息,有些人却忙起了家务,开始为过冬收拾花园。暖气系统是否正常工作?窗户的密封条是否干净?屋顶和墙面是否需要修整?花园里的水管是否已经排空了?水龙头是否已经关上了?雨槽里的落叶和苔藓是否已清理干净?地上铺的草纤维是否足够?有没有必要换上冬季轮胎?一只金龟子破蛹而出,它不甘心如此平凡地在地里度过整个冬天,而是飞进屋里,希望能在那儿过冬。 准备工作完成后,空气变得越来越冷,光照变得越来越弱,白天也明显开始变短。但至少我们在主观上还不能确定冬天是否已经来临。我们只知道天空灰蒙蒙的,候鸟陆续启程远去,有时,雨一下就是**。但是,这些变化是以让人不易察觉的方式发生的。
冬天来临前,细雨冰冷地落下。一个被遗忘在花园里的盛满水的玻璃杯一夜之间化为碎片。树叶蒙上一层薄霜,其表面的冰晶显出细针和鳞片的形状,在日光下闪烁着。几天后,初雪在夜晚悄然而至,地上的雪将灯笼的光反射进房间,将其变得分外明亮。雪花的晶体千姿百态,难以胜数。周围格外安静,只偶尔会有凝结成一块块的霜从树上裂开的声音。有人说,雪天会让人睡得格外香甜。这时候,只有那些固执的人才会去室外。到了今天,我们在冬天外出所穿的冬衣,往往有着**的保暖性能,这也意味着陪伴了先辈数千年的刺骨的寒冷和冬日情怀濒临消失。
冬天是不是一年中糟糕的季节?典型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冬天是万物定时消失的季节,温暖和阳光难以寻觅,枝繁叶茂亦不可期,众多鸟儿和其他生物躲进了藏身之所,只有几只乌鸦和啄木鸟依然在严寒中不为所动。但即便换了一种方式,生命的迹象也依然在冬天延续着。冬天有着千变万化的脸庞,令人捉摸不透。
生活在不同经纬度上的人们对冬天有着不同的理解。任何一个非热带**都会迎来冬天。冬天会在每个气候区显露出不同的面貌:在遥远的北方—如斯堪的纳维亚、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加拿大—虽然各地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模式,但冬天都一样冷峻。大雪一积就是四五个月,甚至连树上也堆满了雪。从远处望去,还以为是形状不一、正往下滴蜡的巨烛。更北边,乔木和灌木变得更矮,景色也就变得更为单调。在这里,冬季就是主宰一切的力量,所有的动植物只能被迫适应。北极是一个十分干燥的地区,年降水量只有中欧的一半。那儿空气湿度极低,宁静又晴朗,简直让人难以想象。由于冷空气携带的水蒸气很少,那儿虽然很冷,却很少下雪。一旦有暴风雪来临,严寒会让积雪终日不化。南极的情况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它那厚厚的雪层中蕴藏着地球上三分之二的淡水,但因为严寒,那儿的降水很少。由于很少有生物活动,时间仿佛也被冻住,一切陷入了静止。霜冻掌管了很大一片土地,仅在夏天它们才会融化一些。人们在南极钻孔,从 3000 多米深的地底取出冰块:它有着 90 万年的历史,承载了八个冰河纪的数据。在终年寒冷的地方,“冬天”两字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人烟**的加拿大北部,人们习惯了雪的存在,出门常常以雪地汽车代步;而在遥远的南方,尤其是在城市里,人们通常会用大型扫雪设备将雪清理到路边。北方某些地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般寒冷。位于北角和斯匹次卑尔根岛之间的熊岛,冬天的平均气温还不到零下 10 摄氏度。1930 年到 1931 年,阿尔弗雷德 · 魏格纳曾在格陵兰冰原过冬,那里海拔高达 3000 米,二月的气温就已接近零下 50 摄氏度。在挪威的某些山谷里,村庄被群山环绕,一年有六个月处于阴影之中。几年前,尤坎镇架设巨镜,将阳光反射进山谷,孩子们终于沐浴在了阳光下,这一度被传为美谈。
虽然冬天和雪几乎形影不离,但实际上只有在北欧和欧洲山区,雪才与冬天相伴相生。到了南边,冬天的季节特征将发生剧烈变化。某些中欧地区的冬天就完全没有雪花的身影。在地中海和美国南部,夏季相较从前变得更为漫长、炎热,而冬天则变得更为短暂、温和。如果罗马人在阳台上摆放塑料雪人,橙都佛罗里达的商场大声播放《白色圣诞节》,那无疑是一种讽刺。但是,寒潮有时也会把地中海地区的人们打个措手不及,甚至波及法国的滨海阿尔卑斯省和海拔更低的普罗旺斯地区。巨浪曾冲毁亚历山大的滨海大道,迫使许多学生去新亚历山大图书馆避难,这也是冬天的杰作。我们依稀记得,古埃及人一年只有三个季节:泛滥季、耕种季和收获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