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艺术设计,必须掌握并应用艺术设计的语言。艺术设计是人类有目的的造型活动,是通过构想与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艺术设计的内容,包括全部的艺术设计领域(手T艺、视觉传达、产品造型、建筑、室内、服装、园林等),即通过综合科学技术进行的创造,追求艺术与科技的统一,追求美与实用功能**结合的**性、合理性(实用性、**性)、审美性与经济性的和谐统一。
平面构成包括视觉思维和视觉语言两个方面的探索,作为提高艺术设计造型能力的必修基础课,它以一种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思维训练,成为培养有美感的、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师行之有效的途径。作为未来的设计师,学习与掌握平面构成中共性的视觉设计语言,将为他们今后在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所谓“造型”是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的,通常具有两种含义:一是创造可以看见或可以触摸到的实体,有着形状、质感和色彩等实际存在的概念;二是人类有意识地创造物体形态的活动过程。我们所说的“造型”便具有以上两种相关却又不完全相同的含义。
对于二维的造型训练,就是应用形态要素,按照一定原则将其组合成美好的形态。所以造型要素又常被称为形态要素,分为概念形态和现实形态。【概念形态】其要素不能直接知觉,并不实际存在,而是在创造形象前在我们的意念中知觉其存在。如形象的棱角上有点,物体的边缘有线,形体的外表有面,立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些没有具体形状的点、线、面、体都是存在我们意念中的概念要素。【现实形态】把概念要素直观化,是人们实际看到与感觉到的要素。现实形态包括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现实中存在的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均是艺术设计研究的对象,这些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所表现的色彩、肌理、大小、数量、方位、光影、结构等,通过我们的观察、理解、记忆、加工及眼与手的操作,在造型的活动中表现出整体的协调,并实现其存在的价值(图1一l—l~图1一l一8)。 《平面构成》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其共性的设计语言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中被广泛运用,所以受到极度的重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它既有设计方面的理论,又有设计基础的训练;既要让学生明确设计的基本方法,又须使学生在研究形态构成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基本的设计语言。
本教材是数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高校及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教学需求,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而成的。在章节内设置了“学习目标”、“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等环节,还增添了一��小栏目,如“知识介绍”、“经验提示”等,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灵活学习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将构成语言与感受、思维、视觉传达等相结合,有目的地设置各种课题练习,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他们的潜在智能,为设计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本教材按36~45课时来编写,图文并茂、阐述问题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的掌握与运用。同时配备课件,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后复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根据教学进度,在内容中**、三章以“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的顺序安排,第二、四章先以节的内容安排“思考与练习”,*后在章尾进行“本章小结”,以利于课程内容的展开与章内的总结学习。
本教材的**章由曹瑞忻编撰,第二章由张雪梅编撰,第三章、第四章第九节由李宏编撰,第四章**至四节由梁克编撰,第四章第五至八节由程月洁编撰,曹瑞忻及吴智勇负责全书统编。本教材得到“广州大学教材出版基金资助”,在此特向上述各位合作者及提供支持的单位致以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所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教授及在教学**线的教师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