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彗星
彗星可算是夜空中*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天体。在那井然有序的星空里,彗星好像是位形象怪异的不速之客,拖着一条扫帚那样长长的尾巴,在繁星点缀的天幕上缓步挪移。
彗星是太阳系大家庭里的一族特殊成员,它们的轨道通常是很扁的椭圆。也有些彗星的轨道甚至是抛物线或双曲线,它们或许原本就不是太阳系的成员,而只是宇宙中的匆匆过客,在途经太阳附近之后,便远遁深空,一去不复返。而那些运行在椭圆轨道上的彗星,则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回到太阳身边,我们称为周期彗星。
彗星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大小和形态是随其离太阳的距离而变化的,不像其他天体那样有���固定的大小。远离太阳时,彗星看上去只是一个朦胧的星状亮斑(称为彗头)。彗头由**部分较亮的彗核和外围的云雾状包层--彗发组成。随着与太阳的距离越来越近,彗头的形状也在逐渐改变,彗发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当彗星来到火星轨道附近时,由于受到更强的太阳辐射,从彗核蒸发出的物质愈加增多,这些蒸发物在太阳的辐射压力和太阳风的作用之下,被“吹”向背着太阳的方向,形成**的“彗尾”现象。彗星越走近太阳,彗尾就越长。过了近日点后,彗星渐渐远离太阳,其形态的改变则与接近太阳时相反。
尽管彗星在接近太阳时体积变得十分巨大,有的彗尾*长可达2亿多km,但是它们的质量却非常小,大彗星的质量一般也只及地球质量的几十万分之一。彗星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彗核部分,彗发和彗尾的质量只占彗星全部质量的1%~5%,甚至更小,因此组成彗发和彗尾的物质极为稀薄。 当我完成这本书的初稿时,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十三四岁上初中时就迷上了天文学。记得是从《十万个为什么》开始,到攒钱买南京大学天文系编的《天文知识》,*后到托同学的父亲从市图书馆借出惟一的一套弗拉马利翁的《大众天文学》,可以说是一本本的天文书籍引导我进入神秘浩瀚的天文学领域,此后的三十余年中,我更是与天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学本科、研究生、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到高等院校。现在自己就要亲身向广大天文爱好者介绍天文学啦真是感慨万分!
中学时自己和弟弟住一间6平方米的小屋,由于当时没有很好的星图(就是有也买不起),为了认星、观星,就自己动手绘制星图,并爬上梯子把它们贴在屋顶上,那满“天”的星座都是自己的。忘记是哪一年了,《天文爱好者》杂志复刊,我所在的城市虽然距北京很近,但是买不到,自己就写信给北京天文馆,真不知道要感谢哪位叔叔或阿姨,很快我就收到了一本《天文爱好者》杂志!参考上面的图样,买板纸、老花镜片自己制作望远镜,当时真是如获至宝,还吸引了好多的同学来看月亮、金星、火星……。现在回想起当时那段经历,不仅培养了对天文学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习天文知识的热情和动力。1978年参加高考自己的**志愿就是南京大学天文系,*大的理想就是能到北京天文台从事专业的天文工作,所幸的是——如愿以偿。
天文学历史悠久,浩大博深。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牛顿、伽利略、哈勃、伽莫夫、爱因斯坦等伟大的天文学家、科学家们作了很多贡献,用他们的学识把人类的视野从地球慢慢引入了深邃的宇宙,为人类揭开了宇宙的奥秘。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通过生产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天文知识,为人类了解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作出了贡献。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天文学是实用的学科,时间、历法、太空翱翔都少不了天文观测; 天文学更是崭新的学科,宇宙大爆炸、广义相对论、脉冲星、黑洞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追求和探索; 天文学更是哲学,人类对天、对地、对大自然、对宇宙、对人生的认识,哪一点都离不开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