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试验资料的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
2.1 目的要求
(1)熟悉不同类型资料的整理和相关统计图表的制法。
(2)掌握常用几种平均数和变异数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2.2内容提要
试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数据资料处理的首要环节。根据生物的性状特征,试验资料可分为数量性状资料和质量性状资料两类。数量性状资料是由计数或测量的方法得到的,又分为计数资料(非连续变量资料)和计量资料(连续变量资料)。质量性状资料(属性资料)常常经过数量化再进行统计分析。试验资料搜集的常用方法有调查和试验,其中,调查又可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方式。资料的整理一般需经过对原始资料的检查、核对,确保资料正确无误后即可制作次数(频率)分布表和次数(频率)分布图。作次数(频率)分布表时,根据资料分类不同,计数资料可用单项式分组法、计量资料用组距式分组法分组,再统计各组的次数,计算其频率和累积频率,*终制成表格。次数(频率)分布图主要有适合于计数资料和属性资料的条形图、饼图,适合于计量资料的直方图、多边形图,反应变量间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的散点图等。通过制作统计图表可以定性地反映资料的特征,但要定量描述其特征,还要进一步计算资料的特征数。
试验资料均具有集中性和离散性两种基本特征。平均数是反映集中性的特征数,变异数是反映离散性的特征数。常用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几何平均数等。算术平均数具有离均差之和等于零和离均差平方和为*小等基本性质,可以用直接计算法、减去(加上)常数法和加权计算法来计算。常用变异数包括极差、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极差是资料中*大值和*小值之差,计算简单,但只能反映数据的*大波动范围;方差等于观测值离均差的平方和除以其自由度,可以反映出资料中每一个观测值的变异;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其单位和变异程度与平均数相符,是表示资料变异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用标准差再除以其平均数即为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是变量的相对变异量,可以进行平均数相差悬殊或单位不同的资料间变异程度的比较。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性课程。学>-j生物统计学需要举一反三,既要对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通过例题学习来了解不同统计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更要通过习题练习来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因此,编写一本与《生物统计学》教材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就显得十分必要。多年来,作者编写的《生物统计学》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厚爱,其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由于在教材编写时受课程教学的限制,内容体系只能涉及基本的统计问题和部分扩展性知识,用于介绍和解析各种统计方法的例题也只能选择少部分经典实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问题得不到细致分析,部分内容的叙述和公式推导也不够深入。对习题部分,也只是给出简单的参考答案,而没有细致的解题过程。因此,不断有读者提出上述问题,询问其相关解决方法。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配合生物统计学教学,我们结合《生物统计学》(第四版),组织编写了这本《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
本书在内容体系安排上与《生物统计学》(第四版)保持一致,共14章。内容包括目的要求、内容提要、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和自我测验等6部分。书后附有自我测验答案。目的要求部分提出了本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内容提要部分概要地介绍了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和难点、关键点;难点评析部分是对本章的疑难问题进行较细致的剖析,适当扩充了部分内容,对重要问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作了介绍;例题解析部分是在教材例题的基础上,**选取部分代表性的例子对其解题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和评述;习题解答部分对教材每章后所附思考练习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自我测验部分则是结合《生物统计学》各类考题形式,设计了部分题目,主要包括填空、判断、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和计算等5种类型,供读者练习。书后附有自我测验答案,供参考。
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科学出版社甄文全先生、周辉先生、王国栋先生和河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生命科学学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在编写学习指导书时缺乏经验,掌握的素材也不够多,在内容设计与编排、解题方法和技巧等方面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殷切希望广大读者对书中的疏漏和不妥之处及时给予批评指正,以便本书再版时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