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总论——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节 文献与文献学
一 文献释义
“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礼记·礼运》篇有类似的文字:“言偃复问日: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日: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可见孔子所谓“文献”,实际是基于“礼”而言。我们知道,儒家的“礼”是囊括**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乃至个人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庞大概念。仅从大的方面讲,就有吉、嘉、宾、军、凶五类,如果细分,则号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干”。如此广泛的内容,代代相承延续,显然既需要有成文的记录,还要有熟悉相关掌故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贤才。故郑玄注《论语·八佾》篇:“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就是以文章、贤才诠释“文献”。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得更明白:“文谓典册,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识小’,皆谓贤也。”由此可见,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所谓贤才,主要是着眼于其文化记忆和口传议论,实际相当于活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