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比较文学变异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比较文学变异学

  • 作者:曹顺庆 王超 等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94846
  • 出版日期:2021年09月01日
  • 页数:314
  • 定价:¥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比较文学变异学》指出了目前现有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缺失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学科理论突破点,即以“异质性”为**性基础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进一步整合了当前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本书指出了“变异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别论述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中国哲学基础,变异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变异学与当代国际比较文学、跨学科与普遍变异学、影响研究与阐释变异学、变异研究与文学他国化、形象研究与形象变异学、译介研究与译介变异学。本书创新性极其明显,突破了之前以西方学者为主导的比较文学理论的局限,充分建构中国学者在比较文学领域的话语体系,学术突破意义重大。本书结构合理,各章节之间逻辑清晰,从跨国到跨文明,对变异学的文化语境、理论基础、方法特征、研究范围等内容进行分析,论述推进有力。本书内容丰富详实,不仅在理论界定、阐发方面清晰有力,而且也列举了丰富的变异现象,贯通东西,使变异学研究对象、方法直观可感。书稿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是比较文学变异学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比较文学变异研究”是作者率先提出,也是中国学者率先提出的比较文学新的研究理念与方法,并得到国际比较文学界的认同。比较文学
    文章节选
    比较文学变异学是一个已经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标志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国话语的创新与重大突破,其世界性影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与指导意义,为提高跨文明语境中的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比较文学变异学其核心是关注跨文化研究中的异质性和变异性。该理论话语体系既可以解决比较文学异质性的**性问题,又适用于对文学影响关系中的变异问题的阐释,以及研究不同**、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文学关系的变异性与创造性。同时,比较文学变异学也已成为当今比较文学研究方面代表中国学派的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不仅在文学、文化、艺术、传播学等领域广泛应用,而且作为方法论也在文化领域广泛使用,具有世界性与普适性的价值与意义,是一个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已经开始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此外,比较文学变异学话语体系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话语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以实现全球话语平等对话,从而构建“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建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体系,对于中国及国际比较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话语”在当代的整体建构,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建设中国话语体系,是中国文化发展、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大战略。
    目录
    绪论:建构比较文学中国话语1 节 变异学国内研究现状13 第二节 变异学国外研究现状21 第三节 学科内外:变异学未来发展空间29 第二章 变异学的中国哲学基础36 节 “变文格义”与隋唐佛学中的变异思想37 第二节 “格物致知”与宋明理学中的变异思想48 第三节 “训诂义疏”与乾嘉朴学中的变异思想59 第三章 变异学与当代国际比较文学69 节 艾田伯“比较诗学”与变异学69 第二节 叶维廉“文学模子”与变异学73 第三节 德里达“解构主义”与变异学80 第四章 跨学科与普遍变异学91 节 “万变有宗”:形而上学与自然哲学中的运动变化和变异问题92 第二节 “从一到无穷大”: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变化与变异问题96 第三节 “变中有定”:生物界和生命科学中的变异问题100 第四节 “通变则久”:文化界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变异问题105 第五节 走向跨学科视域中的“普遍变异学”109 第五章 影响研究与流传变异学113 节 影响研究中的变异现象113 第二节 流传变异学的理论内涵122 第三节 流传变异学的创新机制129 第四节 流传变异学的案例解读139 第六章 平行研究与阐释变异学149 节 平行研究中的变异现象149 第二节 阐释变异学的理论内涵158 第三节 阐释变异学的创新机制168 第四节 阐释变异学的案例解读175 第七章 变异研究与文学他国化185 节 文学他国化的变异现象185 第二节 文学他国化的理论内涵194 第三节 文学他国化的创新机制201 第四节 文学他国化的实践路径210 第五节 文学他国化的案例解读212 第八章 形象研究与形象变异学224 节 形象研究中的变异现象224 第二节 形象变异学的理论内涵230 第三节 形象变异学的创新机制237 第四节 形象变异学的案例解读244 第九章 译介研究与译介变异学253 节 译介研究中的变异现象253 第二节 译介变异学的理论内涵267 第三节 译介变异学的创新机制276 第四节 译介变异学的案例解读285 主要参考文献298 中文专著298 中文期刊304 外文专著309 外文期刊310 后 记311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