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一卷)(社会学名著译丛)
QQ咨询:
有路璐璐: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一卷)(社会学名著译丛)

  • 作者:(美国)杰弗里·C.亚历山大 于晓 唐省杰 蒋和明 丛书 苏国勋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50807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80
  • 定价:¥21.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是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理论史著作,也是作者建立其新功能主义研究纲领的开端。此**卷从总体上梳理了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实证主义及其相关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论证了一般化理论逻辑对于社会学发展的重要性。作者提出,在社会学研究中,一般性的理论逻辑与实验性的经验逻辑可能并且应该相互结合。
    文章节选
    定得之于这样一些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不是把科学留给那些客观主义者去解释,而是着手发展另外一种关于自然科学本身的理解。在结论部分,我将提出发展社会学一般性理论逻辑的问题。
    1.导论:作为双向连续体的科学思维
    科学可视为发生于由两种不同环境所构成的背景下的智力过程:其一是经验观察的世界,另一个是非经验的形而上世界。虽然科学的陈述可以更多地指向其中某一种环境��但却从不可能为任何一种环境所单独决定。被认作居于截然不同之种类的科学陈述间的差别,实际上应该理解为代表着同一个认识连续体(见图1)上的不同位置。[1]靠近这个连续体右侧的那些科学陈述之被称作“经验性的”,因为其形式更多地受到**地描述观察这一标准的影响,从而具有经验陈述的“特定性”。而靠近连续体左侧的陈述之被称作“理论性的”,则是因为其形式较少关注为这些陈述提供信息的观察的直接性。事实上,我们可以依照这种一般性和特定性的不同程度来排列科学思维中的所有不同成分(见图2)。[2]当然,这份列表只起一种提示作用;它并没有囊括科学思维中的全部成分,而只是试图把社会科学文献中那些*经常作为构成独立的关注焦点而被提及的要素排列成序。我所列举的这些要素每一个都可进一步细分——例如,方法论层面即可进一步细分为“元方法论设定”和“技术性取向”。此外,不同层面的统一性在某种程度上亦按照科学活动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在人文科学中,“一般性预设”这一范畴就应进一步划分为“预设”和“意识形态设定”,而这种划分对于自然科学来说就不适用了。 学术史著,经典之谓也,通常是指学术大家所撰文本及其思想。中国文化传统强调诗言志、歌咏言、文以载道,在这样的文脉里大家其人与其文本及其思想之间是互为表里、相互佐证的。在中国学术传统里,经典历来居于核心地位,始终是人们关注的**。或如有人所说,在这一领域,所有后来者都是踩着巨人们的臂膀向上攀登的。言外之意,在社会研究领域,人们讲究传承下的创新,向不轻言“****,后无来者”,更不轻信什么“**”之类。这点与自然科学适成鲜明对照。自然科学追求的是一种科学的真理,它是一种约定性的、假设性的、命题性的真理。这是一种工具性的标准,故它关注真理标准以及证实真理即经验检验的前提——方法论问题。简言之,这是一种有用即被采纳的实用理路。因此,自然科学的某些成就可能在相对较短时间里譬如几年、几十年就会被超越、被颠覆。而社会科学追求的真理首先是一种存在的属性,其次才是一种命题的属性;一个人是否拥有真理,端赖于他与某一“此在”或体现真理的实在是否保有共享关系,因而,这种真理是一种存在的真理,这是一种目的性的标准。存在真理要有意志论的和形而上的预设:意志论预设关乎能对人的行动起激励作用的情感和愿望方面,而形而上预设则有关实在之本质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方面。
    目录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的思想目标及其历史和个人的背景(中文版序)前言与致谢
    导言

    **卷实证主义、预设与当前的争论
    **章科学思维中的理论逻辑
    第二章社会学思维中的理论逻辑(1):当代争论在达致一般性时的失败
    第三章社会学思维中的理论逻辑(2):回归一般性
    第四章作为客观论证的理论逻辑
    注释
    索引

    第二卷古典思想中的矛盾:马克思和涂尔干
    前言
    **章绪论作为解释的一般理论论证:“解读”的关键作用
    **部分集体秩序与行动的两可性
    第二章马克思的早期阶段(1):从道德批判到外在必然性
    第三章马克思的早期阶段(2):对道德批判的批判与唯物史观的起源
    第四章涂尔干的早期阶段(1):从自愿性道德向作为外在强制之道德的模糊转变
    第五章涂尔干的早期阶段(2):作为调和工具性秩序与自由之尝试的《社会分工论》
    第二部分通向集体秩序的两条不同的途径
    第六章马克思的后期著作:关于工具性控制之解释的精致典范
    第七章涂尔于的后期著作(1):向作为精神力量之道德的转变
    第八章涂尔干的后期著作(2):宗教模式与唯心主义社会理论
    第三部分单维理论及其不满
    第九章社会学唯心主义古典理论中的模棱两可及其修正:涂尔干与“涂尔干主义”
    第十章社会学唯物主义古典理论中的模棱两可及其修正: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注释
    马克思和涂尔干的著作目录
    索引

    第三卷理论综合的古典尝试:马克斯?韦伯
    前言
    **章韦伯的早期著作:超越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初探
    第二章后期著作与韦伯的多维社会理论
    第三章退出多维性(1):“宗教”著作中的预设式的二分化
    第四章退出多维性(2):“政治”著作中的工具论化约
    第五章法理型统治与现代生活的功利结构
    第六章韦伯解释与韦伯式社会学:“范式修正”和预设的张力
    注释
    韦伯的著作目录
    索引

    第四卷古典思想的现代重建:塔尔科特?帕森斯
    前言理论思维及其盛衰:古典社会学的成就与局限
    **章理论争论与帕森斯派解释中的难题
    第二章早期:解释与预设层次上迈向多维性的运动
    第三章中期:多维性论证的具体化
    第四章后期(1):交换模型与帕森斯对多维性理论的*后探讨
    第五章后期(2):社会化、社会变迁与个人自由的系统的和历史的基础
    第六章方法论错误(1):新实证主义与帕森斯理论的形式化
    第七章方法论错误(2):新实证主义策略与预设逻辑同具体承诺的混淆
    第八章预设错误(1):早期和中期著作中的社会学唯心主义以及对工具性秩序的抨击
    第九章预设错误(2):后期著作中的唯心论化约
    第十章结论:“范式修正”与帕森斯主义
    附录:对帕森斯式理论的解释中的混合与化约
    注释
    帕森斯的著作目录
    索引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