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作者曾于2009年出版过一本书--《辩论竞技》,当时,我们学校论辩文化已初步成形,校内各种层级、类型和内容的辩论繁花似锦,作者觉得有必要为本校论辩文化提供文本载体。再则,当时市面上很多关于辩论的书籍,要么是形式逻辑加案例,要么是三十六计加例句,没有具体到辩论比赛的每一个环节上。而作者执教辩论十几年,也获得过好成绩,还开设了一门以作者名字命名的辩论课程,于是,便写了《辩论竞技》这本书。这本书的特点主要不在于指导如何辩论,而是在对辩论比赛环节阐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关于辩论的理念。后来,作者将这些理念落实到辩论实践中,屡获殊荣,也就是说,这些理念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由此为我校论辩文化添砖加瓦。 《辩论竞技》出版到现在又过了十几年,我校的论辩文化从内容到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竞技辩论这一块,学校在全国不同类型的辩论赛中都获得佳绩,与此同时,当年的拙作已经不能适应我校蓬勃发展的论��文化的进程了。 此外,我校论辩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竞技比赛为主要内容,这显然不全面。一方面,我校竞技辩论水平的提升需要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文本加以陈述;另一方面,我校论辩文化的解读需要更新版本,为广大学生提供的辩论理念和操作方法。这种想法在2019年我校获得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后就显得急迫,有必要把这十几年的辩论实践经验进一步加以总结。 基于此,作者撰写了《辩论学》这本教材。 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读本,本教材有如下特点: 一是本教材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执教学校辩论队,在辩论赛场上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辩论训练和比赛经验,这为撰写该教材奠定了厚实的实践基础。21世纪初,学校支持作者开设以本人命名的辩论课程《安白辩论》,通过教学,将我校竞技辩论的经验和成果向广大学生普及,由此深化学生对竞技辩论的认知,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比赛训练和课堂教学之余,作者还对竞技辩论进行学术研究,出版了个人专著《辩论竞技》,参与编纂了《论辩西政》。如此,辩论实践的体验,课堂教学的经验,学术研究的探索,这三者应该有助于保证本教材的质量。 二是本教材的编排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注重理论的通俗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所谓理论的通俗性,即竞技辩论所关涉的相关理论,比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博弈论等,以及辩论的历史、辩论的价值、辩论的赛制等,均力图以非学术的语言加以陈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宏观和理论层面认知辩论,有助于自己对辩论进行定位。所谓实践的可操作性,我们知道,任何培养或训练能力的教材,如果停留于“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就违背了初衷。而本教材重在“怎么样”,突出可操作性,具体就是按照辩论赛的流程分章节进行介绍和解读,从审读、立论、质询、自由辩论到总结陈词,如此,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有一种临场感,而不是去记忆和解读辩论的知识。 三是本教材的绝大部分案例均取自本校辩论队多年来参加省市和全国比赛的文本和视频。这样做的理由在于,其一,这些案例均为作者与辩论队员酝酿和设计,应该有比较深入和具体的了解和认知,这样,在解读案例时就不至于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而是深入到队员的思维和个性,而这正是学习者需要注意的;其二,正因为这些案例是我校历代辩论队员和教练共同创造的,学生每每读到这些,可能会生出一种亲切感,因为这些案例的创造者们离他们很近,由此可以增强本校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些情感也是我校论辩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是本教材的语言也尽量体现辩论特点。首先是通俗化,尽量用比较接地气的语言陈述,竭力减轻学生们的阅读疲劳,当然也极力期望在阅读中能够享受语言的乐趣。其次就是思辨化,既然是辩论教材,其语言就要想方设法具有辩论的色彩,那就是思辨化。比如,在陈述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将一些观点逻辑化,给读者创造破解的机会。后就是语言的非逻辑化,辩论教材的语言很容易逻辑化,读起来“痛苦指数”飙升,为此,本教材竭力避免,不以逻辑为语言,而是在语言中体现逻辑。 本书的立项,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辛杰老师和景轶老师参与了本书的立项和策划,景轶老师撰写了其中两章,由于种种原因未被采用,在此表示歉意。在写作中,由于时间久远,有些案例当时的情景已经模糊,于是电话、微信找当年的队员核实,他们有的将自己记忆和当年的文本资料悉数发来,有的在电话里具体讲述,那真是欲说当年好兴奋。在这个意义上,搜集案例的过程,也是作者和老队员们重温旧梦的过程。 虽然本教材在某种意义上,是作者对自己二十几年辩论探索和实践的总结,但还是有些惴惴不安。一方面,自己理论方面学养不足,这在上编“辩论理论”部分可能会出现一些瑕疵,甚至很不专业,当虚心寻求方家指正;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本教材有些个人化,势必有经验主义之嫌,尤其在下编“辩论实践”部分,有些所谓方法也仅为一家之言。有一千个教练,就有一千种对辩论的不同解读。为此,作者谨以此抛砖引玉,与广大同行切磋,共同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竞技辩论水平。 王安白 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