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一 看淡——不快乐,是你计较得太多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苏东坡写西湖,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是更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人工雕琢、商铺云集、车水马龙的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才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此时展现在眼前的西湖,才是*美的西湖。
淡之关,某种程度上接近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就是在追求这种淡之关的境界。
淡了,也就是放得开、放得下了,心里沉甸甸的东西少了,负担、包袱轻了,办事不必掂斤播两,交往用不着患得患失。不要视什么都是生命,失去了就活不下去。
淡了,承受力也加强了,心胸也更开阔了;淡了,也就不固执、不钻牛角尖了,也就会生活了,会呵护自己了,知道怎样平和自己的心态了。
淡了,得不到的、失去的,也就让它随���去吧,风还会刮来你没想到的东西,人生有多少得失都在不经意间。
淡了,则没有耿耿于怀、心情不畅的感觉了,脑子里旧的东西停留得很短,眨眼便会打开心结。
淡了,并不是空壳般地活着,而是充满宽容地活着。伤感、委屈没有了,淡漠给你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快乐。
没有了失望和遗憾,没有了紧锁眉头的叹息,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苛求了,反而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恬淡。
淡了,也就是成熟了,多了一份持重,少了一份浮躁。
1.淡泊是人生的*高境界
淡泊不是平淡,是绚烂至极也。
高山无语,深水无波。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不是平庸之平,也非淡而无味之淡,而是素净质朴、宁静深沉,是深邃的执著,是内心的祥和,是深入的淡定,是物我两忘的境界。作为做人的一种准则和风格,它是对人生的深层领悟,是人生境界的**。
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狂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必不是另一种积极。淡泊是一种醒悟和超脱,坚持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特立独行而非趋炎附势,稳重坚韧而不浮华躁动,义无反顾而举重若轻。
《光明日报》曾刊发一篇文章叫做《朱熹平猜想》,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记者问:“世界上有那么多数学家在主攻庞加莱猜想,为什么你能取得成功?成功的条件和原因是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朱熹平说,“我慢慢悠悠慢慢悠悠地做着,一点也不急,忽然,就解开了。”话轻巧,蕴淡然。有条不紊,不急功近利,不浮躁,不愠不火。十年磨一剑,临门一脚,破门封项。“淡”字功不可没。
无独有偶,2006年全球数学*高奖——菲尔茨奖得主之一,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自从在因特网上发表了三篇关于庞加莱猜想的重要论文之后便销声匿迹,并在获得本届菲尔茨奖后表示拒绝组委会的与会邀请,拒绝在会上发言,拒绝领奖。佩雷尔曼是一位很有个性的数学家。
早在1996年,他就获得了欧洲数学协会颁发的四年一度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奖。当时他就拒绝领奖。他不计名利、拒绝诱惑,只是埋头搞数学研究;他深居简出,不向杂志投稿,回避记者的聚光灯。
佩雷尔曼的朋友说:“佩雷尔曼对物质享受毫无兴趣,他需要的是数学,而不是奖赏、**和职位。”更有多位学者及媒体称他为“不被名利征服”的人。
把事业看得神圣,把名利看得轻淡,宁静而致远。淡泊,不经心在意,却是一种坚守;淡然,无影无形,却是一种大智慧。淡者质朴、清淡、简约,无旁逸斜出,无繁冗**,有的只是一如既往,艰苦奋斗;淡者宽容、谨慎、执著,从不忘乎所以,淡是底色,成就华章。心灵淡然若水,人生便如行云流水,轻盈飘逸。大家大成莫不如此。
钱钟书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的学问,大抵是荒郊野屋中二三素心人之所为。”生前,他拒绝与各种形式的“钱学”研究相配合,拒绝别人为他编集出书。死后,立下这样的遗嘱:“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
弘一大师一日早上在一老友处用饭,只要了一碟腌萝卜,一杯白开水,一碗大米饭。老友于心不忍,想给其添菜,便笑着问:“你不嫌腌萝卜咸,白开水淡?”弘一大师笑着说:“这咸有咸滋味,淡有淡味道。”画坛大师丰子恺听说此事后感慨地评价说:“人生本如此,咸淡两由之。”
淡泊,不是平淡无味,而是有取有弃,有收有放,有失有得。人们应该抱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在社会上尽可能地积极进取,只是内心深处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一份淡然。
2.看淡名利悠然自得
人生三境界:看远,才能览物于胸;看透,才能洞若观火;看淡,才能超然物外。
虽然世人都知道名利只是身外之物,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躲过名利的陷阱。一个人如果不能淡泊名利,就无法保持心灵的纯真。终生犹如夸父追日般看着光芒四射的朝阳,却永远追寻不到,到头来只能得到疲累与无尽的挫折。其实静心观察这个物质世界,即使不去刻意追赶,阳光也仍旧会照耀在我们身上。
**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都对名声、富贵、**看得非常轻淡,也因此留下了无数的佳话。爱因斯坦说过,除了科学之外,没有哪一件事物可以使他过分喜爱,而且他也不过分讨厌哪一件事物。据说在一次旅行中,有位船长为了优待爱因斯坦,特意让出全船*豪华的房间给他,但爱因斯坦严词拒绝了。他表示自己与他人并无差异,所以不愿意接受这种特别优待。爱因斯坦这种虚怀若谷、坦然率真的人品,是他深受世人敬佩的原因之一。
居里夫妇在发现镭之后,世界各地纷纷来信希望了解提炼的方法。居里先生平静地说:“我们必须在两种决定中选择一种。一种是毫无保留地说明我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提炼方法在内。”居里夫人做了一个赞成的手势说:“是,当然如此。”居里先生继续说:“第二个选择是我们以镭的所有者和***自居,但是我们必须先取得提炼铀沥青矿技术的专利执照,并且确定我们在世界各地造镭业上应有的权利。”取得专利代表着他们能因此获得巨额的**、舒适的生活,还可以留给子女一大笔遗产。但是居里夫人听后却坚定地说:“我们不能这么做。如果这样做,就违背了我们原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初衷。”
居里夫人轻而易举地放弃了这唾手可得的名利,她如此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使人们对她不平凡的气度由衷地钦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章16枚,各种荣誉头衔117个,但她却丝毫不以为意。有**,她的一位朋友到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学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不禁大吃一惊,连忙问她:“居里夫人,那枚奖章是你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拿去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一样,只能玩玩而已,决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两位科学大师的非凡气度给拼命追求名利的世人留下了一面明亮的镜子。一个人如果拥有一颗纯真的心灵,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之中尽了全力,他的成就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出来,他理所当然地可以得到应该得到的荣耀。淡泊名利、无求而自得才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起点。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人,不必那么拼死拼活地去争去抢、去烦恼、去痛苦。不为俗事所忧,不为物欲所累。看淡一切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情怀。不知道是谁说过:“快乐,不是你得到的太多,而是你计较的太少。”
人生要碰到无数个的十字路口,要面临无数次的选择,而路只有一条,选择只能是一次,远离悔恨,远离毁灭,珍惜平淡的生活吧。在平淡中,观自然之美;在平淡中,明事物之理;在平淡中,感动彻悟;在平淡中,把握自我;在平淡中,兼济天下;在平淡中,拥有快乐。
君不见悠悠南山炊烟袅袅,咸菜泡饭亲情融融,这就是悠然自得。
3.淡泊表现了人生的超脱
淡泊,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超脱,是一种人生境界。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深刻地表现了豁达与超脱……不为眼前功名利禄而劳神,宁静从容,以静养心,才能渐人人生更高的境界。
我曾经读过陆游的《一壶歌》,总忘不了他对人生的大彻大悟——看尽人间兴废,不曾富贵不曾穷!作为智者,当他看懂人生的盛衰成败之后,自然对得失就不太放在心中了。这大概就是陆放翁的淡泊情怀吧!
淡泊,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坦然与豁达,是一种屡经世事变迁后的成熟与从容,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宁静心态。真正淡泊的人,才会坦诚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面对人生、面对感情。真正学会淡泊的人才会做到“望天空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并永远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
纵览人生,我们不难发现,淡泊犹如一颗耐嚼的橄榄,品味越久,感悟越多,意味也越悠长。因为淡泊渗透于人生的点滴之中,淡泊是萦绕在人们心灵深处那余音袅袅的古韵诗情。
淡泊还是善于把握人生的勇者和智者,在沧悔桑田变幻过程中领悟的人生的禅机。元末明初的道士刘伯温,在帮助朱元璋夺取江山,建立霸业之后,拒绝分封,悄然弃官,再度隐匿山林。他的豁达,他对人生的感悟,*终使他远离杀身之祸。看来,人生淡泊,也是一种福分。
愿我们与淡泊相拥!
4.痛苦是因为你记性太好
有一位有学识的长者,他虽年过八旬,但身板硬朗,精神好,谈吐很有哲理。问其有何养生之道?他只说了四个字:“学会忘记。”细细品来,还真有几分道理。
从医学上追根求源,能够忘却的人能相对地保持心态平衡,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常处于一种有规律的缓释状态。因此,善于忘却之人的心脑血管和其他器官受刺激的次数也显著减少。气血中和则百病难生,这是擅忘却者多长寿的奥秘所在。
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对于这些,是有意识地忘掉,还是念念不忘?
心理情绪会影响生理健康。古今中外,但凡高寿者,无不是心胸豁达、不计小节者。自嘲“刁民”的张学良,之所以能活到百年,其长寿秘诀是“什么都不放在心上”。民国元老、**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几度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字画,笑而不语。
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上联:不思八九;下联:常想一二;横批:如意。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悲观绝望、窒息心智,因此对“八九”应“不思”之。“不思”即忘却,忘却不仅是一种大度,一种超脱,更是一种美德。
忘却是快乐之源,忘却是明智之举。有了忘却,就不会在斤斤计较的情绪漩涡里迷茫和徘徊,心境便有了一份愉悦,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善于忘却的人,往往心胸广阔,追求远大理想和未来,能够除却私心杂念,坦然面对人生。
其实,过去的事情,已成为历史,想也没有用,若想得多了,反而会增加思想负担,勾起不必要的烦恼。如果索性将其忘掉,主动甩掉思想包袱,就会活得轻松愉快。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季节。
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会忘记”,并有意识地把过去不愉快的事情丢掉,自觉地清理思想里的垃圾,就会使自己心宽心静。
人生几何,若能把繁杂的世事、短暂的人生、功名利禄看得淡些,看得“空”些,平日少有忧愁烦恼,更不要去自寻烦恼,焉知不是福事一件?
法则二 转换——人生就是不断转换身份的过程
人生的成长、成熟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转换身份的过程!
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身份——你是父母的孩子,可你又是自己孩子的父母;你是你丈夫(妻子)的妻子(丈夫),又是他(她)母亲的儿媳(女婿);你是一群人的上级,又是另一群人的下属;你是这些人的朋友,又有可能成为另一些人的敌人……
今天你是这样的身份,明天又转换成另一种身份。也许不等到明天,一会的工夫你的身份就变了。因此,我们必须接受角色转换这一谁也无法更改的事实。人一生中,谁都无法死守一个角色不变。
如何在这些身份的转换中游刃有余,还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一不小心可能把对下级的情绪带给了上级,又一不小心可能把对婆婆(丈母娘)的怨气发在了丈夫(妻子)身上,再一个不小心可能让朋友误会了你对敌人的假意微笑……
人的一生中究竟要扮演多少种角色,可能自己也数不清楚,也没有办法数清,更没有心情去仔细思考。只能自愿不自愿,自觉不自觉地去乐在其中或是痛在其中,高兴与痛苦只有自己才知道。每当回头想想自己曾经扮演的角色,或是自己正在扮演的角色,可能都会感慨万千,有激动,有悔恨,有悲伤,有兴奋,有痛苦……各种滋味尽在其中,这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
可是,有的人一旦转变角色,换了一种身份,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该怎样思考。其实,顺其自然就好,它会让你开心,让你快乐。
角色转换对健康至关重要,若转不过这个弯,心理就会失衡,失衡就会生出疾病。下面这个故事就能说明这一问题。
狒狒是猴类中体型*大的种属。跟绝大多数动物种群一样,每个狒狒群里都有一个首领,它的地位*高,享有很多在种群里至高无上的特权。比如,它们中的母狒狒,别的公狒狒是不能碰的;吃东西的时候,它要先吃,吃剩下的东西其他狒狒才可以吃。
有一个在狒狒身上做的实验。实验者将狒狒首领和一只小狒狒分别关在两个铁笼子里,吃东西的时候先不给这两只狒狒吃,只让它们看着铁笼子外面的狒狒吃。结果,狒狒首领异常生气,它跳跃、咆哮,甚至还试图咬破铁笼子。不久,这只狒狒首领就患上了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一年后就因心肌梗死死掉了。而那只小狒狒却没有任何异常的,表现。
实验者认为,狒狒首领被关进铁笼子以后,丧失了它高高在上的地位和专属特权,心态失去平衡,导致健康状况恶化,*后死亡。而小狒狒本来地位就很低,不在乎是否*后一个吃食物,角色不会发生变化,所以也没有出现任何异常表现。
可见,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角色转换对于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
怎么办?这就要学会快乐的转换术。
转换术,具体地说,是指身份转换、角色转换、权力转换、价值转换等。不学点转换术,你就无法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你就会烦恼不断,痛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