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司法制度(第二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司法制度(第二版)

  • 作者:谭世贵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03686511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471
  • 定价:¥4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级规划教材之一,于2002年6月由教育部批准立项。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在废除旧中国司法制度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民司法制度。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此后我国司法机关积极进行审判改革和检察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由此,迫切需要编写一本既能全面阐述我国司法制度的产**展、概念特征、体系结构和具体内容,又能系统反映我国司法改革的成果,并继续探讨我国司法制度改革与完善问题的中国司法制度教材,以适应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客观需要。
    本书吸收了近几年司法理论与司法制度研究的成果,总结了司法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司法改革的*新成果,对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性质、任务、原则及各项司法制度的具体内容等进行了全面介绍和阐述,并对各项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完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前沿性等突出特点,既可作为法学本科专业的教材,也适合法学研究人员、司法实务人员和法律爱好者阅读。
    本书足**教育部确定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级规划教材之
    文章节选
    我国仲裁法并未明确规定法院监督原则,但事实上法院对仲裁的监督贯彻于仲裁程序和仲裁裁决执行程序的始终,而加强法院对仲裁的监督,对于保证仲裁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仲裁裁决的公正性,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在仲裁法中将法院监督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
    二、仲裁的基本制度
    仲裁的基本制度,是仲裁组织和仲裁参与人进行仲裁活动的基本规程。它不同于基本原则。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的基本制度主要有以下四项:
    (一)一裁终局制度
    仲裁法第9条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所谓一裁终局,是指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纠纷进行仲裁后作出的裁决立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得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制度。
    如前所述,仲裁法颁布以前,我国国内仲裁曾实行一裁两审的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在案件处理上过于繁杂,耗费时间,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次,由于仲裁裁决不具有*终裁决的效力,极大地削弱了仲裁机构的权威,使许多仲裁机构名存实亡,仲裁活动流于形式;再次,国内仲裁实行一裁两审制度,而涉外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破坏了仲裁制度的统一性。仲裁法的出台改变了一裁两审的体制,实行一裁终局制度,无疑有助于树立仲裁机构的权威,实现仲裁制度的统一,保证纠纷的及时处理,减少人财物的耗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按照仲裁法的规定,我国国内仲裁和涉外仲裁均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级规划教材之一,于2007年12月由教育部批准立项。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在废除旧中国司法制度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司法制度。自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以来,我国对各项司法制度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由此,迫切需要编写一本既能全面阐述我国司法制度的产**展、概念特征、体系结构和具体内容,又能系统反映我国司法改革的成果,并继续探讨我国司法制度改革与完善问题的中国司法制度教材,以适应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客观需要。
    本书吸收了近十年来司法理论与司法制度研究的成果,总结了司法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司法改革的*新成果,对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性质、任务、原则及各项司法制度的具体内容等进行了全面介绍和阐述,并对各项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前沿性等突出特点,既可作为法学本科专业的教材,也适合法学研究人员、司法实务人员和法律爱好者阅读。
    目录
    **章 中国司法制度概述(1)
    **节司法与司法制度(1)
    第二节司法制度的产生与发展(6)
    第三节中国司法制度的功能(13)
    第四节中国司法的基本原则(16)
    第五节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特点(23)
    第六节中国司法制度的改革(29)
    第二章 中国司法制度的基本范畴(45)
    **节司法公正(45)
    第二节司法效率(50)
    第三节司法独立(55)
    第四节司法职业(66)
    第五节司法考试(74)
    第三章 中国侦查制度(81)
    **节中国侦查制度概述(81)
    第二节中国的侦查机关(84)
    第三节中国侦查的任务与原则(86)
    第四节中国侦查的程序(88)
    第五节中国侦查制度的改革与完善(110)
    第四章 中国检察制度(114)
    **节中国检察制度概述(114)
    第二节中国的检察机关(117)
    第三节中国的检察官(122)
    第四节中国检察制度的基本原则(128)
    第五节中国检察的主要制度(131)
    第六节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139)
    第五章 中国审判制度(143)
    **节中国审判制度概述(143)
    第二节中国的审判机关(146)
    第三节中国的法官(154)
    第四节中国审判的基本原则(164)
    第五节中国审判的主要制度(170)
    第六节中国审判制度的改革与完善(177)
    第六章 中国仲裁制度(183)
    **节中国仲裁制度概述(183)
    第二节中国仲裁机构与仲裁范围(188)
    第三节中国仲裁的基本原则与制度(191)
    第四节中国仲裁的程序(198)
    第五节涉外仲裁(204)
    第六节中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08)
    第七章 中国执行制度(212)
    **节中国执行制度概述(212)
    第二节中国刑事案件的执行(216)
    第三节中国民事案件的执行(220)
    第四节中国行政案件的执行(228)
    第五节中国仲裁案件的执行(234)
    第六节中国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37)
    第八章 中国监狱制度(242)
    **节中国监狱制度概述(242)
    第二节中国监狱的性质与任务(246)
    第三节中国监狱的设置与职能(248)
    第四节中国监狱工作的方针与原则(250)
    第五节中国监狱的管理与监督(253)
    第六节中国监狱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71)
    第九章 中国劳动教养制度(276)
    **节中国劳动教养制度概述(276)
    第二节中国劳动教养的性质与任务(280)
    第三节中国劳动教养机关的设置与管理体制(283)
    第四节中国劳动教养的适用(284)
    第五节中国劳动教养的管理与监督(290)
    第六节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300)
    第十章 中国律师制度(308)
    **节中国律师制度概述(308)
    第二节中国律师资格与律师执业(312)
    第三节中国律师执业机构与管理体制(315)
    第四节中国律师执业的基本原则(321)
    第五节中国律师的业务与权利义务(324)
    第六节中国律师的法律责任(333)
    第七节中国律师制度的改革与完善(339)
    第十一章 中国法律援助制度(346)
    **节中国法律援助制度概述(346)
    第二节中国法律援助的对象与范围(351)
    第三节中国法律援助的机构与职能(357)
    第四节中国法律援助资金的来源与管理(362)
    第五节中国法律援助的实施(365)
    第六节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371)
    第十二章 中国公证制度"(376)
    **节中国公证制度概述(376)
    第二节中国公证机构的设置与管理体制(383)
    第三节中国公证机构的业务范围(387)
    第四节中国公证工作的基本原则(394)
    第五节中国公证的管辖与程序(398)
    第六节中国公证文书的效力(408)
    第七节涉港澳台公证与涉外公证(410)
    第八节中国公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415)
    第十三章 人民调解制度(418)
    **节人民调解制度概述(418)
    第二节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与任务(426)
    第三节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与指导机构(429)
    第四节人民调解的原则与制度(436)
    第五节人民调解的程序与方法(440)
    第六节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447)
    第十四章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司法制度(453)
    **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司法制度(453)
    第二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司法制度(476)
    第三节中国台湾地区的司法制度(494)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