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乒乓女皇”邓亚萍奋发向上的血液在我体内沸腾
戈辉手记: 咬定青山不放松
她是一个看上一眼就能给你力量的人。
发球前,她总是先狠狠地瞪你一眼,喉咙里咕嘟出几下很怪的声音,有时还会用手掌在桌子上丈量几下——在邓亚萍近10年的国际比赛中,能够坦然接受这种威慑的对手****。直到24岁退役,14次世界**和4次奥运**得主邓亚萍,留给人们的印象是4个字:杀气腾腾。
但是当我走进邓亚萍供职的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看到的她却是一头披肩长发,戴一副金丝边眼镜,着黑灰色职业套装。我有些错愕,很仔细地想找到印象中的杀气,但是,没有了,她文质彬彬,温柔平和��
从杀气腾腾的世界乒坛一号女选手到文质彬彬的中国奥组委官员,邓亚萍用了10年半的时间。但在她的内心深处,邓亚萍仍然充满了渴望。她说,她是个有“野心”的人,“希望能通过我与其他人的努力,使中国体育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世界体育之中去”。
邓亚萍永远渴望成功,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
我熟悉邓亚萍是在1990年。从那个时候开始,邓亚萍的名字变得如雷贯耳,人们被这个身高只有1.49米、年仅16岁的小姑娘感染了,无一例外地喜欢上永远有高昂斗志的她。
乒乓圈内的人认识她是在1986年的全国锦标赛上,13岁的她接连战胜戴丽丽、童玲、李惠芬、耿丽娟等多名世界**,把陈静、乔红等多名年龄比她大的**队新秀斩落马下,几乎每场比赛都独得两分半,把河南女队送上全国女团**的宝座。
后来成为她亲密战友的乔红评论说:“她打球像是没有网子的,爱怎么打就怎么打。”
我记得当年某杂志上一篇关于她的文章很有意思。记者问她的手怎么肿了,她说是为了练球而长的冻疮,记者再问她为什么要练得这么辛苦,她也只是简单地回答说是为了打“狼”。
那是一个“狼来了”的年代,是朝、韩两支女队历史上*强的时期,而她确实扮演了猎人的角色,成功地击退了对手的一次次冲击,在单打上保持了对韩国选手的全胜纪录。
韩国历史上*成功的女将玄静和公开表示,她*怕邓亚萍。
从这点来说,邓亚萍确实征服了对手、征服了乒坛,成为无可争议的“乒乓女皇”。
退役之后,邓亚萍依旧很努力地去战胜困难。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身着红色礼服,走到陈述台前,用英语进行陈述,为北京申奥的成功留下了亮丽的一笔。
1996年底,邓亚萍被萨马兰奇提名任命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此时的邓亚萍,英语基础几乎为零,法语更是一窍不通。我跟很多人一样都想知道,原来连26个字母都不会的邓亚萍是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英语的?而邓亚萍的述说让我难以忘怀。
1997年,邓亚萍进入清华大学,上**节课时,花了半个多小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26个字母还是没有写全,大小写更是难以区别。这位在世界乒坛叱咤风云的姑娘流下了泪水。她拿钢笔端端正正地写下整整两页的“拼”字。
她把这两页纸揭下来,订在自己宿舍书桌的对面,让它提醒自己要在学海里拼搏。她给自己订下了苛刻的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即从书的**页开始学起,从**个字母、**个单词开始背起,毫不马虎。每天清晨5点准时起床,预习功课、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十一二点。同学们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这样读个不停,当心嘴唇上会磨出茧子哦!”
由于邓亚萍刻苦勤奋,入学不久,清华大学就将她作为交换生选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语言**,主攻英语。在近三年的留学生活中,亚萍从剑桥到诺丁汉。在她离开诺丁汉时,她的口语和听力已进入班里的优等生之列。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对我说过:“邓亚萍是世界杰出的年轻运动员之一,她非凡的成绩是其天才、艰苦努力、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尊重奥林匹克伦理观相结合的结果。我们相信邓亚萍的成就将有助于促进中国乃至世界的女子体育运动。”
作为中国运动员,邓亚萍非常荣幸地参与了北京的两次申办奥运的活动,代表中国运动员作了两次*后的陈述报告。而她在人代会上关于退役运动员生活、健康保障方面的提案让人动容……
成长,是伴随着许多物、事和人而进行飞跃的。我相信,20世纪90年代的乒坛对于与我年纪不相上下的乒乓球迷来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比如邓亚萍,比如她不断去学习、去思考、去追求的精神。
做人,很重要
许戈辉:亚萍,我们好多年没见了,你变化蛮大的。印象中你以前从来不化妆,一化妆就这么漂亮,你的项链也很别致。
邓亚萍:以前打球的时候从来不化妆,成熟以后也爱美了,所以就自己给自己化妆。项链是乒乓球拍,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
许戈辉:这儿就是你的新工作岗位了。
邓亚萍:对,我的部门是奥组委市场开发部。这个工作机会非常难得,既能够锻炼自己也能够学习。我在剑桥的博士论文主要就是探讨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究竟有多少影响。
许戈辉:你真是幸运,研究的课题和现在的工作这么吻合。
邓亚萍:没错,不过会很辛苦。既然要做奥运会的研究课题,首先要了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百年历史。一百年不是很长,但书很多,阅读量也是很大的。
许戈辉:我想读书过程中的苦,对你来说也不是什么太新鲜的事了,因为你从1997年就进入清华大学读书。
邓亚萍:我刚进入清华的时候英文不行,既不会读也不会看,就会简单的几个词:Hello、Bye Bye、Thank you。老师说,你先写26个字母,看看怎么样吧。我居然把大小写全混在一起也没写全,老师哭笑不得。那时候在清华真的非常玩命,我开始大把大把掉头发。好多人说,你打球的时候也不是不动脑子,怎么现在就这样掉头发?我说,可能走的不是一个脑子吧。
许戈辉:你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大家对你应该是特殊关照的吧?
邓亚萍:是的,(在清华)一直都是一对一的授课。给我上课的老师基本都是系主任、教授级的。清华这样的安排也有道理。对于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好老师或者好教练来说,他会从复杂的环节里提炼出精华的东西,同时用非常简单的例子来告诉你。有时候上课我都在想,这么好的老师教我水平这么低的学生,我真的很惭愧。
许戈辉:我发现,他们还传授给你特别可贵的东西,就是这种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邓亚萍:是的。这些清华老教授的家里满地都是书,笔记本电脑等学习研究必要的高科技产品全有,但是没有像样的家具。他们不追求物质上的东西。所以当我从校园以外的社会走到老师的家里,才发现物质和精神的反差太大了。
许戈辉:所以说老师言传身教,不仅是教知识,而且教你做人。
邓亚萍:做人,很重要。
交友,选萨翁
邓亚萍:1998年2月份我去了剑桥,当时我已被萨马兰奇主席任命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必须掌握英语或者法语才能够胜任。当时我才学了几个月的英文,而5月份我就要参加运动员委员会的会议。这是我头一次亮相,总局外联司的领导希望我给大家留下一个好印象。可是对于我来说,那个发言有多难!一页稿子我准备了一个月的时间。5月份我去里斯本开会,萨马兰奇主席一直鼓励我。我一开口用英文讲话他都没想到,因为他知道我才学了几个月的英文。我一开口,他就开始笑,直到我*后把话讲完。他紧接着说:“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邓亚萍才学几个月的英文,今天能够有这样一篇精彩的讲话,我们应该为她鼓掌。”大家全给我鼓掌祝贺。
许戈辉:听了这个故事我特别感动,一方面为你刻苦的毅力,一方面为萨马兰奇主席那种慈父一样的关怀。我觉得老萨特别偏爱你。
邓亚萍:用咱们中国俗话讲,有缘分吧。我们的缘分是从1991年开始的,他**次看我打球非常偶然。那时世界锦标赛在日本举行,我进了女子单打决赛。比赛开始之前,当时日本的皇太子陪同他到场地来观战。决赛的对手是我上一届单打输给她的朝鲜的李粉姬。为了报一箭之仇,我准备了两年的时间。*后我直落三局轻松取胜。
颁奖的时候我还闹了一个笑话。我们的翻译刘北剑跑过来跟我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要给你颁奖。因为我当时才18岁,也不大明白国际奥委会主席有多重要。对于我来讲,这个世界**才是*重要的。颁完奖以后,萨马兰奇主席就邀请我去瑞士洛桑做客,我也就乐呵呵地去了。当天晚宴时萨马兰奇主席跟我讲,你是全世界**个被我邀请到国际奥委会来做客的运动员。我听完就傻了。
许戈辉:你有没有马上问为什么要邀请我,为什么我这么荣幸?
邓亚萍:我一直没有机会问。第二年就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他坚信我能够拿奥运会**。他问我,你们女单决赛是哪**?我说不知道。他的秘书马上拿出本子来,告诉他说是8月5号。他就拿出自己的本子记下来,他说要去给我颁奖。我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打到那个程度。结果到1992年8月5号那天,一切真的按照计划实现了,*后他给我颁了奖。为什么他特别喜欢我?他的评价是:我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他对乒乓球也很热爱,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获得过西班牙的乒乓球混合双打**。
做事,做到底
许戈辉:看到运动员比赛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你自己的运动情结还没有结束?
邓亚萍:看到他们站在领奖台上那么激动,我也跟着哭。我自己也有那样的经历,所以特别为他们高兴。
许戈辉:距离七八年前我对你的采访,你的变化太大了。那时候我觉得你的心里只有乒乓球,但是现在这个球变成了全球。视野变化了,关注的问题也在变化。
邓亚萍:是的,身份不同了。常年超负荷的训练使得我们身体的老化程度很高,所以我们要善待这些运动员。我们的训练体制是宝塔形的,只有那么几个能冲到塔尖上。我们乒乓队有一句话:**是踩在别人肩膀上走上领奖台的。所以作为塔尖上的人,应该呼吁社会来关注竞技体育运动员的退路问题。他们虽然没有拿**,但是为这个**付出了*宝贵的青春。河北省现在积压了100多个老运动员分配不出去,福建省230多个,湖北省300多个……那么如果各个省都是这样的话,会面临一个什么问题呢?年轻的队员进不来,这将会对中国竞技体育人才造成危机。
许戈辉:你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后顾之忧的运动员吧?
邓亚萍:一直以来我都有非常强的危机感。打球的时候我就一直在考虑,退役后我能做什么?我会做什么?当教练我相信拿起来就能干,因为我有这么多经验。但是经验如果没有文化支持,就不能带给徒弟一个理性的认识,所以我还是去读书了。读完硕士我依然觉得不够用,就又读博士。这个社会竞争太激烈了,我现在不是在打乒乓球,可以说我的优势也不是很明显。而且我也不愿意因为我是邓亚萍,别人就给我特殊的照顾,更何况还有很多人在我后面放了很多问号:她行吗?她能胜任吗?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问号一一去掉。任务是很艰巨的,路也很长,但我觉得还是很有挑战性,很有意思。
许戈辉:你计划2008年之后干什么?
邓亚萍: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打算。不管从事任何一个工作,我相信我跟体育是紧密连在一起的。从我5岁开始打球到现在,竞争、奋发向上的血液就一直在我的身体里沸腾。
许戈辉: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情,你都把它当做一种比赛来打吗?
邓亚萍:那倒不一定,但是不会那么轻而易举就气馁,肯定会坚持再坚持。
许戈辉:我不知道你的性格对你的感情生活有没有影响。因为很多男孩子觉得,一个女孩子太强会不好相处。而你事事都不服输,事事都想去争先。
邓亚萍:我对事是非常不服输的,喜欢尽量把事情做好,做到底。而对朋友,我的心思比较细,心胸比较宽阔。哪怕自己吃点亏,只要别人能快乐。我认为我应该是个贤妻良母,其实了解我的人应该能感觉到这一点。
能够成为一个奥运火炬手是一个特殊的荣耀,当邓亚萍在2008年3月24日这**手举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从古代奥运会遗址走过时,她已经是第四次拥有这种特殊荣耀了。对于邓亚萍来说能成为奥运火炬手,是对她职业生涯辉煌成绩的一种肯定,但是在北京奥运会上她是**次以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其中。现在的邓亚萍已经逐渐淡化了自己奥运会**的光环,目前她是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的副部长,身份的改变使她多了份职场的执著与淡定。
她从1997年退役至今已经有11年的时间了,从一个运动员退下来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对于邓亚萍压力是很大的,但是她走了过来,并且一步比一步成功。
“东方飞人”刘翔
戈辉手记:
谁能打败刘翔?
四年前的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上,刘翔以追平当年世界纪录12秒91的惊人成绩夺冠。一举成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过去的四年里,收获了无数的**。以至于“谁能打败刘翔”成了国际男子110米栏界热议的话题。我也未能免俗,就用这个话题开始了采访。
2001年的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对刘翔而言,这**还有一层意义:他18岁了。18岁的他默默无闻,却在为他的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做着艰苦的准备。雅典奥运会一役,刘翔抱着冲八的目标前去,却带回一块中国男子直道运动员不敢梦想的**而归。
生活就这样充满了戏剧性。
回顾自己参加雅典奥运会时的情景,刘翔用了“一生*美好的回忆”来形容。“我到现在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就是神乎其神,感觉像飘在天上。”申奥成功、打破世界纪录的两个大事件,都凑到了刘翔的生日那天,仿佛这个天之骄子正是“为奥运而生”。“妈,你怎么生我生得嘎巧的啦?”刘翔有时也会跟母亲开玩笑,“申奥成功全国都在庆祝,就跟在给我庆祝生日一样!”
玩笑归玩笑,但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打败刘翔,还真不是容易的事。记得早在2006年,距离北京奥运会还有两年,刘翔和孙海平教练却已早早拨好了北京奥运会***的时钟。压力、负担层层加身,令上了年纪的孙海平教练不堪负荷,甚至心脏机能出现了问题。那一年的元旦,师徒俩曾经开玩笑一般地许下心愿:2008年快点来吧,奥运会快点来吧。因为对他们来说,早一点盼来奥运会,就意味着早一点卸下肩上的重担。
而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确如刘翔师徒所盼那般眨眼即来。当我再问刘翔,他已能轻松对待。“吃好睡好就是我2008年的心愿,因为只有休息好了,才有力气跑得更快。”不谈奥运,只谈吃喝,刘翔在心理素质上的成长令所有人侧目。
据我所知,这些年来,刘翔的“内核”都在不断升级中。一方面,是力量的提高。比如,三年前,刘翔的杠铃高翻*高可达120公斤,负重深蹲*多为180公斤,可2008年年初的冬训课上,他一上来就轻松完成了这些极限。不仅如此,对于高水平跨栏选手*重要的“发动机”———胯上肌肉群的力量也和四年前大不相同了。孙海平举例说道:“以前练力量我都是徒手帮他拉,但现在我手上的力量不变,他脚踝上还绑了5公斤沙袋,同样的动作,负荷大了许多,他却照样很轻松就练下来了。”而且,以往的训练中,刘翔一次跨越2.7米的三块海绵格,现在已增加至四块,足见其髋部力量之明显长进。另一方面,是速度更快。几乎每年冬训下来,都能听到孙海平开心地说:“刘翔的速度又快了不少。”
四年里,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上的不��精雕细琢下,刘翔愈发强大。无论是否能破纪录,刘翔希望在奥运会的对抗中,对手也可以很强大,“那样才刺激,对手越强我觉得越会激发我更大的斗志去赢他。有时候大家都很弱,我反而会跑不好,我属于这样的类型”。他笑着说,这就是俗称的“比赛型选手”。
谁能打败刘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