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都市地区镇村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都市地区镇村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 作者:乔晶,耿虹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068109
  •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 页数:276
  • 定价:¥9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大都市地区是城乡关系*为复杂、镇村发展*具活力的区域。本书以武汉市为对象,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下,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城乡关系演进对镇村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尤其对大都市地区镇村发展在空间格局与社会经济方面的特点和潜力进行了深度剖析。进而以武汉市为实证对象,基于对国内外乡村发展案例的借鉴与学习,在充分剖析武汉镇村发展多维度特征与乡村振兴瓶颈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网络化与信息技术革新的影响下,创新性地以“产村复合单元”的空间组织形式引导镇村发展,并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差异化模式应用研究。
    文章节选
    1.1城乡关系演进下的镇村发展

    城市和乡村,是我们对**行政管理与社会经济建设为关注的两个地域层级。城市作为人口、资本、物质等要素高度集聚的空间,代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率,也关系到居住质量、就业保障、服务供给等人民生活的基本问题。而乡村融合了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涉及粮食、土地与农民,也承载了极为复杂的发展、建设和管理问题。融合城乡,缩小城乡差距,始终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制定的总体目标。而小城镇作为衔接城乡的重要节点,在推进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极易在功能和结构方面被忽略,因而也缺少在**战略层面的反馈。城—镇—村的空间结构和职能体系在城乡关系的不断变化中,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其中,以小城镇的功能性塌陷问题以及乡村发展的综合性问题为突出。可见,虽然我们总会将“城乡体系”合并而谈,但是其中内在的城乡关系、镇村关系却是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认知的概念。我们往往只注重对城乡关系的研究,而忽略了镇村关系是城乡体系中落实基层发展的结构性要素。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逐渐转型的过程。众多学者也对城乡关系的阶段性划分与特征进行了翔实的总结和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可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11978年以前:城乡二元体制格局的确立

    1949—1952年:城乡二元体制初步确立,提出城市领导乡村、工业领导农业的方针。**政府灵活地运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迅速平抑城乡物价,统一全国财政收支、贸易和物资管理、现金管理,满足农民出售农产品的需求,维持物价的继续稳定,平衡工农业生产,有力地缩小了工农产品剪刀差。与此同时,**政府允许富农经济存在,允许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乡私营工商业可以自由发展。

    1953—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复苏,并开始了个五年计划。我国城乡的交流走向了新时代。城乡资源合理流通,农业生产的政策关怀与经济拉动,对当时的社会复苏起到了重大作用。政府通过对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实行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形成了政府直接控制农村生产要素配置的体制,阻碍了城乡物资交流,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形成。

    1958—1978年: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工业化初期,**的核心任务是实施赶超战略,并以计划经济体制与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作为制度保障,城乡二元体制进一步加固。在这一阶段,乡村的职能是作为工业化的主要基地,依靠剩余劳动力发展工业,依靠剪刀差为城市工业提供资本,农村储蓄以贷款差额的形式流向城市。城乡关系经历政治层面的多重起伏,良性、健康的交流受到压制。这一阶段的镇村关系仍然处于传统的农业阶段,人口流动受到限制,农村低速平稳发展。小城镇作为城乡的过渡节点,是反映**政策的基层执行者。

    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于调整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对农村土地的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的活力。在这个阶段,小城镇对城市和乡村的衔接作用还未明显体现,但是其作为乡村地区的行政组织**、生产**与基层公共服务**的结构性职能已经非常稳固了,镇村之间的层级性结构关系也已经基本确立。从根本上讲,村和镇之间本来就存在一定的嬗变关系,即某些发展较好的村庄经过一定的积累和交易功能的产生,从村庄演变为集镇,又从集镇转化为建制镇。可见,镇村之间本身存在天然的地缘相近、业缘相融的一体化关系。
    目录
    第1章 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 1.1 城乡关系演进下的镇村发展 1.2 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振兴 1.3 不同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振兴 第2章 大都市空间格局影响下的镇村发展 2.1 大都市地区的总体格局 2.2 大都市地区空间格局下的小城镇发展 2.3 大都市地区影响下的乡村发展 2.4 大都市地区镇村一体化发展的潜力 第3章 武汉市镇村发展的多维度特征 3.1 武汉市镇村空间分布特征 3.2 武汉市镇村社会与人口结构特征 3.3 武汉市镇村经济与产业转型特征 3.4 武汉市镇村建设风貌与文化特征 3.5 武汉市乡村现状发展阶段评析 第4章 武汉市乡村振兴与镇村发展的瓶颈 4.1 武汉市镇村发展的现状模式 4.2 武汉市镇村互动中的社会问题 4.3 武汉市镇村发展的产业问题 4.4 武汉市镇村建设与管理问题 第5章 大都市地区镇村发展的他山之石 5.1 要素自由流动下的镇村振兴发展 5.2 自下而上、多元职能的乡村社区建设 5.3 传统与现代共融的乡村文化体系建构 第6章 大都市地区镇村发展的路径与模式 6.1 武汉市镇村发展的目标制定 6.2 武汉市镇村发展的路径引导 6.3 武汉市镇村发展的模式探索 第7章 大都市地区周边镇村发展模式应用 7.1 大都市地区周边镇村一体化发展案例 7.2 大都市地区周边乡村发展案例 第8章 调研情况总结 8.1 武汉市乡村的类型特征 8.2 武汉市乡村差异化的分区特征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