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辞赋之父屈原及其作品
屈原是楚辞的首创者,楚辞这种新体裁是由他完成的,他是首创楚辞*合适的人选。
从个人条件来说,屈原出身于**,天才早慧,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具备了诗、书、礼、乐以及历史上治乱兴衰等的广博知识。在经历上,他在青年时期即受到楚王的重用,集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有机会接受儒、墨、道、法各派的学说。又数度出使齐国,齐国都城有一个闻名遐迩的稷下学宫,是会聚大学者的学术**,屈原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学习与交流的好机会,也会积极参与有关宇宙真理和治国之道的探讨。没有这些学习、交流,也就不会有《天问》中多达172个有关天文地理、古史传说等问题的提出。在他经历了政治生涯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遭遇后,便以文学为工具来“发愤以抒情”,将其爱憎好恶,政治理想和人格情操诉诸作品,可见,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位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文学家。
有关屈原的生平事迹,除了他的作品,仅有一篇《史记·屈原列传》简略的记载,我们大致将他的生平概括为三个时期。
**个时期是28岁以前。据《离骚》的诗句,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约公元前340年,与楚王同姓,学问渊博,记忆超群,���于言辞。对于历史上兴亡治乱之迹了然于胸,故得到楚怀王的信用,二十来岁就担当重要职务,掌握内政与外交大权。对内他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撰拟法令,改革弊政;对外接待诸侯各国来使,周旋在宾客之间,一起谋画抗秦大计。在战国七雄中,秦、齐、楚各有其优势。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兵强马壮,国力日上;齐则有渔盐之利,威王、宣王能广揽人才。 呈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还芝斋读楚辞》,是朱碧莲教授所撰有关楚辞的四种著作的汇编。这四种楚辞著作是:《楚辞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4月)、《宋玉辞赋译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10月)、《楚辞论稿》(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1月,台湾版书名《楚辞论学丛稿》,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于2000年6月印行)、《中国辞赋史话》(黄山书社,1997年8月)。其实在这四种著作中写得*早的是《宗玉辞赋译解》一书,完成于70年代之末,《楚辞讲读》写在其后,结果后来居上,《楚辞讲读》反倒出在了前面。
本书并非将上述四种著作作简单的汇编,而是重加整理编排的。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辑录楚辞研究的论文,以《楚辞论学丛稿》为总题,下卷则辑录楚辞注译的篇章,以《楚辞讲读》为总题,芟去原各书中交叉重复的篇章。另外,原《楚辞论稿》书末所收之《新释》、《札记》等五篇论文,则作为上卷的附录辑入。原《楚辞讲读》的附录及《宋玉辞赋译解》书末所辑的有关宋玉的传记资料,一并作为下卷的附录。另外,《宋玉辞赋译解》附录列有《笛赋》等六篇,仍作为附录收入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