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资源稀缺 人的一生,面临着的是无数的选择。可以这么说,生活就是不断地选择,不断地失去。实际上,经济学家早就参透了这个道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经济学原理,就道出了这一点,这也是基本、常用的一条经济学原理。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是指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将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地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会相对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 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其实我们时常会面临选择,而资源稀缺是面临权衡取舍的原因。因为这个世界上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选择其中一样时,就得做好失去另一样的准备。 另外,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我们讨论经济学的基本前提。而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有效支付手段,是促进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知道了这些基本条件,我们就可以由浅入深地了解经济学了。 钻石真的比水更有价值吗——价值悖论 《色戒》里的“鸽子蛋”,《泰坦尼克号》里的“海洋之心”,是除了故事里的爱情之外,引人关注的东西了吧。一粒小小的钻石,既不能吃又不能喝,为什么能值那么多钱?能吸引那么多人?其实,当年这个问题也困扰过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经济学上有一个有名的悖论,听起来很值得玩味,就是“钻石比水贵”。如果比用途,我们会发现,水是人类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类就没法生存下去。可是没有钻石,人类不也活得好好的吗?那为什么钻石要那么贵呢?这个问题首先是亚当·斯密提出的,被称为价值悖论或斯密悖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亚当·斯密苦恼过很长时间。他刚开始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就是因为稀缺性。由于钻石很**,物以稀为贵,人们为了能够获得钻石愿意出很高的价钱,可是对于水,到处都是,人们可以很轻易地得到,自然就不值钱了。 他在自己的《国富论》中写道:世上一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一致。根据他的说法,水对于人体来说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使用价值很高,但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交换价值却很低;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使用价值,但其交换价值却很大,价格自然也就高了。 其实,亚当·斯密的这个悖论,在我们学习了边际效用的概念后会得到更加准确的解答。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 根据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影响商品或服务价格的是边际效用。他们认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例如,当你午饭吃了三大碗肉丝面,已经特别饱了,再看到肉丝面几乎想吐的时候,第四碗肉丝面的效用对你来说简直就是负的。因此,边际效用会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长而逐渐递减。所以,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钻石比水要昂贵了。原因在于人们对商品的支付意愿取决于额外一单位该商品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又取决于人们已经拥有的该商品数量。水对生命是必需的,但是水的数量很多,额外一杯水的边际效用很小;相反,钻石虽对生存并非必需,但由于非常稀缺,人们认为额外一粒钻石的边际效用很大。正因为这样,在定价的时候,水的价格比钻石的价格要便宜得多。 关于边际效用,第二章和第三章我们还会展开更多讨论。 向别人施舍的人仅仅是为了做好事吗?——理性经济人假设 拥挤喧闹的大街上,一个乞丐面前摆着一个破烂的铁罐子。一个女孩儿经过,往罐子里放了一张面值十元的纸币,还把手里的早餐也递给了他,然后,女孩儿微笑着走开,走向她新结识的男朋友。 看到这个故事,我们多数人会这么想,那个女孩儿,她做了好事,看到有困难的人,便慷慨解囊。 别急,其实这个故事还有续集。又过了几天,还是那条大街,还是那个乞丐。那个女孩儿又经过了,但是这次,女孩儿连看都没看乞丐一眼,更别提给他施舍了。乞丐叫住了女孩儿,问:“这位善良的姑娘,你今天怎么不发善心了?”女孩有点嫌弃地说:“因为今天我男朋友不在。”然后她就走开了。 原来,女孩给乞丐施舍,并不是因为她想帮助他,而是因为她想通过这件事,给她新结交的男朋友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换句话说,她的施舍是有目的的(做给男朋友看),而且目的是利己的(让自己看上去很善良)。 如果用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待施舍问题,我们就会得出结论,一些人的施舍行为,包括那些看上去很利他主义的行为,其实不是“纯无私”的。 **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曾经详细解释了人们的利他主义行为。他说,给乞丐钱的大多数人之所以这么做,仅仅是因为“乞丐的样子让人不太舒服,或乞丐的哀求触动了他们,他们感到不自在或内疚”。人们在街上行走时,往往会躲开乞丐,故意忽略他们,极少主动过去给乞丐送钱,就是这个原因。 综上所述,即便是利他主义行为,其动机也可以归结为利己的。这其实就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的经济人假设。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阐述了理性经济人,“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这段论述表明: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能获得食物,是因为每个人都要获得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