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软实力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对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科学准确的界定,是研究软实力的前提。而要明确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则首先必须明确实力的概念和内涵。本章通过对“实力”概念的系统比较和综合分析,补充和修正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对软实力进行了新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析软实力的理论框架。
一、**实力的概念与内涵
**实力(National Power)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进行软实力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关于“实力”的含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的《辞海》(缩印本)中没有给出相关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对“实力”的定义是:“实在的力量(多指军事或经济方面)”,如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这应当说是对“实力”一词的一般理解,并不能诠释“实力”的全部内涵。尤其是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实力”一词已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1.**实力的含义及特征
汉语中的“实力”是个外来词,来自于英语中的“power”、德语中的“macht”或法语中的“puissance”,在汉语中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力量”。但“power”、“macht”等词在各自的语言中大都兼有“实力”、“权力”、“力量”等多种含义,一般包含着从事某种事情的能力或对外部世界产生某种影响和效果的能力,以及潜藏在一切人的言行中的物理或心理能量(潜力)。因此,“实力”一词进入汉语后,其含义也并非“力量”的含义所能完全涵盖。
目前,“实力”是一个应用广泛、争议较多的概念,常常与影响、控制、权力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在社会科学领域,它既可以用来描述个人、家庭或社会团体、组织的特有属性,如某个人的实力、某个组织实力雄厚等,也可以反映社会组织与团体、**以及国际组织等相互关系背景下不同的关系或能力,如实力原则、实力政治、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等。在国际政治领域和国际关系领域,“实力”概念是构成大多数政治分析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基本国情及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技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那么,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实力究竟应当如何界定呢?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修昔底德指出,“强者行事,但求力量所及”。
列宁指出,“在帝国主义制度下,瓜分势力范围、利益和殖民地等等,除了以瓜分者的实力,也就是以整个经济、金融、军事等等的实力为基础外,不可能设想有其他的根据。”“既然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那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了用实力来解决矛盾,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根据列宁的理解,实力指**在整个经济、金融、军事等等方面的实际力量或能力。
现实主义代表汉斯·摩根索认为,“实力是控制他人心灵和行动的能力”。
肯尼思·华尔兹认为,“实力可定义为各种力量的分布”。
美国**的国际关系学者雷伊·克莱茵在其1980年出版的(80年代世界权力趋势及美国外交政策》一书中认为,“在国际舞台上的所谓实力,简言之,乃是一国之政府去影响他国去做本来不愿意为之的某一事情之能力,或是使他国不敢去做本来跃跃欲试的某一事情之能力,而不论其影响方式是利用说服、威胁或明目张胆的诉诸武力”。
法国历史学家雷蒙·阿隆(Raymond Aron)认为,在国际舞台上,实力指“某一政治单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政治单位的能力”,并把实力归结为三大基本要素:**,某一政治单位所占据的空间;第二,资源(包括物力和人力);第三,集体行动能力,涉及军备组织、社会结构和质量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实力的意思就是去做某些事件和控制别国;使别国去做没有外力驱使便不会去做的事情的一种能力”。
关于实力的定义,还可以列举出许多。从上述关于“实力”的比较典型的定义看,各国学者对于**实力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实力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至于这种能力的内涵具体包括什么内容、来源于哪些方面,则存有较大的分歧。综合看,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种:**种认为,**实力就是**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也即“实力即资源”。
英国现实主义学者卡尔认为,国际领域的实力可分为三类:军事力量、经济力量以及影响舆论的力量。但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力是高度相互依赖的。
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法利德·扎卡利亚认为,“实力指的是**所能获得的物质资源”。“**实力的估量有时限于军事力量,但经常是用综合物质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世界贸易所占的份额和人口来测定。”
美国国际政治学学者约瑟夫·弗兰克尔在其1964年发表的《国际关系论》一书中认为,实力即影响他人心理及行动的能力。构成**实力的要素有六项:人口、地势、经济、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
约瑟夫·奈认为,“衡量一国实力的标准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类。硬实力中分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中分为**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软实力和硬实力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如果按实力即资源来分析,那么得出的结果就是:某国的资源越多,则其实力就越强或越大。但在国际社会实践中,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资源多的**如果缺乏运用资源的意志或有效的运用计划等,则这些资源并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因而也并不能真正显示出实力的强大。资源的多少只是表明一国具备了实力大小的可能性,体现的是一种潜在的能力,而非现实的能力。
第二种认为,**实力即**的行为或行动。美国国防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傅立民认为,“实力是控制事件发展进程的能力,包括控制他国的决策和行动。意志与力量和潜力的结合产生实力。”这种看法表明了实力产生于**的行为或行动,但并没有反映出一个**实力的源泉和大小。
第三种认为,**实力即**行为或行动的结果。罗伯特·达尔认为,实力是“A使B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这种看法虽然可以反映出实力的大小,但没有表明实力的来源和产生过程。
以上三种看法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都是反映了实力的不同侧面或部分特征,即:要么反映了实力的来源,要么反映了实力产生的过程,要么反映了实力的结果,都无法客观、完整地体现出一国实力的真实情况。
第四种认为,**实力即资源与**的行为或行动。也就是**运用资源的行为或行动。没有反映出**实力的大小。
第五种认为,**实力即资源与**行为或行动的结果。没有反映出实力产生的过程。
第六种认为,**实力即**的行为或行动及其结果。没有反映出实力的来源。
第四、五、六种看法,都分别从某两个方面反映了一个**实力的来源、产生过程或大小,也无法真实体现**实力的全部情况。比如,第五种看法认为,**实力即**资源与**行为或行动的结果。但是从“实力即资源”到“实力即结果”,并非是一个必然发生的过程。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强国没有能力将资源转化为用于战争的有效能力;强国没有能力转化未经使用的潜在实力,而弱国却具有这样的能力;强国对某些争端缺少意愿或相关利益,等等。也就是说,“实力即资源”与“实力即结果”要进行有效结合,还必须关注资源和结果相互作用的进程、关系和情势,而这一进程、关系和情势实际就是资源运用的过程。对资源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的行为或行动,体现了**运用资源的目的、意志、战略和水平等。
第七种认为,**实力指**的资源+**的行为+**行为的结果。美国国际政治学学者K·J·霍尔斯蒂认为,实力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是“一个**控制别国的一般能力”,实力可以归结为是资源(Resources)、行为(Acts)和结果(Outcomes)。美国兰德公司研究专家阿什利·泰利斯认为,“**实力指一个**通过有目的的行动追求战略目标的能力。”**实力包括两个相互关联却又各具特色的方面:外在方面,构成一国通过其经济、政治和军事潜力影响全球环境的能力;内在方面,构成一国将其社会资源转化为可能知识以创造有可能是*好的民用和军事技术的能力。美国学者雷蒙德·伯顿和佛朗索·柏瑞克认为,首先,实力指的是某种“资源的分配,且不管这些资源的性质如何”;其次,实力指的是“运用这些资源做事情的能力”,即使用计划以及某些“关于该运用的条件和结果之*低限度的信息”等;*后,实力指的是其“战略特征”,在实践中,该战略特征“不仅与事务的惯性形成对照,也与相反意愿的抵制相对应”。这三位学者关于实力内涵的界定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他们的界定中,实力都包含着资源(Resources)、对资源的运用行为或行动(Acts)、运用结果(Outcomes)三个基本要素,应当说能够比较客观、合理地反映出一个**在某一时期实力的来源、影响和大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实力包含着三个相互联系但互不相同的方面,即**实力是由**资源和资源的转化及转化结果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资源指的是一国在某一时期内拥有的基本资源(领土、人口、矿产、能源等)、物力、技术、财力等物质要素和文化、知识、制度、思想、意志等各方面精神要素的总称,这实际上反映了**所拥有的影响他国的潜在能力,是**现实实力的基石,如果没有资源,则**也就无实力可言。资源的转化是指**运用资源的过程,也可称为**的行为或行动[战略(strategies)],包括运用的目标、运用的计划、运用的意志、运用的方式、运用的环境、运用的程度等,对资源的运用过程就是资源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即将以资源为标准的潜在实力转化为以改变他国或其他团体的行为为标准的现实能力的过程。运用的结果指的是在将资源由潜在能力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过程中,是增强、还是削弱了**应当拥有的能力,抑或是正好同等程度地反映了**应当拥有的能力。运用的结果体现着资源运用面临的国际特征,表明了**真正实力的大小,同时也反映了**领导人的素质和政府的绩效等。这表明,完整意义上的**实力,不仅应包括方方面面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及其潜在的能力,还应包括极为重要的政府的效能、意志、知识和观念能力等,以及不容忽视的外在结构(国际体系和环境)的压力。也就是说,资源是构成**实力的基础;在资源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能否对资源进行有效转化是决定**实力大小和强弱的关键,而对资源的转化既取决于一个**社会政治制度和**机构的健全程度及其政府的执政质量,也取决于**所处国际体系的机遇与挑战。根据实力的内涵,可以将**实力定义为:一个**运用全部资源通过有目的的行动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简言之,**实力指:**运用资源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
2.**实力与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通常指**的全部力量,这种力量是由**的各种要素综合形成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战略家孙子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要“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孙子实际上是把战争制胜的要素归结为政治、自然(天时、地利)、经济、军事、外交、精神等方面,认为综合运用这“五法”是克敌制胜之本。但总的看,在古代和近代,对**力量的衡量,往往只强调某种资源因素(特别是军事力量或经济力量)的突出重要性。如美国历史学家、战略家马汉在其名著《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1793)》一书中指出,谁能有效地控制海洋,谁就会成为世界强国。而能否取得制海权,主要取决于六项要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领土、人口、民族素质和政府的政策与机制。
20世纪30年代,英国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提出了“大战略”的概念。他指出,“所谓大战略,或者称**战略,其任务就在于调节和指导一个**或几个**的所有一切资源,来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而这个目的,正是由基本政策,即**政策所决定的。”“大战略必须搞清楚,一个**或几个**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并且有效地动员这些资源,用以保障武装力量的作战行动。同时,它要充分估计到**的精神力量,因为教养人民具有高度的精神素质,经常都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物质的斗争工具。”
此后,学者们开始强调综合运用**的各种力量来实现其**政策所规定的战略目标,从而使得**实力的概念从单一的军事因素扩展为多指标的综合因素。到20世纪70年代,**实力构成一般既强调领土、人口、资源以及经济和军事等物质要素的作用,也开始重视民族素质、文化传统、**战略和政府政策等非物质因素的重要性。被视为现实主义大师的摩根索认为,**实力由九方面要素构成,主张将**实力作为**推进其对外政策的基础。肯尼思·华尔兹认为,**必须运用它们的综合实力来维护自身利益,**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不能被分割开来加以衡量。**并不因为它们在某一方面实力出众而成为**强国,它们的地位取决于它们在如下所有方面的得分:人口、领土、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稳定及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