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知心育人——适合每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中学版,彩色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知心育人——适合每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中学版,彩色版)

  • 作者:主编:董奇 副主编:张云运、吴洪健、任萍、陈师韬
  •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9126285
  • 出版日期:2021年06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为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受教育部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校长领衔的专家团队研究编写了《知心育人——适合每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小学版、中学版)。 《手册》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聚焦教师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和难点,帮助教师基于学**展规律,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学生情绪、行为、学习、交往、个性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何帮助学生完成入学适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等。 《手册》秉持“五育”并举育人目标,根据教师真实工作场景进行内容设计,能够为教师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师生交流、家校协同等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呵护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力的指导。
    文章节选
    疫情防控期间的居家学习给了教育创新和变革极大的空间,教师们开始尝试使���各种资源和平台进行线上教学,也在实践中学习了很多新的技能。其中,有很多新的教学途径和资源在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后被保留了下来。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变化的趋势时,抱持固有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与教育变革的要求。 尤其是教师这个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教育中除了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外,还承担着榜样与**的责任。现在的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相应提高。而教育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有了更大的视野和格局后,将学生带向更大的舞台和空间,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在面对变化时主动适应,积极解决各种问题,带给学生正向的影响。这就要求当下的教师了解时代背景和特点,了解自己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需要具备怎样的生涯适应力。 一、教师需要面对不确定的时代 我们目前正处在一个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世界里。其中易变性是指事情变化非常快;不确定性是指我们不知道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复杂性是指每件事会影响到另外一些事;模糊性是指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变”与“不确定性”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样的时代特点,主要是由科技革命、互联网浪潮、金融危机、地区冲突以及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具体来说,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了易变性,文化的开放和多元导致了不确定性,“互联网 ”时代的不断创新导致了复杂性,传统的思维习惯导致了模糊性。 尤其是在 2020 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不确定性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教师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需要以不变应万变。人们曾经以为教师职业是很难被网络和人工智能替代的,但在疫情防控期间,当我们不得不依靠网络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它的**和便捷。教师只有走在变革的前面,为即将出现的各种情况和改变早做准备,才能适应变化、把握机会、创造机会。因此,基于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生涯适应力,要能主动接受挑战、主动适应变化。 二、快速变化的时代需要生涯适应力 生涯适应力的内涵 人们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需要一种关键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生涯适应力。生涯适应力指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以及生涯变化或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的准备程度与应对能力。生涯适应力是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及工作条件所需要的能力,强调接纳不确定性,不但不试图掌控,反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决定保持开放或弹性,以“适应力”来回应新环境和新状况。 今天的社会变化如此之快,人们随时都有可能面对从未遇见过的各种变化。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生涯发展的本质特征,以开放的心理系统去适应复杂动态的生涯系统才是正确的成长路径。因此,我们也可以将生涯适应力定义为个体应对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它具有三个典型特点:一是可以培养,借由生涯困境或危机来彰显;二是能够帮助个体“前进”;三是源自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生涯适应力的四维结构及其功能 生涯适应力包含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这四个维度,每一个维度都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需要个体做出回答,分别是:“我有未来吗?”“谁拥有我的未来?”“未来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吗?”生涯适应力有助于个体放眼未来,为可能面临的生涯任务做准备,能促使个体建构**的未来并克服困难。 生涯关注是指个体对未来的关心,它有助于个体确立未来;生涯控制是指个体为了应对未来的生涯任务能做到自律并付诸努力,坚持不懈地塑造自己或周围环境,体现出主动性人格的特质;生涯好奇是指个体积极地探索周围的环境及自己的生涯角色,对自我和未来愿景形成认识;生涯自信是指个体不断增强对自己的生涯抱负的操控能力,在探索中建立实现人生设计的信心。个体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涵盖了这四个维度,终形成其与生涯规划、决策和调整有关的独特的态度、信念以及能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教师需要思考自己的教师生涯该如何适应和发展。现在再也不是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走天下的时代了,如果教师不主动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主动提升生涯适应力,可能就会很难适应未来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同时,教师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者,除了传授知识,还是学生的生涯榜样和生涯领路人,学生如果能够从教师身上看到职业人的精神面貌和积极主动适应变化的职业态度,也会反思自己的成长和生涯发展。
    目录
    章 从发展的视角了解中学生身心特征 .................................................1 节 青春期脑发育对学**展的影响..............................................3 主题 1 学习与脑..........................................................................................4 主题 2 社会情绪与脑.................................................................................10 第二节 了解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规律.................................................14 主题 1 促进青春期学生身体健康发展.....................................................15 主题 2 满足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需求.....................................................19 第二章 在学习过程中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25 节 帮助学生完成入学适应..............................................................27 主题 1 初一新生的入学适应指导.............................................................28 主题 2 高一新生的入学适应指导.............................................................34 第二节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39 主题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0 主题 2 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45 主题 3 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49 第三节 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课堂.........................................................54 主题 1 关注学生的课堂心理需求.............................................................55 主题 2 掌握课堂积极互动的技巧 第三章 在积极关注中改善中学生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 ..........................63 节 促进学生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65 主题 1 减轻情绪困扰.................................................................................66 主题 2 缓解学习压力.................................................................................73 第二节 预防和减少学生常见问题行为.................................................78 主题 1 约束偏差行为.................................................................................79 主题 2 避免网络依赖.................................................................................85 第四章 关注和支持处于危机和困境中的中学生 ........................................93 节 危机事件后的干预与辅导.........................................................95 主题 1 识别陷入危机的学生.....................................................................96 主题 2 应对学生的危机事件...................................................................104 第二节 预防和有效干预校园欺凌........................................................111 主题 1 预防校园欺凌事件....................................................................... 112 主题 2 有效应对和干预校园欺凌事件................................................... 117 第五章 开展中学生生涯教育 ..........................................................................125 节 认识和理解生涯教育...............................................................127 主题 1 教师在生涯教育中的角色...........................................................128 主题 2 生涯教育的实施途径...................................................................134 第二节 学校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139 主题 1 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141 主题 2 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 主题 3 协助学生进行环境探索...............................................................153 主题 4 引导学生解决生涯问题...............................................................157 第六章 家校协同助力中学生成长 .................................................................163 节 学生成长离不开家校协同.......................................................165 主题 1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课堂.......................................................166 主题 2 家校协同:授之以渔.................................................................................170 主题 3 合理调动家长的教育资源...........................................................174 第二节 家校沟通的艺术.......................................................................177 主题 1 家校沟通的方法与原则...............................................................178 主题 2 如何化解家校冲突.......................................................................185 第三节 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189 主题 1 协同提**生的学习效能...........................................................190 主题 2 建立家校合作的施教机制...........................................................195 第七章 教师的心理成长与建设 .....................................................................199 节 走进教师的人生角色...............................................................201 主题 1 厘清教师的职业角色...................................................................202 主题 2 平衡工作与家庭的角色...............................................................207 第二节 发现教师自身与他人的积极资源............................................212 主题 1 学会更好地觉察与接纳自己.......................................................213 主题 2 学会更好地与同事合作...............................................................218 第三节 促进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223 主题 1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 主题 2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228 主题 3 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231 第八章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师生心理建设 ..........................................237 节 在疫情防控中促进师生心理成长...........................................239 主题 1 帮助学生积极适应变化...............................................................240 主题 2 提高教师的生涯适应力...............................................................250 第二节 线上教学中的育人效果提升....................................................255 主题 1 加强线上教育活动组织...............................................................256 主题 2 提升线上教学质量.......................................................................262 主题 3 优化家校协同共育.......................................................................268 后记 ..........................................................................................................275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