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北京
赫赫京都千百年,钟灵毓秀萃龙渊
京华烟云
北京,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有3000余年建城史、860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现代的人文景观,也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说到北京,我们可以谈的有很多,北京是一本书,翻阅它的时候,我们可以领略到很多不一样的内容。有一句话讲,“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绵亘近千年的古都文化是我国都城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结晶和典范,更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和精华。各种各样的内容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无比美妙且具有悠久历史性的旋律。
北京的魅力风华绝代,一条小小的巷口或街道上凝结着千百年来北京所留下的印迹,抚摸城墙的时候,便仿佛看到了一帧帧具象化的画面。遥远的年代已然过去,但如今踏入这座充满悠悠气韵的城池,仍能触碰到当时温热的脉搏,一条条线索汇聚成如今这座满载历史性和记忆性的城池,让人久久驻足,不肯离去。每一条老街都记载着一个朝代的历史,每一方庭院或许都是一代名人的官邸。
北京走过了千百年风雨交加的时光,穿越了每一个历史变迁的白天与黑夜,它在每一个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称谓,算起来大概有二十多个,而这些称谓也成为绵长历史行进的好标志。现代人哪怕并不了解这些称谓背后的故事,在看到它们的时候,也能瞬间想到北京走过的漫漫长路,让历史与故事在记忆深处沉淀。陈子昂诗中就提到有关北京的名称:
蓟楼望燕国,负剑喜兹登。
清规子方奏,单戟我无能。
仲冬边风急,云汉复霜棱。
慷慨竟何道,西南恨失朋。
燕都、幽州、京城、南京、大都、北平、京师、京兆……形形色色的称谓,都说明北京在当时的作用与位置,让人不得不谈。
史书记载,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封其第奭于此地,史称燕国,位居“战国七雄”一列,其故城在今北京西郊房山琉璃河一带,燕都因当时为燕国都城,又临近燕国而得名。北京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蓟城,这可能是北京早见于文献的名称,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蓟是西周的一个分封国,大概在北京旧城区西南隅。
幽州,这个称谓出现较多,跨度也很广,它是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早出现在《尚书· 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设置过幽州,均在北京一带。尤其在唐代作用更为重要,是当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和商业都会。虽然幽州的管辖区域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核心地区不变,仍是如今的北京市。当然,谈到幽州就不得不小提一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在当时为出名,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作者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深刻的愤懑之情,着力描写了当时怀才不遇者备受压迫的境遇。此处先按下不表。
京城,也叫京都,京城的称谓在北京成为国都之后出现较多。南京,即原来幽州,其时升为幽都府,也是辽的陪都。大都,以**北海公园为**重建新城,忽必烈至元九年改为大都,元大都城街道的格局,奠定了今天北京城区的格局,即北���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北平,这个称谓也出现较多,早源于战国时燕国置右北平郡,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改名为北京,取“北方和平”之意。
朱棣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于此,这是北京之名的开始,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不过之后也并非从此确定,而是经历了几朝换代,京师、京兆就是此后用过的称谓。
北京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改朝换代、旧颜换新颜,如今已与初有了很大区别,无数历史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新北京。它包罗万象、海纳百川,接纳了无数奔涌而来的人们,也接纳了无数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古老而深邃的金水桥、悠悠绵延的长安街、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喧嚣的街口、车流的潮水,一切都是现实,却又那般无奈。才子佳人是高傲的,因为他们曾携手走过一段悠远的金水桥,甚至雕龙画栋里有他们相拥的身影,他们的梦简单而纯粹,相信拥有的一切是苍天赐予,如今的梦简单又复杂,一如沉默而稳重的中轴石板,一如天安门。从此,沉醉,沉醉,不知归处……
有三个重要因素结合起来,便赋予了北京独有的个性——自然、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艺术体现于装饰北京的塔楼、宫殿;人们的生活方式、贫富状况、风俗习惯和节庆活动则决定了城市生活是舒适闲逸,抑或斤斤计较、喧嚣与粗俗。幸运的是,北京的自然环境、人文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北京的魅力不仅体现于金碧辉煌的皇朝宫殿,还体现在宁静至极的乡村田园景象。
北京正在慢慢成长,她的文化也在慢慢变得丰富起来。
诗意中的北京
北京,作为北方一个偏于塞外的战略重镇,并没有大唐气象的长安繁华,也并不能与诗意烂漫的江南盛景媲美,它很难得到唐宋时期文人骚客的青睐,这也意味着少有关于北京的诗歌流传下来,抑或说,并不会有那么多耳熟能详的诗句出现,因为文人更多聚集在繁华的长安和蹁跹的江南,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在诗文的累积上就乏善可陈,恰恰相反,正因它的豪迈、大气、厚重、壮丽,使得后来流传下来的作品更加具有一种空旷幽远之意境,同样引人驻足。
雄关叠翠望居庸,琼岛春荫绿正浓。
卢沟千年题晓月,金台几度夕照红。
蓟门残垣伫烟树,太液禁城起秋风。
垂虹玉泉凝空碧,晴雪西山唱晚钟。
这首诗写的是北京代表性的“燕京八景”,即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当时均刻石立碑并有小序、诗文。“红衣褪尽露莲房,断续蝉声伴寒阳。春老瀛台柳残碧,秋满太液桂生香。”“夕阳返照碧云天,古塞名将两渺然。残阶似诉当年事,衰草空萦旧时烟。”这些诗人在游览“燕京八景”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都城的迷人风貌,体验并享受到自然与人文景观给他们带来的美感,留下了大量歌咏作品。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非常奇妙的游玩与观赏体验,有身临其境之感。它们都各具特色,都有与众不同、****的美丽之处,或清澈可爱,或俏丽动人,或风景秀丽,是古人对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生动纪实。
我接下来要谈到的这首《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正是这首诗让北京名扬天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直译如下: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邈远,我深感人生
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全诗大意: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武则天元年(696年)九月,陈子昂随武则天侄子武攸宜出征幽州,反击契丹,担任军中参谋,他一再上书武攸宜,提出用兵方略,武攸宜不但不听,还把他贬为军曹。陈子昂悲痛欲绝,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幽州台在现今的北京大兴,初是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来招揽贤才。站在这样一处与过去无尽勾连的地方,很难不引发感慨。陈子昂也是,尤其是在自己的建议不被重视之际。尽管他一直心系天下、心系百姓,也希望能够尽一点绵薄之力让**变得更好,奈何遇上庸帝,自己的一腔热血无处释放,甚至还遭误解。若不能尽到自己的力量的话,那还不如就此结束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