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供应链管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供应链萌芽阶段、供应链形成阶段、供应链网络的优化阶段。
(一)供应链萌芽阶段
供应链管理的萌芽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物资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系统的日渐成熟和普及,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信息能够迅速准确地在企业各部门之间传递,这就为建立一个统观全局的、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供应链上游企业之间的服务提供了所需的业务处理信息。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重视对员工的供应链管理培训,并与供应商和分销商进行紧密的合作。
但在这个阶段,供应链的运作多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与外部企业的联系非常少,因此外部企业间经常存在着大量的目标冲突,也就无法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来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优势。这个阶段的供应链管理绩效低下,尚无法实现整体供应链的运作。
(二)供应链形成阶段
供应链管理的形成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术界试图给出一个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框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它的基本原理,并推断出供应链管理对整个社会必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应用,使企业的信息和业务都实现了高度的集成。一些跨国大公司开始着手加强自己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联系,通过计算机网络分享物流信息,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 )系统的出现也大大加快了信息在合作伙伴之间的传递速度,并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在这个阶段,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运作技术的逐步成熟,供应链业务运作也不断发展和成熟,利润的源泉已经转移到企业与外部交易成本的节约,以及库存的控制和物流的梳理上。为进一步挖掘降低产品成本和满足客户需求的潜力,提**益,企业开始把需求预测、供应链计划和生产调度作为一个集成的业务流程来看待。因此,越来越多的跨职能部门、供应链成员相互协调,制订相关联的销售和运营计划行动方案,供应链计划和决策执行都朝着跨职能部门的一体化方向发展。
但是EDI系统也有整体投资大、灵活性差等问题,所以只能在有限的几个合作伙伴之间使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方式,为信息平台、跨地理位置的供应链管理合作提供了相对便宜、性能可靠的技术支持。SAP和JDEdwards等传统ERP系统提供者也积极参与了基于ERP系统的跨企业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开发。
(三)供应链网络的优化阶段
供应链网络的优化阶段是21世纪初期。进入21世纪后,在发达**已得到比较广泛应用的、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彻底地改变了供应链网络的原有商业模式,改变了原有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互方式和实现手段,许多供应链管理策略和系统随之出现,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MI)、预测与补给、供应商关系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计划和供应链执行等等。这些策略和系统的应用使供应链成员间的业务衔接更加紧密,使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更加协同化。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间的这种协同运作来更准确地确定要从供应商那里得到什么,以及要给客户提供什么。
这一阶段的供应链管理特别强调在计划和决策上实时的可视性、前向的可预见性,以及供应链流程管理和事件管理的能力。通过供应链上的可视性和可预见性,能够合理地确定链上业务的优先级,优化定位所需资源,对管理目标给出应对策略,考虑可能的替代资源,并评估风险和给下游价值链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