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西哲学中的宏观思维
在全书的开篇,我们将一同感受宏观思维的奥妙,以了解感知世界的方法。我们与世界相处的过程,也是与世间万物共处的过程。不同的人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有所不同,接触的范围各有差异。但是,其中的步骤却是基本一致的。可以说,人们与世界相处、接触世间万物的个步骤就是去感知这个未知的世界。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先哲感知世界的方式。
对于物质世界的感知,古代先哲力求从宏观思维入手,把握客观事物整体样貌。在东方视角下,《山海经》在描述地理方位时,总是按照一定顺序逐步拓展、有序描述。比如,按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对山进行描述。〇1 其对物质世界样貌的感知都是以宏观思维为统领。在西方视角下,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奠定了西方对自然科学探索的基础,其开篇就对感知事物的方法从宏观思维加以论述:被感觉所易知的是整体事物,故而我们要从具体的整体事物进入其构成要素。〇2对于抽象事物的感知,古代先哲也体现出宏观思维。据《论语》所载,孔子总结看人之道,就是从宏观思维入手,而非拘泥于一次言论或行为—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〇3 意思是说,了解一个人,要观察他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做事的动机依据,了解他的心情安乐与否,以此做到全面了解。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学问家对整个科学体系,也是从宏观角度进行总论。他提出科学分为三种,是物理学、数学、形而上学等理论科学,重在思辨;第二是政治学、伦理学等注重行动的实践科学;第三是包括诗等文艺作品在内的注重产品的制作科学〇4,虽然这里也体现分类思维,但重要的是面对未知世界感知事物时从整体把握事物要领的宏观思维。
但这种宏观思维并不是古代先哲独有的,它或多或少地隐藏于我们每一个人感知世界的过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主动运用宏观思维来帮助我们感知世界。本章的目的就是激活我们潜在的宏观思维,让我们重新认识、发掘、运用这一思维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