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你为什么焦虑 每次给大家讲完课,很多家长会围上来,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都是能回答的就尽量回答,原因很简单,看到家长们那关切的眼神,我心中真的只有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发现家长几乎没有不焦虑的。其实,这种焦虑的心态是造成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家长要明白,你的心态越好,孩子的心态也就越好,他的考试成绩等各方面可能都会有所提高。
在通常情况下,家长产生焦虑心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经济状况不乐观,给不了孩子好的 现在社会的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这不仅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成年人来说也是极大的刺激。我们经常教育孩子不要被物质迷惑双眼,但自己表现出的行为却完全相反:我们会在孩子面前抱怨赚钱难,会告诉孩子我们为他们付出了多少**。这本身就会让孩子很迷惑:你不是说钱不重要吗?不是告诉我不要攀比吗?那为什么你总是在念叨这点事?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家长始终秉持着这样一个信念:教育可以改变命运!为此,他们拼了命也要给孩子创造好一点的学习条件。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总有家长对我说:“张老师,我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家小孩上个好一点的学校,就算他要出国留学,我也得供他!”
“拼命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这个执念,往往是家长焦虑的来源。
实际上,有些经济条件没有那么好的家庭,家长虽然没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却给孩子传递了好的价值观、好的教育方法,给了孩子好的人格,让他成为一个不卑不亢的人:面对家庭条件比自己好的孩子不羡慕,遇到家庭条件不如自己的孩子不歧视,堂堂正正地做自己。也就是说,父母不焦虑,孩子就自在。
所以,请各位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对物质的焦虑心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孩子好的,做人做事无愧于心,你就是**的家长。 二、用当下的学习成绩来定义孩子的未来 曾国藩有一句关于做事和心态的名言:“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心态,他才做成了那么多大事。但我们普通人正好相反。不是放不下过去,就是巴望着将来,反而将应该好好把握的当下给忽视了。
很多家长的心态就是这样。因为担心孩子的将来,所以就焦虑孩子的现在,提出一些不符合现状的要求:孩子的水平本来只能上大专,家长却想让他上本科;只能上本科的,家长却想让他上一本;只能上一本的,家长却想让他上“双**”;只能上“双**”的,家长却想让他上“985”;只能上“985”的,家长却想让他上清华、北大。这种焦虑反映到平时的生活中,就是每次孩子的考试成绩一出来,家长的���就被揪得死死的,一通盘算:这个分到底能上什么学校。如果跟自己想要的差距太大,就开始折腾孩子。
其实我想跟各位家长说一下,大可不必焦虑孩子的未来,因为孩子自有他自己的路要走。而且,考试成绩高10分低10分,能上的院校档次其实不会差别很大。另外,在分数确定的前提下,高考报志愿时,在地域、专业、学校综合实力等多个方面都有可以调节的余地,能让孩子有一个相对合适、合理的学校可上。
更何况,在现在这个社会,学历也好,学校也罢,都只是一块敲门砖,一个人究竟能走多远,主要还看以后的发展。
我在大学里有个朋友,当年报考的是郑州大学的哲学专业。我这个朋友深深知道哲学专业不好找工作,所以从大一开始就去做各种兼职,主要的就是去做考研辅导班的代理。到了大三,他就用自己的代理提成在郑州买了人生的套房子。毕业以后,他进入某大型日化企业做销售,从开始只负责内蒙古下辖的一个县的销售,到后来管理北京、天津、河北三个人口多、消费大的省、市的销售,年薪几百万。综观他的职业发展和现状,一点不比“985”的毕业生差,甚至可以说好过大多数“985”毕业生。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在心态上,家长们应该摆脱对孩子现在学习成绩的焦虑心理。孩子将来成长为怎样的人,学习成绩真的只是一方面。而且,你的这种焦虑还会传染给孩子,让他跟着你紧张,从而可能影响学习。家长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惊慌,不埋怨,做孩子的支持者和智囊团。 三、对孩子的生活环境过于担心,自己吓自己 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能保持平常心,却过于焦虑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担心孩子在外面保护不好自己,更担心孩子跟着坏人、“坏”同学学坏。
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一些涉及孩子的负面新闻,比如绑架孩子、恶意伤害等,有些家长就不自觉地开始担心孩子的**,觉得社会太乱了。其实并不是现在的社会比以前乱,而是现在信息传播的渠道增多了,信息扩散的速度加快了。在互联网还没普及的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从电视和报纸上获取信息,只要电视上不播、报纸不报道,很多事情发生了、结束了,我们都不知道。而现在互联网、自媒体高度发达,任何地方发生了任何不寻常的事情,瞬间就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类的天性是记住那些负面事件,所以明明已经变得更文明、更稳定的现代社会,却显得比过去更“乱”了。
相比社会环境,家长更担心的可能是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比如,孩子跟学习不好的同学一起玩,会导致成绩下滑;如果孩子的朋友早恋,孩子是不是也会跟着春心萌动;原本很乖的孩子如果跟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厮混,就有可能学会抽烟、喝酒、打架……关心则乱,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导致有些家长每天都生活在这些千奇百怪的恐惧中,从而不自觉地开始干涉孩子的具体决定,甚至动不动地就对孩子大发雷霆,进而引发一些家庭问题。
我想告诉各位家长,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如果不经受一些磨难,是无法独立于世的。现在的“啃老族”很多就是被家长过度保护出来的
。
对于家长的这种焦虑,我只想说两点。
其一,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但不要过度。教育孩子重视**,“教训”不是好的办法。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交通**警示展,试图用血腥、恐怖的交通事故照片来警示我们遵守交通**规则。但后,同学们记没记住交通**规则不好说,但晚上做噩梦的倒是不少。现在的很多家长教育孩子**问题时,采用的还是老办法,只知道展示可怕的后果,却不告诉孩子遇到紧急情况该如何处理,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该向什么人求助。与其告诉孩子在外面乱跑会遇到坏人、容易被骗,不如告诉他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冷静面对,从而不受到伤害。
其二,面对孩子潜在的“学坏”威胁,要制定好规则,而不是一味地说教、禁止和惩罚。说教、禁止和惩罚,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把他推向相反的道路。在制定规则前,家长一定要想明白一个问题,面对孩子“学坏”的行为,哪些你能接受,哪些你不能接受,你的底线在哪里。比如,你可以现在就想象一下,假如有**孩子告诉你,学校里有异性对他表白,你是什么心情,会怎么处理。孩子在青春期或者说在成长期间会遇到的重大问题其实就那么几个,一定要提前想明白,做好预案,千万不要等问题来了才手忙脚乱地粗暴处理,这样很容易跟孩子产生矛盾,让亲子关系出现裂痕。与其把孩子从头到脚管得死死的,不如搞清楚什么事情该管,什么事情不该管,管理的界限在哪里。谁都不是生来就是家长,但是咱们可以学,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 四、对孩子的情绪过度负责,总想以一己之力让孩子永远开心 大家还记得在孩子小的时候,当他开始哭闹,你是怎么做的吗?哄!只要能让孩子开心,不再哭闹,有的家长是出尽百宝,啥都愿意干啊!看着小孩破涕为笑,家长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还油然生出了一种成就感和无所不能的责任感:让孩子每时每刻都开心,就是我做爸爸(妈妈)的天职!
习惯成自然,直到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很多家长还是会顺理成章地认为,让孩子时时刻刻开心就是自己的责任。孩子无聊了,要给他找点事儿干;孩子心烦了,要帮他解决烦恼;孩子焦虑难受了,自己比孩子还要焦虑难受。这种家长在跟孩子接触和谈话时都会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成为让孩子生气的导火索,甚至觉得只有让孩子开心了,自己才是一个称职的家长。
可是,家长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将无法学会独立处理负面情绪,而不会处理负面情绪的人,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跟同学、老师的交往中,都有可能遇到更大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多孩子在学校里没什么朋友,那是因为,在家里所有人都会哄着他,让他开心。而在学校里,同学可不会像家长那样去哄他。很多孩子面对失败会一蹶不振,也是因为家长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去面对失败。
家长一定要从“孩子开心我才能开心”的这种焦虑中走出来,要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消化不良情绪。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家长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寻找原因、解决问题,而不是排斥或回避不良情绪。告诉孩子,愤怒、焦虑、紧张都是人类的正常情绪,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有能力去承担负面情绪,也有能力去解决带来负面情绪的问题。在孩子失望时不要马上去补偿他、满足他,在他悲伤时不要马上去转移他的注意力,哄他开心,而是让他跟失望和悲伤共处一段时间,去认识生而为人必须去面对的这些情绪。从处理这些不那么开心的情绪的过程中,孩子会获得独立的力量。
当家长不再因孩子的不良情绪而焦虑时,孩子就会感知到你对他满怀信心,对他充满信任,他就会想办法用自己的力量来处理好这一切。 五、家长要想不焦虑,就要学会对自己好一点 很多家长对自己太不好了。
你跟爱人有多久没有出去吃一顿像样的晚餐了?你们有多久没有出去好好看电影、旅游、享受二人世界了?随着孩子的学习压力变大,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跟着紧张起来,为了给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服务,有些家庭的妈妈甚至完全放弃了心爱的事业和工作,辞职回家,做起了全职妈妈。
在这里,我想对各位家长说,在成为家长前,你首先是你自己,你首先应该保证自己过得开心、快乐。前文我们已经说过,家长所有的焦虑情绪都会传染给孩子,所以家长必须先让自己放松,然后才能以舒服的状态去面对孩子。
我们来看两个案例体会一下。 案例一:
家长:张老师,我是个全职妈妈。在孩子上高中前,我原本是有工作的,虽然一个月收入不是很高,但我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跟同事相处得也十分愉快。孩子上高中以后,我跟老公商量了一下,觉得必须得有一个人全身心地照顾孩子,跟孩子多接触、多交流。权衡之下,我辞去了工作,每天在家洗洗涮涮,保证老公和孩子能够吃上热乎饭,让他们把心思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刚开始我感觉还好,后来家里的矛盾却越来越大。首先是我自己,平时在家活就那么多,孩子上学、老公上班以后,我就特别无聊。于是我就试着养养花、看看书,一开始还觉得挺有意思,但时间一长就不行了。由于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我开始感觉烦闷,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越来越深。我上班时,老公还愿意帮着一起做做家务,现在因为我整天在家,他不仅心安理得地当起了甩手掌柜,还说:“你不工作回家来,不就是干这个的吗?”凭什么啊?结果,我跟我老公的矛盾越来越多,我看不惯他,他也看不惯我。更重要的是我儿子对我的态度,他跟我说我原来脾气没有这么暴躁,是不是近更年期了,管他管得也太多了。你说我辞职回家不就是为了他吗?老公不理解我就算了,孩子也不理解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啊? 案例二:
学生:张老师,我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你知道吗,自从上了高中,我真的压力好大。我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上初中的时候,我成绩不是很出众,为了能让我到本地好的高中就读,我爸爸真的十分努力。他是一个快递员,每天没日没夜地忙,想多赚点钱,为我们这个家、为我拼尽了全力。我知道他每天都很累。每天回到家,他总是会叹气。而且,为了供我上学,我爸妈都已经很久没买新衣服、新鞋了。他们越是这样,我的压力就越大。我真怕将来考不上好大学,让他们失望。这次期末考试我又没考好,我该怎么面对他们啊?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求家长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一方面,好的教育是耳濡目染,你的心态怎么样,孩子的心态就会怎么样。另一方面,如果你放弃了自我,把培养孩子当成人生的主题,那不是孩子的幸运,而是孩子的不幸。因为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负罪感去学习,你对孩子的过度付出、过度关注乃至牺牲,后都会成为压在孩子心头的沉甸甸的大山。孩子是敏感的,他们能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过高期待,在这种期待下,他们很容易会担心、害怕、内疚、绝望,这些感受交织在一起,长时间下去,孩子在学习中就难以保持专注,反而会陷入焦虑、抑郁状态。很多同学就向我反映过,他们之所以会焦虑,往往不是因为家长对他们关心不够,而是因为家长对他们过于关心。 所以,家长们,请对自己好一点,不要觉得这么做会对孩子不好。你要明白,你们是一个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感到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