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与无尤对位译解道德经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与无尤对位译解道德经

  • 作者:与无尤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7573104588
  • 出版日期:2021年09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6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为文化类书籍。作者以《道德经》的本真为统合,以王弼本为蓝本,结合和参考了郭店楚墓竹简本、马王堆汉墓帛书本、北大汉简本等三个关键版本,并吸取了古今众多注家的研究成果,对《道德经》原文进行了逐章、逐句、逐字修订,希望给世人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标准化版本。 本书遵循三个原则:精准地把握《道德经》的本真,把握老子写作《道德经》的出发点和目的;精准地把握“无为而治”这一主线;精准地把握每一章的主旨和语境。全书分为“道经”和“德经”,“道经”包括道可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不尚贤等,“德经”包括上德不德、昔之得一者、反者道之动等,带领读者讲解道德经,生动形象,举例具有代表性,很有阅读价值。
    文章节选
    《道德经》的本真
    老子是千古圣人,格局宏大,使命非凡,他是为了解决人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而生的。老子生于春秋,时逢乱世,战争纷起,民不聊生。作为悲天悯人的大圣人,老子岂能坐视不管!于是,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教导统治者建立无为而治的大和谐社会。
    《道德经》的本质是老子“教导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教科书”,“治理”是《道德经》的核心命题。贯穿《道德经》全书的核心思想只有四个字——无为而治,整部《道德经》都是在阐述这四个字。而“天下长久的安定和谐”则是老子设想的无为而治的结果,是《道德经》追求的**结果,是老子的**理想。
    老子设定的《道德经》的目标读者是“**的统治者”。《道德经》中的“圣人”指代的是“得道的统治者”��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是老子设定的《道德经》的教化成果。因此,《道德经》也被称为“圣人哲学”和“强者哲学”。
    为了让统治者更有效地领悟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从创世的高度构建了“道”这一宏大的哲学系统,作为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笔者称之为“援道入国”。
    以上便是《道德经》的本真。因此,只有基于“无为而治”的**治理的角度解读《道德经》才能符合老子的本意,“无为而治”才是我们学习《道德经》的首要内容。
    遗憾的是,古往今来很多人站在“儒家伦理学”的角度译解《道德经》,以至于把《道德经》解读成了个人修身养性的书,这是犯了根本性的错误。事实上,《道德经》和伦理学毫无关系,《道德经》中从来没有提出过和探讨过与伦理学有关的任何话题。
    “道”代表老子的创世观。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道,是超越界的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创世之道。宇宙万物皆由道生。
    “德”代表老子的世界观。道即是德,德即是道;道是宇宙万物创生的根本驱动力量,德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驱动力量;道为体,德为用;道属于超越界,德是道的存在性,是道在存在界的具体体现,存在界当然也包括人类社会;道是宇宙万物诞生的根本原因,德是宇宙万物多姿多彩、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无为”代表老子的价值观。“无为”不是不为,而是的为,是“道法自然”的为,是大为。
    “无为而治”代表老子的政治观。“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的治理,而是“道法自然”的大治。
    不能精准地理解“道、德、无为、无为而治”四个概念,就无从理解《道德经》。
    老子毕竟是大圣人,格局宏大,出语不凡,整部《道德经》文短意丰,言辞华美,朗朗上口,格言警句频出。仅从文学角度来看,《道德经》亦堪称古文经典。正因此,很多人从格言警句的角度出发解读《道德经》,把《道德经》当成了个人修身养性的指南,凡是把《道德经》解读为个人修身养性之指南书的,都是把老子的格局看小了,都是对《道德经》的降格解读(不带有任何贬义),笔者称之为“援道入身”。
    不过,真理具有普适性,揭示真理的《道德经》当然也不例外。《道德经》的真义的确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空间,政治、军事、商业、文学艺术、家庭、个人等领域均能从中得到指引。鉴于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任何对《道德经》的正向解读都有其价值,区别在于距离老子的本意远近不同而已。
    当下,对《道德经》的解读和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向:援道入国,无为而治理天下;援道入企,无为而治理企业;援道入身,无为而治理人生。其中,“援道入国”是对《道德经》的对位解读;“援道入身”是对《道德经》的降格解读;“援道入企”因解读者的境界不同,可能是对位解读,也可能是降格解读。
    对位解读《道德经》,可以从中获得更高品格的指引;降格解读《道德经》,只能获得较低品格的指引。何去何从,就看解读者的境界和格局了。
    对《道德经》的本真认定清晰之后,笔者再对《道德经》的版本做一下说明。
    由于之前学界对《道德经》的本真认定不够清晰,导致人们对《道德经》的译解无标准可依,而老子《道德经》的原本又无迹可寻,这直接导致两千多年来人们对《道德经》的原文做了太多个人主观化和功能化演绎,使得《道德经》的版本众多,花样百出,进而对今人学习和传承《道德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比如,与老子并称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虽然没有注解过《道德经》,但他曾较为系统地阐述过“道”的概念,庄子抽离了老子思想中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把老子的“道”改造成了他逃避社会责任、消极避世的理论工具。再比如韩非子,他竟然把老子的思想改造成了法家权谋之术的理论工具。还有河上公,他则把《道德经》改造成了方仙道的理论工具。还有苏辙,他简直把《道德经》儒家化了。
    近现代很多学者受到庄子、河上公和苏辙等人的影响,把《道德经》搞得乱七八糟的,实在令人痛心。
    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基本上已经无法确定老子《道德经》的原本了,甚至无法确定哪个版本更接近老子的原本。比如,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早的版本是郭店楚墓竹简本,但我们除了能证明它距离老子的时代更近外,根本无法确定它是不是更接近老子的原本,也就无法确定它的内容是不是更正确,因为我们并不能确定它是不是当时某个人篡改过或者抄录错误的版本。其他的版本也是同样的道理。同时,过于久远的版本也并不适合今天普通话语境下的人们阅读,因为语言文字在这两千多年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拿到了老子的原本,恐怕也没几个人能真的读得懂。因此,我们只能在流传下来的版本中选择一个合适的作为假设的《道德经》的原本了,那王弼本就成了当仁不让的选择,因为它内容完
    整、行文流畅、言辞合理、流布广。但不得不承认,由于历史的原因及个人的局限性,王弼的版本也存在少许不足之处。
    鉴于此,笔者以《道德经》的本真为统合,以王弼本为蓝本,结合和参考了郭店楚墓竹简本、马王堆汉墓帛书本、北大汉简本等三个关键版本,并吸取了古今众多注家的研究成果,对《道德经》原文进行了逐章、逐句、逐字修订,希望给世人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标准化版本。
    目录
    目录 导读002 《道德经》的本真004 关于《道德经》的译解009 学习和传承《道德经》的意义013 澄清几个概念017 道经 章:道可道024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028 第三章:不尚贤031 第四章:道冲033 第五章:天地不仁036 第六章:谷神不死038 第七章:天长地久040 第八章:上善若水042 第九章:持而盈之045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048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051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054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056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060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063 第十六章:致虚极067 第十七章:太上070 第十八章:大道废073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075 第二十章:绝学无忧078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082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085 第二十三章:希言088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091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093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096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099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103 第二十九章:欲将取天下而为之107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109 第三十一章:夫兵者112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115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118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122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124 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126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29 德经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134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139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143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146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150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154 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156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159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161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163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165 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168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171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175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178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181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183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186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189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192 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195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298 第六十章:治大国202 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205 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207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210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214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218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221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223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226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229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232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234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236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239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242 第七十五章:民之饥244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246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248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252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254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257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261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