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 有一种观点, 认为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 而农业文明是保守、 安于现状、 抗拒变革的。也有人认为,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 是反对变革的, 这一主张甚至在半个世纪前的“文化大革命”后期成为一种政治运动的观念基础。这些观点在今天也仍然被一些人所秉持着。 《周易》(易经)号称群经之首, 在六经中富有普遍理论的意义,也是中华文明为古老的经典体系。易学是研究易经的学问, 是汉代以后中国经学绵延发展中重要的部分,也是儒学的重要部分。“易”的基本意义就是变易, 易经的基本思想就是整个世界处于永恒的变易之中,而人必须顺应这个不断变易的世界,建立起变易的世界观。所以,展示易经中的变易思想,我们就很容易看清上面所说的两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华文明自古就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变革思想, 也正是这种思想支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连续不断的发展。 《周易》的变易思想, 在理论上的表述集中体现在《易传》, 尤其是《系辞传》。《易传》的表述语言有二重性,一方面具有解说卜筮原理的意义,另一方面则具有对宇宙普遍原理叙述的意义。由于本文不讨论卜筮的问题,所以《易传》文本中关联卜筮的一面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我们只关注《易传》作为哲学文本的意义。 一、唯变所适 我们先来看《系辞传》的首章叙述: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 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 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 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 而成位乎其中矣。〔《易传·系辞传上》章〕 易传特别重视宇宙中各种对立面要素的分化和互相作用, 如动静、 刚柔、 天地、 乾坤, 认为它们作为宇宙世界的基本要素, 其相互作用决定并丰富了宇宙的运动和变化。对立面的分化造成了丰富的世界万象, 造成了变化的可能, 而对立面的相摩相荡促进了变化的深刻展开。这就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而“变化”两字就是这段叙述中的关键词。 来看《系辞传》的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 吉无不利。〔《易传·系辞传上》第二章〕 圣人不仅深刻观察了宇宙世界的万象、 它们之间的关联作用, 而且主动地设计出易卦的体系, 用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为基本特征的易卦体系, 来推演世界的变化吉凶, 以求得人要达到的结果。换言之, 古代哲人积极地运用人为的变化体系模型即周易卦象体系,模拟世界的变化, 以谋求理解、 把握世界的变化及其结果。这种积极应变的思维, 与文明的产业基础(农业)没有必然关系, 体现的是人类主观能动性不断成熟发展, 谋求掌握世界变化的方向趋势, 趋利避害,求得好的结果。这种不回避变化, 不预期世界静止不变, 反而积极主动去了解变化的心态, 绝不是一种保守的心态。 《系辞传》下面又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故不过;旁行而不流, 乐天知命, 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传上第四章〕 在《易传》看来,《周易》的作者要彻底了解天地的幽明、 世人的死生、 宇宙的始终、 鬼神的情状, 要囊括事物的万变, 促成事物的发展, 这种心态也绝不是保守的心态, 而是积极把握世界及其变化规律的宏大胸怀。所谓“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里的易不是仅仅指易卦自身, 而是指宇宙变化的全体;无方无体, 是指世界的变化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是无限动态的。 这就提出了关于“易道”的问题。所谓易道就是指《易》之道, 也是指整个天地之道, 强调变易是宇宙的普遍原理和法则: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传·系辞传下》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 广大悉备。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易传·系辞传下》第十章〕 道始终在流转变迁, 从不把自己固定于某一个处所,一切事物相互变易。变动不居是说不断地变化, 不可为典是说没有一定之规。变化才是整个世界的原理。天道即易道的总体, 分而言之, 可以三才之道来说明, 即天道、 地道、 人道;狭义的天道讲阴与阳,地道则讲柔与刚,人道专讲仁与义。但易道总而言之,只是一个变化之道,所以说“道有变动”。 二、观察变化 《说卦传》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观变”的观念: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传·说卦传》章〕 变化是世界的原理, 也是世界的普遍现象, 但是这不等于说人们就能自然地了解变化的普遍性和意义。因此易传要求人们要“观变”, 即善于观察事物的变化和对立统一, 进而了解整个世界与变化的关系, 达到穷理尽性的境界。 《易传》中既讲“观”,也讲“察”: 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贲 - 彖传〕 观和察的对象就是时变, 因为在《易传》作者看来,变不能脱离时, 时总是和变相结合, 时变就是处于一定时空之中的变化, 把变化置于一定时空环境中来观察,才能获得对变化的具体了解。 《说卦传》又提出: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 润万物者莫润乎水, 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易传·说卦传》第六章〕 “妙”就是促使事物发生多样的变化。雷是鼓动万物的, 风是吹拂万物的, 水是润泽万物的, 神就是促使事物变化的。所以, 事物的变化有其“能变化”的原因,《易传》认为这个原因就是“神”, 神的功能就是妙运万物, 以成就变化。但这个神不是古代宗教的神灵, 而是《易传》对宇宙变化的内在动力因的一种说法。因此, 人们在观变于阴阳、 察乎时变的同时, 还要深刻理解事物变化的根源, 才能根本上提高对于变化的理解。 恒卦的彖辞说: 天地之道, 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 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 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 - 彖传〕 恒是稳定之意, 但恒不是不变, 不是与变化根本对立的, 恒是在阴阳四时的推移变化、 交相感应中得以形成的。恒也不是一成不变, 而是在变化中寻求平衡和稳定。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这都表现了《易传》的辩证思维。 乾卦彖辞以宏大的视野揭示了天道变化流行的全景: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 - 彖传〕 乾道就是天道。阴阳刚柔相互作用, 互相推移, 大化流行, 无所不在, 而天道的本质就是变化, 天道的作用也是变化。正是天道的变化使得万物各得其性命之正, 而万物也要在因应天道变化的过程中去成就自己的品性、发扬自己的生命。“天地变化,草木蕃。”〔坤 -彖传〕天地的变化是造成万物生长繁盛的根本原因,有变化才有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