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五章。章首先探讨我们的欲望,以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欲望。这些不仅是哲学家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一般人经常会情不自禁地考虑的问题。但是人们在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时,也许就无意中进入了哲学思辨,这就或多或少需要一些专业哲学家所提供的概念和论证的资源。人们的探讨就这样成为哲学的探讨。然而,哲学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成为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哲学工作者主要是探讨他们之间的问题,不会考虑社会大众是否对这些问题感兴��。此外,哲学工作者在过去50年中拼命应付学术出版要求,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使大多数哲学课题都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虽然丰富到难以管理,但后人要写出新意,还必须阅读这些文献。这里事先说明的是,本书的相关参考文献具有选择性,列举不多。如果我要刻意引用所有心灵哲学和伦理学领域出版的相关著作,而且要解释如何理解各位作者的主张,那么本书受篇幅所限就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写作,在内容上也不适合一般读者。本书的对象是一般读者。
尽管如此,我的写作进展还是比较缓慢,过程比较艰辛,因为要考虑到参考文献等问题。当然也不总是艰辛,而是在乏味的写作中有时感到艰辛。如果本书的读者是专业哲学家,请他们理解,我在参考文献里没有引用大量已经发表的著作,包括他们的著作,这是因为那些著作并不能让我放弃或修改本书提出的观点和主张。欢迎读者自由评论我提出的主张,畅所欲言。x我写作的主要目的不是征求读者的赞同,因为读者是否赞同取决于他们自己的理解和认可,我不能用本书的观点要求他们改变自己的立场。
章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种哲学的对峙,这是两种互不相容的立场之间的交锋,即表现主义的立场和某种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立场,两者关于“善”的意义和用法、利益的本质都有自己的论点和主张,但又不足以平息对方的批评和反对,不能改变对方的思想。两者的立场不同,它们在理解欲望和实践推理之间的关系时有很大的分歧,这种对峙虽然是理论上的,但却会对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没有办法超越这种对峙的局面?我在第二章使用的策略是转换研究方法,认为要考虑哲学理论在研究相关问题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以及哲学理论如何在这些背景中发生作用。我尤其考虑到这种理论有时会掩盖特定时间、地点的社会和经济现实,从而导致伦理和政治上的误解。我们如果要弥补这种理论的缺陷,更好地进行理论探讨,就至少需要能够认识到那些社会和经济现实。休谟、亚里士多德、阿奎那、马克思等人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反思哲学理论和日常实践之关系的思想,这有助于理解我在章的结论中提出的相应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理解具有显明现代性特征的道德和社会背景,进而理解我所分析的那些对立的哲学主张。
因此,本书第三章是从一种历史的、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高度现代性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几个关键特征,相关论述会有点直白和概括,主要是强调道德在现代性进程中产生了新的和独特的面貌,章讨论的两种哲学立场的对峙就是由此而产生的。我认为,现代世界的“现代性道德”(Morality)是特定的,个字母要大写。我们如果要理解其如何存在和发生作用,就不但要考虑到与之相关的现代性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而且要考虑到与之相关的现代模式的情感和欲望。我进一步认为,要充分理解表现主义,xi我们不仅必须考虑它如何颠覆性地批判了现代性道德,而且要考虑这种批评的局限。这些局限实际上就是表现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的局限,在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D?H?劳伦斯(D?H?Lawrence)和伯纳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三位**现代性道德的批评者那里确实存在。哲学家威廉姆斯非同寻常地意识到了研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他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思想现状的理解,也让我们知道还有其他的思想出路,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见解比较深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提出了问题,但没有解决问题。
我在第四章返回到初的哲学探讨,现有的资源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超越我们遭遇的对峙,这不仅是因为我现在已经能够确定表现主义的成功和失败之处,而且是因为我现在能够更充分地解释如何推进实践中的理性论证。我们对威廉姆斯观点的讨论,非常重要地揭示了我们当代在伦理学和政治学上接受或拒绝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立场会有哪些不妥。因此,第四章主要是更全面地阐述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尤其是托马斯主义)在当代社会秩序中的道德、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我的论证是想说明,只有从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视角,我们才能在研究高度现代性的社会秩序时恰当地找出一些关键特征;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借助于马克思的深刻见解,能够为我们提供构建当代政治学和伦理学的资源,能够使我们并且要求我们从现代性内部制衡现代性。我认为,某种叙事对于理解实践生活和道德生活是不可缺少的。
第五章(即后一章)是具体的传记研究,研究了20世纪四种非常不同的人生中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