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孟子译注评
QQ咨询:
有路璐璐:

孟子译注评

  • 作者:王立民 译评,李雪冰 注释
  •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 ISBN:9787514378085
  • 出版日期:2021年04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9.8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孟子译注评》是先秦儒家经典《孟子》一书的评注本。本书以清康熙三年(1664)用唐《开成石经》字样补刻《孟子》为底本,参考赵岐《孟子注疏》、朱熹《孟子集注》注文,以《故训汇纂》和杨伯峻《孟子译注》补正,详尽地对《孟子》一书全文七卷十四章进行翻译、评述,对部分生僻字、容易引起歧义和晦涩难解的字加以注释,并在古注基础上对书中的名物词、历史人物以及成语、俗语加以阐释,力求简明准确,透辟通达。同时,本书比一般的评注本在内容上更丰富,不仅有典籍文本的注译、评述和阐释,还有历史典故、社会风物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孟子》一书有关的先秦时代的人物关系梳理和介绍等。
    文章节选
    梁惠王章句上 (共七章) 《梁惠王上》共七章,主要论述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这二者的关系问题也是《孟子》一书的总纲和核心。 通过行仁政而“王天下”之道,实际上就是行“先王”之道或“三王”(禹、汤、周文武)之道。孟子在头脑中勾画了一幅实行“王道”后的宏伟蓝图,即“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具体就是,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幅理想式图画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受教育,懂礼仪,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先实现物质文明解决温饱问题,然后实现精神文明。孟子的这一主张初看起来似乎要求太低了,细究起来则不然。在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仍有不少区域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还上不起学,仍然需要靠社会力量资助。由此可以想见,孟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一理想该有多么了不起。 理想有了,那么实现这一理想需要什么途径呢?根据战国时期的社会实际,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行“五霸”之霸道;二是行“三王”**道。前者靠力,用战争手段争城夺地,劫掠财物;后者靠德,施仁政于民,省刑罚,减轻赋税,不违农时,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两相比较,孟子主张采取后一种形式。孟子明确指出,行仁政是统**下必不可省的重要手段,即“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因为行仁政、王道能得民心,即“仁者**”,得民心者自然能得天下。仁政的基础则源于人内心的“仁”:“仁,人心也”;“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推恩过程。孟子认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如果在此种情形之下不能推恩于民,那就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因此,以任何方式或借口不施恩于民,都是非人道的做法。统治者要统**下,要做的首先就是施恩于百姓,体恤百姓,与百姓同乐,这样才能上下和谐一心,统**下也才有牢固的根基。 今天,孟子的仁政主张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管是小至团队管理还是大至**治理,其颁布的规章制度或大政方针,说到底都是为了使民众生活更富足、更充实,使**更强大、更安定。 一 孟子见梁惠王[1]。王曰:“叟[2]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3]利而国危矣。万乘[4] 之国,弑[5] 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6]。未有仁而遗[7] 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8] 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赶来见我,定会有对我国有利的好办法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只讲仁和义就够了嘛。大王口口声声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大夫口口声声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士人和百姓口口声声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上上下下都这样相互追逐、争夺私利,**就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里,犯上杀死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里,犯上杀死国君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兵车中就占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中就占有一百辆,这些大夫所获得的不可谓不多。可是如果他们都把个人私利放在首位,把公义放在其次,那么这些人不把国君的全部夺走是不会满足的。从来就没有讲求仁爱而遗弃父母的人,也从来就没有讲求道义而怠慢自己国君的人。因此,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注释】 [1] 梁惠王:魏惠王(前400—前319),姬姓,魏氏,名罃(yīng),谥号“惠”。本为魏侯,僭越称王。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轲至梁。”[2] 叟:年长者,即“老丈”。[3] 交征:“征”,取。“交”,俱。[4] 乘:量词,指车数。“万乘”,兵车万乘,代指天子、帝王。“千乘”,代指诸侯。“百乘”,代指诸侯中的大夫。[5] 弑:指下杀上,卑杀尊。[6] 餍:足,满足。[7] 遗:弃。[8] 后:怠慢。 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1] 上,顾鸿[2] 雁麋[3] 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4] 之,不日[5] 成之。经始勿亟[6],庶民子来[7]。王在灵囿,麀[8] 鹿攸伏[9],麀鹿濯濯[10],白鸟鹤鹤[11]。王在灵沼,于[12] 牣[13] 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14] 曰:‘时[15] 日[16] 害[17] 丧[18],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正站在池塘边,看着那些飞翔的鸿雁和奔跑的麋鹿,问道:“有德行的人也爱享受这种乐趣吗?” 孟子回答说:“只有先成为品德高尚的人,然后才能够享受到这种乐趣;品德不高尚的人,就是有这种景象也体会不到这种快乐。《诗经·大雅·灵台》云:‘开始筹建灵台的时候,周文王巧妙作安排,百姓齐心协力干,灵台很快落成。周文王说不要心急,可老百姓却干得更卖力。周文王游览到苑囿中,见到母鹿安卧草丛中油光肥美,白鸟的羽毛洁净秀丽。周文王来到池塘边,看到满池的鱼儿欢蹦乱跳。’周文王运用民力修建高台深池,但百姓却非常高兴,把高台称为‘灵台’,把深池称为‘灵沼’,还为那里有麋鹿、鱼鳖而高兴。古代有德行的人与百姓同乐,所以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尚书·汤誓》云:‘你这毒日头什么时候才能灭亡,我们情愿与你一起灭亡。’夏桀这样没有德行的一国**,百姓痛恨他到了想与他同归于尽的程度,那他即使有了高台深池、珍禽异兽,又怎么能独自享受到快乐呢?” 【注释】 [1] 沼:池。[2] 鸿:大雁。[3] 麋:指像鹿而较大的哺乳动物。[4] 攻:治。工作的意思。[5] 不日:不终日。[6] 亟:速、疾。[7] 子来:指民心归附,如子女趋事父母,不召自来,竭诚忠孝。[8] 麀(yōu):母鹿。[9] 伏:安其所,不惊动。[10] 濯濯:肥胖而有光泽的样子。[11] 鹤鹤:《诗经》作“翯翯”,指羽毛洁白的样子。[12] 于(wū):叹美之词,无实意。[13] 牣(rèn):满。[14]《汤誓》:《尚书·商书》篇名。[15] 时:指示代词,是。[16] 日:喻指夏桀。[17] 害:同“曷”,何。[18] 丧(sàng):亡。
    目录
    孟子卷 梁惠王章句上(共七章) 003 梁惠王章句下(共十六章) 026 孟子卷第二 公孙丑章句上(共九章) 057 公孙丑章句下(共十四章) 080 孟子卷第三 滕文公章句上(共五章) 105 滕文公章句下(共十章) 125 孟子卷第四 离娄章句上(共二十八章) 149 离娄章句下(共三十三章) 174 孟子卷第五 万章章句上(共九章) 201 万章章句下(共九章) 222 孟子卷第六 告子章句上(共二十章) 245 告子章句下(共十六章) 269 孟子卷第七 尽心章句上(共四十六章) 297 尽心章句下(共三十八章) 329 附录 《孟子》人物介绍 35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