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不吼不叫的育儿话术(父母话术训练手册2)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不吼不叫的育儿话术(父母话术训练手册2)

  • 作者:(日)尾木直树 著,董然 译
  •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 ISBN:9787512718937
  •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1日
  • 页数:184
  • 定价:¥4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遇到的育儿难题,总结出21条非常实用的育儿方法。这些方法告诉父母,如何在不斥责孩子的情况下“解决”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种种问题,有效提升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浓浓的爱意以及家庭的温暖。
    文章节选
    正文试读 Part 1 “温柔教育”的技巧,现在教给你 不要因为房间乱而焦虑,对小宝宝来说“乱”=“学习” “不管怎么收拾,客厅总是乱糟糟的。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叹气。” 这种情况经常会在有小宝宝的妈妈们身上发生。自己好像一整天都在收拾屋子的那种心情,我真的很理解。 但是对孩子来说,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是他们现阶段的工作,也是游戏。尤其对于2岁以前的孩子来说,这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 孩子们喜欢把纸巾从纸巾盒中全部抽出来,喜欢把刚刚收拾好的积木又扔得到处都是。这些行为在妈妈们看来可能只是在捣乱。但实际上,小宝宝们正是通过这些动作,在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呢。这些行为不但能使宝宝得到锻炼,并且会为他今后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奠定基础。 我听说,很多妈妈为了不让孩子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会让孩子去看电视。但是,在小宝宝们还无法区别现��与虚拟世界时,长时间接触电视这种无法与之进行互动的媒体,对他们来说是很危险的。而且电视的图像和声音对小宝宝所造成的刺激也过强了。 有研究数据显示,小时候长时间看电视的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听力下降、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可见电视对孩子的危害有多严重了。 我的妻子在生下我们的大女儿后,曾经有一段时间身体很差,几乎每个月都需要住院。在此期间,家务和带孩子都是由我负责的。即便如此,在女儿4岁以前我也几乎没有让她看过电视。 家中有小宝宝的家庭,房间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没有什么可难为情的。妈妈们要做的就是接受这个现实,尽可能让孩子随意去玩、去探索,因为这对孩子来说毫无疑问就是“学习”。换个角度讲,不管你怎么批评,小宝宝也是学不会主动收拾东西的。如果真有会自己收拾东西的宝宝,反倒有些吓人呢(笑)。 而且,若是家长能够意识到放手让孩子乱扔东西有助于孩子能力的提升,应该就不会再去批评孩子了吧。 如果要教孩子整理物品,*早也要等到孩子2岁左右,而且要以和孩子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例如,由妈妈做示范,并配合语言引导宝宝:“我们把这个玩具放进那个箱子吧。”若是希望孩子能够自己整理、收拾物品,至少要等到孩子上小学以后,所以在此之前,父母就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 孩子的叛逆 其实是在求关注 不管是衣服、书还是零食,只要是妈妈选的一律“不要”;不管在哪儿,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躺在地上打滚,妈妈怎么哄都不听。这就是孩子的“叛逆期”。这一时期甚至有一个专有名字——可怕的2岁,可见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多令人头疼。 我的外孙女和我住在一起,这使得我亲历了她的整个叛逆期。所以妈妈们的辛苦我十分理解。真的,你们太辛苦了。 孩子一般会在2岁左右出现这个阶段的叛逆。这个时期,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的内心开始产生冲突。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时期。孩子的叛逆虽会令妈妈们格外辛苦,但也恰恰说明了孩子的生长发育很顺利,其实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孩子叛逆的程度及叛逆期的长短因人而异,但大多数孩子在3岁以后会有所好转。这段时间对父母来说其实是加深亲子关系的一个**时期,希望父母们能够把握机会,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 引起孩子叛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苦于无法表达内心的想法;另一方面,就是希望能够得到妈妈的关注。因为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妈妈是他们*喜欢,也*想亲近的人。他们并不是想让妈妈头疼。相反,头疼的其实是孩子们自己呢。 想说的话、想做的事都无法很好地表达出来,这让孩子感到很烦躁。这时就需要妈妈在身边,给孩子陪伴、包容与理解。如果妈妈每次都能及时给予孩子正面回应,不但能够平复孩子的情绪,还能够使孩子的自我肯定感获得提升。 举个例子。正在公园玩的孩子闹着说:“不要回家!不嘛!”并拒绝离开的时候,妈妈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孩子,问问孩子:“为什么不想回家呢?是还没玩够吗?”有些孩子可能会很明确地说:“因为我在排队等秋千啊,还没轮到我呢。”也有些孩子可能还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只会说:“我就是不想回家!” 这个时候*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很关心我”“我可以跟妈妈撒娇”。即便当下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不要不问缘由,只以一句“不行!已经到时间了,快点走!”来生硬地拒绝孩子。这时首先要做的是努力去理解孩子的心情。如果孩子正在努力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那妈妈一定要耐心地倾听。 在一次次这样的互动中,孩子不但能够体会到来自妈妈的爱,更能让孩子坚信自己有被爱的价值,从而提高孩子的自我肯定感。而自我肯定感高的人,才能够给予他人信任,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与对方建立起较深的信赖关系。 所以“叛逆期”对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成长期”,也正是需要妈妈们为之做出努力的一段时期。 若妈妈们在这一时期能够正确处理孩子的情绪,就相当于给孩子打下了心理基础,有助于他将来拥有良好的人脉,以及独立的人格。当妈妈再面对孩子的“叛逆期”时,想想孩子的将来,是否就能够比以往更从容一些呢?孩子叛逆期的长短,个体差异会很大,有一种说法是女孩大约5个月,男孩大约7个月。其实这是一个很短暂也很重要的阶段,希望妈妈们能够用心去体会。 想轻松就不要攀比 “我家孩子都1岁半了还不会走路。可其他像他这么大的孩子都已经会走了……” 是不是有些妈妈会因为类似的事情而烦恼?对照着育儿书上写的“大部分孩子到1岁2个月就会走路了”等类似内容养育孩子,那焦虑是免不了的。所以这些妈妈们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希望妈妈们不要为此就抓着宝宝的手逼着他走路,或是一脸焦虑地看着刚能扶着墙走路的宝宝。宝宝都是很敏感的,妈妈的不安、焦虑和急躁他们都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所以妈妈的这些情绪不但会使宝宝的情绪也变得不稳定,还会让他们失去挑战的欲望。 走路晚的孩子一般性格都会比较谨慎,这些孩子只有在拥有足够的**感时,也就是他在感受到自己是被保护的,是被允许失败的情况下,才会去挑战那些未知的事物。所以妈妈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微笑着告诉孩子:“不用勉强自己。”这样孩子可能就会在不经意间迈出自己人生的**步。 当孩子的发育水平未达到妈妈的预期,或是低于育儿书中所列出的参考指标时,妈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焦虑而去批评孩子。但我们要知道,孩子的发育速度是因人而异的。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父母的期望过高,反而导致孩子的发育迟缓。尤其是有些父母,当孩子还处在哺乳期时,他们就经常会拿自己孩子的发育水平与育儿书中给出的数据做对比,这其实是不对的。 如果妈妈能够面带微笑地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那就会激发孩子的挑战欲,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发育。所以与其在攀比中焦虑、不安,不如以平和的心态去照顾、守护孩子。 另外,在我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我感受到不仅仅是妈妈,也有相当多的孩子是通过与其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的,甚至不少大学生也是如此。 有一项国际调查表明,日本孩子的自我肯定感是相对较低的。这项调查主要针对年龄在12~30岁的年轻人。其他**有七八成的调查对象能够大大方方地回答“我对自己很满意”,而在日本,这个比例仅有四成。可见大家对自己的评价是相当低的。 在北欧**,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都不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对孩子做出评价,而是让孩子与去年的自己做比较,看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在日本,来判断自己是否**的方式则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我们在培养孩子时没能让他们“喜欢现在的自己”,没能让他们认识到“做真实的自己就挺好”,对此我感到很遗憾。 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与学校教育中的“分数至上”这一观念脱不开关系。如果不从学校这种学习是**任务,分数是**评判标准的评价体系与价值观中脱离出来,那么就无法培养出拥有高度自我肯定感的孩子。 我在教育界任职多年,但对于我们的教育现状,真的感到非常遗憾和抱歉。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很难改善,所以希望父母们能够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培养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妈妈们,请你们一定要去接受“孩子原本的样子”,并给予他肯定。这样做“能够*大限度地提升孩子的能力”。 你的焦虑或许 不仅仅因为孩子 其实有很多时候,妈妈是因为自身的其他潜在原因才会对孩子发脾气,比如和丈夫吵架、被婆婆抱怨孩子带得不好、工作太累等,这些都会给妈妈造成压力,令她们耐心下降。 下列选项有符合你情况的吗? □产后一年以内 □关于教育孩子,丈夫给不出好建议 □过于在意父母/公婆的态度 □回家后也会一直想工作的事 □经济方面有顾虑 □睡眠不足,体力不支 □与其他妈妈发生矛盾 如果其中有符合你的情况,那它可能就是给你造成压力、令你失去耐心的原因。产后的一段时期,妈妈会因为激素的变化而常常感到情绪不稳定。同时,由于小宝宝时刻需要陪伴,这也会令妈妈随时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所以有时即便是一点儿小事,也会让妈妈感到很烦躁。对此我们也确实无计可施。 但只要妈妈能够意识到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那么在与孩子的相处中,由于一时情绪失控而严厉斥责孩子的情况应该就会减少。很多时候孩子的言行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导致妈妈批评孩子的,其实还是妈妈自身的问题。 “孩子没有错,是我太累了。” 默念这句话,或是试着说出来。另外,*好能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即便是短时间也好,让身体休息一下,转换一下心情。 让祖父母成为你的队友! 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并告诉他们“育儿方法 和以前不一样了” 在技巧4中我提到,妈妈之所以会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很多时候是由于孩子以外的因素给妈妈造成了压力。而很多妈妈的压力来源,则是孩子的祖父母。 “虽然回娘家挺好,但父母总会对我的教育方法指手画脚。我实在受不了,只能改变计划提前回家。” “孩子明明正在哭,婆婆却在一边说‘总抱着会让孩子养成习惯’,让我压力好大……” 有这样体会的妈妈相信不在少数吧。 随着职业女性数量的增加,祖父母作为育儿的帮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双职工家庭,为了能得到父母的帮助而特意把家搬到父母家附近。即便是妈妈无须工作的家庭,也有很多人选择将家安在孩子的祖父母家附近,以便可以随时去串门。 但是,祖父母搬出多年前的育儿常识的行为,也确实令很多妈妈们感到很苦恼。 若想与这类祖父母融洽相处,就必须明确地告诉他们“现在的育儿方法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变化”。 对于现在身为祖父母的这代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当初被灌输的观点是“宝宝哭的时候不能马上抱起来,否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洗完澡一定要给孩子喝点白开水”“两个月的孩子就可以喂果汁了,目的是让他习惯母乳以外的味道”。 而现如今,就连日本的《母子健康手册》中都明确写着“当孩子感到害怕或不安时,应该抱起他并好好安抚”“不需要担心养成孩子一直要抱的习惯”,等等。 关于果汁,厚生劳动省主张,从营养学的角度讲,在婴儿断奶前喂果汁是没有意义的。另外,美国儿科学会表示,即便是处于热带气候环境中的婴儿,也没有必要摄入母乳以外的水分,如水或果汁等。但旧观念根深蒂固的祖父母却会固执地认为:“怎么可以孩子一哭马上就抱啊!”正是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导致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自身大脑及身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育儿方式自然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使两代人关系变得融洽的关键,就是要让祖父母这代人去了解这些变化。但是祖父母作为长辈有着值得他们骄傲的地方,所以晚辈不能对他们全盘否定,而是要一边听取他们的意见,一边坦诚、耐心地向他们解释现状。 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一本能够反映当前脑科学发展水平的*新的育儿书籍给祖父母,并告诉他们“这本书上也是这么写的哦”。*近,有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开设了针对祖父母的育儿讲座,带老人们去听一听这些专家们的课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顺便说一句,我的两个外孙和我们住在一起,一个4岁,一个不满1岁,我对他们相当溺爱,真的是可以用“含在嘴里怕化了”来形容,是个彻彻底底的“奶爷爷”(此词来自“奶爸”)。我出差时喜欢给宝宝们买毛绒玩具回来,为此我女儿还曾对我发火说:“都和你说过不要再买玩具了。” 可见“祖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和“祖父母的干预”一样令人头疼。很多妈妈也为此找我进行咨询,而我的回答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要求祖父母对孩子严厉”。作为父母,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是他们的义务,所以他们会对孩子比较严格,比如不能看电视、不能吃糖和巧克力等。但对祖父母来说,隔代人就是用来疼爱的,他们对孩子的爱无论形式还是性质,与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完全不同的。 对孩子来说,正好可以从两代人对他的不同态度中学习到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爱有何区别。爸爸妈妈不允许的事情,爷爷奶奶可能就会同意,这并非是因为大人之间有多大的矛盾,只是“立场不同所导致的判断不同”而已。孩子若能明白这点,将会更有利于他形成完整的人格。 如今的祖父母们不但身体好,更是能说会道,可妈妈们有时候还是忍不住想对他们发火。但要知道,如果能让祖父母加入你方阵营,那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着诸多好处的,更何况他们可以给妈妈相当多的帮助。 作为一位与外孙同住的“奶爷爷”,我从孩子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体会到了很多乐趣。所以我希望孩子们都能够与祖父母们建立起一种有别于亲子的亲密关系。 想发脾气时先缓一下, 做做“尾木妈妈拍打” 孩子不听话,每天把妈妈搞得团团转;以为孩子睡着了,可刚往床上一放就像碰到了他背上的开关,哇的一声哭起来;只要去超市就会闹着要买零食;好不容易做好的饭,只因为他吃腻了就弄得乱七八糟。 “啊,我受够了!” 明明想做一位温柔的妈妈,可还是一烦就会忍不住吼出来。这种状态是可以理解的。 当你想要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用哄宝宝睡觉时的拍背手法,慢慢地拍打自己的胸口,同时告诉自己:“没关系,没关系,没关系。”记住要说出来,而且*少重复6遍哦。 这个方法我称之为“尾木妈妈拍打”,它能很快让人心情平静下来,而且效果惊人。不管你有多烦躁,只要通过想象去做这个拍打动作,同时暗示自己“没关系”,心情就会逐渐放松下来,又变回那个温柔的妈妈。另外,深呼吸也是有帮助的。当你觉得快要失去理智,想要大声斥责孩子的时候,试着用鼻子深吸一口气,再用嘴缓缓吐出来。这样做相当于给了自己一个缓冲,能让人恢复理智,冷静处理事情。 妈妈也是普通人,自然也会���情绪失控的时候,但只要你能够掌握1~2个控制情绪的方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能派上用场。 “快点”是 育儿中的禁语 虽然有点突然,但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会对孩子说多少次“快点”? “呃……说得太多,数不清了”“至少能有10次吧……”我感觉有人应该会这么回答吧。 孩子小的时候,无论是喂奶还是哄睡,都要花费很多时间,但即便如此,妈妈也没有催促过孩子“快点”。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妈妈说“快点”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在尾木妈妈的理念中,这句话其实是“育儿禁语”之一。 你知道为什么这句话不能说吗?因为这句话是大人在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做出指示,而过多的指示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对妈妈言听计从,没有指示就不知道如何去做,这样的孩子*终将成为“候令一族”(译者注:等候指令一族)。 所以不应这样,而是要调动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让他学会自己做决定。为此,妈妈就需要掌握一些能够调动孩子自觉性的技巧。而恰当的说话方式便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这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话需要大家记住,那就是“什么时候”。 举个例子。你和孩子说好了要收拾房间,可他却一直在看电视。这个时候一定不能对他说“现在就收拾”或是“快点去做”。那正确的交流方式是什么呢?你可以问问孩子:“电视好看吗?”“好看啊!”“那就好。不过,你准备看到什么时候呢?我们不是说好看完刚才的节目就收拾屋子的嘛。”记住说这些话时要注意语气,不能责问,一定要温柔。 通过问孩子“什么时候”,可以让孩子成为制订计划的主体,这样他也就不得不自己做决定了。对孩子来说,能够“自己做决定”不但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同时由于随之所带给他们的责任感,还能够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在生活中也更加自律。 我小的时候,妈妈对我就是用这种方法,而且屡试不爽。我妈妈从来没有对我说过“快点去学习!”而是问我:“直树,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呢?”我则会马上给出回答,比如“看完第三章就去”等。因为是自己刚刚做出的承诺,所以一定会言出必行的。 现代人的生活都很忙碌,妈妈们更是除了工作还要顾及家务,这让她们每天都会感到时间很紧迫。虽然自己也知道不该催促,可“快点”这句话却常常会脱口而出。这个时候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为了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试着把“快点”换成“什么时候”吧。 “怎么了?”是 能让孩子敞开心扉的 魔法咒语 “怎么了?”是一句拥有魔力的语言,适用于育儿中的各种场景。 尤其是当父母想要批评孩子时,这句话能够*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举个例子,当孩子不穿鞋就跑出门的时候。 “不行!袜子该脏了!” 很多妈妈都会这么训斥孩子吧。但是,这时候的你需要做一个深呼吸,听听孩子的理由。 “怎么了,为什么不穿鞋呢?” “那里有一只青蛙,万一被车轧了会好可怜,所以我想帮帮它。” 你会发现,也许孩子是有他们自己的理由的。如果妈妈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批评,那下次孩子无论看到什么,可能都会因为不想被批评而故意视而不见了。 这句“怎么了”,适用于所有的人际交往中,因为它不光对小孩子有效,对中学生以及成年人也有着同样的效果。 我在做中学教师的时候,为了走进那些误入歧途的学生的内心世界,经常会问他们:“怎么了?”一开始,他们会说我“烦死了”。可渐渐地,这些问题学生给我起了个外号——“怎么了老师”。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向我吐露内心的想法,告诉我说:“老师,其实吧……” “你干吗”和“怎么了”虽然意思上有相似之处,可前者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怎么了”并非是单方面的责问,说话者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倾听”的姿态,这会让对方更愿意向你吐露心声。 尤其是在面对孩子,或是比自己弱势的人时,一定要认识到对方与你是平等的。当然,对于亲子来说,从身份可以区分为抚养人与被抚养人。但孩子和父母一样,都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所以在这一点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若是不能与孩子站在同一角度去交谈、去倾听,那么想要了解孩子的心思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除此之外,与孩子交流时还有一种“镜映”方法是很有效的。“镜映”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其中有一种做法就是听话者要像镜子反射影像一样,将说话者的句子末尾复述一遍。 比如孩子对你说,“我玩具被朋友拿走了,不高兴”。你就对他说,“是哦,被拿走了不高兴呢”。有时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只要换个句尾的语气词就好。孩子听到自己刚说的话又从妈妈口中说出,会感受到“妈妈是理解我的”,从而重拾勇气,重现好心情。 所以当你想要批评孩子时,先问一句:“怎么了?”这可是能够打开对方心扉的魔法咒语,一定要记住哟。 孩子不好好吃饭时, 妈妈的表情是不是 很吓人呢 当孩子终于入睡后,妈妈来到厨房,开始把蔬菜切碎、过筛、冷冻……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小宝宝能够吃到妈妈亲手做的辅食。可孩子从来都是随心所欲的。不想吃的时候一口都不吃,若是吃腻了马上就跑去玩。妈妈对此却无可奈何,只能在一边气鼓鼓地说:“啊——这是我好不容易才做好的啊!” 我知道,妈妈为了孩子能够茁壮成长,所以希望他们不挑食,从食物中摄取充足、均衡的营养。 但是,当你想方设法让孩子吃饭时,是否从镜中看过自己当时的表情呢?是不是眉头紧锁、表情可怖呢? 吃饭并不是“完成任务”。如果妈妈只是为了让孩子快点接受辅食,或是能把饭都干干净净吃完而去强迫孩子,那孩子也会变得不开心的。其实家长完全不必这么紧张,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饭,让孩子感受到“吃饭是件快乐的事”,这比让孩子不挑食重要多了! 有些人会认为,像吃饭这种费时费力的事情,只要能够顺利完成就算达到了目的。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当事情越是不能如你期待一般发展时,越是加深亲子间信赖关系的**机会。当日后你回顾这段“不顺利”的时光时,你会感叹“正是因为当初的做法,才能有如今的状态”。 越是计划性强的妈妈,遇到事情不能按计划发展时就越容易烦躁。这时候不妨换个角度,告诉自己“算了,没事,这样也挺有意思的”。这样,你的烦躁情绪应该就能够得到缓解,人也会变得轻松起来了。 不要站着和孩子对话, 蹲下,和孩子保持“平视” 是相当重要的 先说句题外话。我的个子不高,属于比较矮小的。就连和同研究所的女同事一起去吃午饭,或去其他地方的时候,都经常会湮没于高个子的女同事们之中,当然,我还挺喜欢这种感觉的。虽然我个子矮,但好像也因此获得了不少好处,其中之一,就是更方便与孩子平视。 有些事情,从成年人的视角是看不出问题来的,但如果能够低下身让自己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举个例子。孩子上幼儿园就要迟到了,可他还是坐在门口一动不动。在妈妈看来,孩子只是在磨蹭、犯懒,所以可能就会忍不住催促孩子。 如果妈妈能蹲下身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一下,可能就会发现有一只误入屋中的小蚂蚁,叼着食物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孩子之所以一动不动,可能是因为觉得有趣正在仔细地观察。对孩子来说,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呢。 这时妈妈可以说:“呀,发现小蚂蚁啦,好厉害!那我们把小蚂蚁带到外面吧?” “嗯,走吧!” 孩子自然就会穿上鞋和你一起出门了。 如果妈妈没有试图去了解孩子坐在门口的原因,只是一边说着“别磨蹭,快点”,一边从孩子身边走过,那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可能就因为这一句话而被打消了。 尤其是3岁以前的孩子,他们的观察力是相当敏锐的。 我曾经为了做一档电视节目,采访了北海道的一所幼儿园。从孩子们入园到放学,我与他们相处了整整**。其间,一个孩子叫:“直树(就是尾木妈妈我啦),这儿有潮虫啊!”我走过去,果然发现石头下面不只有潮虫,旁边还有鼠妇,爬来爬去的。这时另一个孩子抢先说:“还有鼠妇呢。”潮虫和鼠妇外表很相似,但孩子就连这细微的差别也能看出,真的是观察力太强了。但这敏锐的观察力,如果不是蹲下身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的话,很多情况下是会被忽视的。 所以对我来说,正因为个子矮,才能够很方便地转换为孩子们的视角,实在是感觉赚到了呢。 下次孩子再蹲在地上不动,或是趴在地上时,妈妈不妨也蹲下来,用与孩子相同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也许会有意外的发现哦!而且那股怒气也会消散得无影无踪哟! 设定两小时的 “妈妈停业”时间, 如果太难,20分钟 也可以 过去,一大家人住在一起,孩子都是大家一起带的,即便遇到问题,也能因为过来人的一句“别为这些事发愁啦,坚持两三个月就过去啦”而轻松化解。可对于如今的妈妈们来说,在日本养育一个孩子实在太难了。太多人真的只能万事靠自己。 尤其对于那些要随着丈夫的工作调动而辗转于不同城市间的新手妈妈来说,就更辛苦了。爸爸每天忙于工作,很晚才下班,娘家太远又帮不上忙。在这样的条件下,妈妈一个人24小时无休止地照顾孩子、做家务,是很容易患上产后抑郁症的。 当妈妈的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对孩子发脾气。所以我建议爸爸或祖父母能帮妈妈一把,给妈妈一个休息的时间。因为妈妈的笑容对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妈妈也无须因为自己休息了而感到内疚,因为一个笑容可掬的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如果想要暂时从“妈妈”这个角色中彻底脱离出来,那我建议不要漫无目的地在街上闲逛,而是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可以去网红蛋糕店给自己买一份美味的甜点,或是去美发店修修头发让自己更加神清气爽。达成目的后的满足感是能够有效减轻压力的。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把孩子交给他人照顾2~3小时,好好外出放松放松吧。 另外,有些幼儿园、托管班可以暂时代为照顾孩子,妈妈也可以利用起来。可能有些人会对此有抵触情绪,但其实妈妈们完全可以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这些专业的老师,而且他们还可以帮你解决一些育儿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让孩子多与其他同龄人接触,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就拿搭积木来说,一个人玩与和小朋友一起玩,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把孩子暂送托管班不但能让妈妈恢复精神,还可以给孩子很多良性的刺激。 所以妈妈完全不必为自己的一时休息而有罪恶感。因为只有精力充沛、快乐的妈妈,才能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 养育两个孩子的 基本原则是 “用近乎夸张的 程度温柔对待老大” “现在都这么难了,以后简直不敢想象……”相信很多妈妈在生过二胎后都会有类似的不安。还有很多妈妈们反映“照顾老二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所以经常会忍不住对老大说:你是哥哥啊!” 其实有二胎的家庭在育儿中是有技巧的,那就是“给老大充足的爱与关怀”。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含糊地对待老二。一旦有了弟弟妹妹,老大很自然会感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不够了。所以有些孩子又会出现小宝宝的行为,或是出现叛逆,也有些孩子因为性格关系,家长不仔细观察的话,可能察觉不出有什么变化。 但老大的这些改变,在他获得足够的关爱后基本上就会消失。所以,虽然这样做对妈妈来说可能有些困难,但还是要尽量制造自己和老大独处的时间。这个时间可长可短,所以妈妈可以充分利用老二睡觉的时间,或是直接把老二交给爸爸照顾。 当老大又出现小宝宝的行为,或是有叛逆的倾向时,一定要及时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好是能够抱紧他,告诉他“我爱你哦”,甚至可以表现得夸张一些。而独享妈妈宠爱的时光,能让老大感受到“妈妈是爱我的”,从而安下心来不再焦虑。这样的孩子在妈妈需要的时候甚至还可以帮忙照顾弟弟或妹妹,哄着他们玩哦。 另外,还有些妈妈会担心,老大要上幼儿园、兴趣班,若只是让老二去迎合老大的时间安排,会不会疏忽了对老二的教育。 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妈妈对老大的教育,老二也是看在眼中的,而且妈妈什么时候会批评老大,老二也在认真观察。所以,很多老二很清楚如何避免被妈妈责备,他们靠着从老大那里学到的诀窍,自由自在地成长着。有些父母虽然在老大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可他也没能成为什么大人物(笑),老二反而出乎意料地成了运动员或是艺术家。 在照顾两个孩子时,父母其实并非做得越多效果越好。所以感觉对老二照顾不够的妈妈们,不要再担心喽。 兴趣班是不是已在 不知不觉中成为 父母和孩子的 “负担” “兴趣班坚持不下去,好愁人。” 这样的烦恼,我常听妈妈们提起。很多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特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给报了钢琴班、游泳班、早教课……而且对此乐此不疲。 妈妈们抱着“为了孩子的将来”这一想法,带孩子去参加各种体验课。可尽管妈妈们在做着各种努力,孩子们却很快就对课程失去兴趣,上过几次课后就说“不想去了”。我仿佛能够听到妈妈们的长叹:“我的3万日元学费啊!” 其实在我看来,不继续上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犹豫不决、走弯路,这些都是孩子的特权。有些妈妈会对孩子说:“是你自己说想要上的,所以必须坚持下去!”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孩子是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若是不接受他的失败,就等同于妨碍他的成长。 在尝试过各种兴趣班后,孩子会逐渐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而父母在此过程中要做的,就是耐心地陪伴,直到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说起兴趣班,*近英语班貌似很火,我甚至听说连小婴儿都开始接受英语启蒙了。在如今这个时代,学习英语确实很重要。日本自2020年起,就要从小学3年级开始将英语纳入必修课之中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越早学习越好。尤其是孩子还不到3岁时,他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学,太多的技能要掌握,而且这些技能只能在这个阶段才能学习到。如果在这时让他们去学习英语或是其他语言,那本应在这个阶段发展的能力则可能会出现缺失。其中之一就是在大自然中培养起来的“观察力”。在公园里,能够以不同于成年人的视角来观察昆虫、植物等事物的能力,就是在这个年龄段培养起来的。而这一能力在将来会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令孩子受益多多。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所以在家给孩子读读绘本就足够了。与此相比,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在户外自由地玩耍才是更重要的学习。 杂志等媒体采访我时,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尾木妈妈,有**的兴趣班吗?”这种情况我通常会建议学钢琴。因为脑科学证实,弹钢琴可通过手指的运动对大脑产生各种各样的良性刺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及预见力,等等。同理,珠算也是比较**的。 兴趣班应是孩子提出“想学”,家长再给报名,如果孩子中途放弃,那家长也不必勉强。因为失败也是一种宝贵的体验。若家长能抱着这种轻松的心态来陪伴孩子,那兴趣班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不会成为一种负担。 孩子说“不想去” 幼儿园或托管班时, 一定有他的理由 “我今天不想去了!” 上幼儿园或者托管班的孩子,肯定至少说过一两次这样的话。每天早晨,对妈妈来说都是相当忙碌的,如果孩子再闹着“不想去幼儿园”,妈妈免不了会感到烦躁。尤其是对于上班即将迟到的妈妈来说更是如此。 其实家长没有必要因为孩子一句“不想去”就紧张,甚至担心:“如果这样下去,孩子将来会不会拒绝上学啊?”如果在过去,会有邻居妈妈来安慰你:“我家孩子也有过这样的时候,都是暂时的,过去就好了。”但现在邻里之间关系逐渐变得淡薄,遇到问题无人可说时,妈妈难免会感到焦虑。 其实不愿上学完全不是什么反常的情绪,任何孩子都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希望父母首先能理解这一点,这很重要。 如果孩子一直都很喜欢上幼儿园,可突然有**他说“不想去了”,那很可能是他在幼儿园遇到了什么问题。虽然可能只是一点点小事,但父母要做的首先是找出问题所在。 比如说,如果是刚入园的小朋友,那可能是因为不喜欢老师,或是和班里的小朋友合不来等原因;若是已经入园一段时间的孩子,那可能是突然被自己的朋友捉弄,或者因为施工导致操场停止使用,又或者仅仅是因为厕所太臭……有些在成年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可能会成为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理由。 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应尽快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找到造成孩子不愿去幼儿园的原因并尽量解决它。可能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处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的外孙女也出现过好几次这种情况,甚至有一次在去幼儿园的途中闹起来,*后只得回家。但这也只是暂时的,现在她每天都很喜欢上幼儿园。 另外,有时孩子磨磨蹭蹭,可能只是在“求关注”。这时妈妈不要对孩子说:“说什么呢!再不走就迟到了。”而是首先要做到与孩子共情,肯定他的做法,可以对他说:“是哦,有时候是会不想去幼儿园呢。”接下来可以先联系幼儿园,告诉老师可能会晚点才能到,然后观察孩子的状态。比如,可以问问他:“那我们先去公园玩会儿秋千再去幼儿园好吗?”并带孩子到公园转一圈。其实孩子的情绪转换是很快的,很多情况下孩子会主动提出:“还是去幼儿园吧!”所以希望父母们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地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 但是,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当他进入小学后,无论父母怎样注意排解孩子的压力,他还是会遇到“不顺心的事”。 为了能让孩子顺利解决这些“不顺心的事”,父母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处理不良情绪的能力,也就是让孩子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这将是一个需要多次反复的过程,但在此过程中能够使孩子的自我肯定感获得提升,而这对孩子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 自我肯定感高的孩子耐压性也强,所以他们将有能力去开创自己的人生。为此,妈妈们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做到与孩子共情。 无论有多忙,请停下手中的家务事,留5分钟的时间给孩子。听听孩子今天发生了些什么,如果能提些问题效果会更好。比如,“哇,好棒啊!那后来怎么样了呢?”这样,孩子能够切身体会到:“妈妈在认真听我说话呢。妈妈能够理解我呢。”喜欢和妈妈分享自己的感受是孩子的一种本能,若妈妈能认真倾听,孩子的这种意愿就会更加强烈。 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父母的支持与理解能够减轻孩子心中的负担。而孩子从父母处获得的**感,不但可以增强孩子的自我肯定感,还能让孩子拥有坚强的内心,帮助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凭借自己的力量战胜种种不如意。 让爸爸成为 妈妈的解说员 当妈妈一时冲动批评了孩子后,爸爸作何态度呢? “妈妈说得没错。就是你不对。” 像这样和妈妈站在同一战线声讨孩子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另外,有些妈妈会要求爸爸:“喂,不能光是我批评孩子啊!你也得说说他。” 这种做法也是要避免的。 我认为,这个时候爸爸需要扮演的角色是妈妈的解说员,也就是要向孩子解释“为什么妈妈会说那些话”。 例如,和孩子约定好每天看30分钟电视,可时间到了孩子还在看。同样的事情不知提醒过孩子多少次,可他每次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妈妈很容易压抑不住心中的怒气。当妈妈训斥孩子后,爸爸应安慰孩子:“妈妈刚才的说话方式是不是有点吓人啊?因为你没能遵守和妈妈的约定,她感到很伤心,所以才会那么说的。其实妈妈*喜欢你,所以才会提醒你的哦。”爸爸若能这样退一步,冷静地与孩子交谈,不但给了孩子一条退路,同时也能让孩子冷静下来,不再排斥妈妈。 若是爸爸和妈妈一起批评孩子,那孩子就真是毫无退路了。就算他当时承认了错误,也可能仅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局面说说而已。所以当妈妈生气时,爸爸应冷静地向孩子解释。同理,爸爸发怒时,妈妈也应温柔地替爸爸解说。这才是夫妻*理想的协作方式。 至于夫妻间关于教育领域的分工,我建议公共礼仪及道德教育由爸爸来负责。 妈妈每天有很长时间都是和孩子一起度过的,所以在生活方面难免会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另外,出于“我的孩子,我必须好好教育”这样的责任感,妈妈难免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对孩子要求过高的情况。 与此相比,大多数爸爸对孩子生活方面的细节不会有过多要求。由于他们在工作中要更多地接触社会,所以应由他们来教孩子关于公共场所应有的行为礼仪,以及社会公德等,这样会更有说服力。反之,如果让爸爸负责生活方面的教育,可能就有些强人所难了。毕竟爸爸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有限,所以确实很难做到。 当然,我只是举个一般家庭的例子。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父母发挥各自所长,分工协作教育好孩子。
    目录
    目 录 Part 1 “温柔教育”的技巧,现在教给你 1 不要因为房间乱而焦虑,对小宝宝来说 “弄乱=学习” 2 2 孩子的叛逆其实是在求关注 7 3 想轻松就不要攀比 13 4 你的焦虑或许不仅仅因为孩子 21 5 让祖父母成为你的队友!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并告诉他们“育儿方法和以前不一样了” 24 6 想发脾气时先缓一下,做做“尾木妈妈拍打” 31 7 “快点!”是育儿中的禁语 34 8 “怎么了?”是能让孩子敞开心扉的魔法咒语 39 9 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妈妈的表情是不是很吓人呢 44 10 不要站着和孩子对话,蹲下,和孩子保持“平视” 是相当重要的 48 11 设定两小时的“妈妈停业”时间,如果太难,20分钟 也可以 52 12 养育两个孩子的基本原则是“用近乎夸张的程度温柔 对待老大” 56 13 兴趣班是不是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父母和孩子的 “负担” 61 14 孩子说“不想去”幼儿园或托管班时,一定有 他的理由 65 15 让爸爸成为妈妈的解说员 72 16 “好疼吧”“伤心了吧”——妈妈的共情能让孩子 变得强大 76 尾木妈妈专栏 各年龄的共情技巧 80 Part 2 如何做到“温柔育儿” 温柔育儿实例A 把小朋友咬了 88 温柔育儿实例B 动不动就“爬高上低”,危险动作接连 不断 94 温柔育儿实例C 不管说多少遍就是不整理 100 温柔育儿实例D 去超市会因为不想回家而躺在地上 不起来 106 温柔育儿实例E 浪费食物!吃东西的时候还到处溜达 112 温柔育儿实例F 兄弟俩吵架,哥哥把弟弟打了 118 尾木妈妈专栏 妈妈的过分干涉会妨碍孩子的成长吗?妈妈们要认识到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的重要性 124 Part 3 妈妈们,你们真的已经很努力了 17 谁都是从“新手妈妈”成长起来的!失败是 理所当然的 130 18 上班族妈妈也无须担心!孩子感受到的爱与父母 陪伴他的时间并不成正比 134 19 “男女的大脑结构是不同的!”只要能明确这点,那 妈妈也就能够和爸爸和睦相处了 140 20 妈妈也是普通人!若是批评孩子有些过分,真诚地 道歉即可 146 21 绽放在现在!“现在是为了将来”其实并 无意义 149 尾木妈妈再教教我!Q&A 155 结束语 无论怎样都做不好啊 16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