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虚拟社会的群体参与及互动
QQ咨询:
有路璐璐:

虚拟社会的群体参与及互动

  • 作者:安珊珊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20177733
  • 出版日期:2021年0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1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既往的舆论学研究,一直偏重对群体互动结果的关注,以持相同意见的绝大多数来消解观念的丰富性,这本身也是对舆论价值的折损。本书则是将虚拟社群的舆论生成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真正还原社群舆论的互动差异,让“人以群分”的网络世界更加泾渭分明。 本书的“上篇”为理论篇,主要从理论视角梳理虚拟社群与网络舆论的相关学术讨论;“中篇”依托于对网络即时通讯社群展开的一项大型调研,以数据分析来全方位还原虚拟社群的互动特质及影响;“下篇”名为“个案”篇,其实质是对不同虚拟社群涉及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书的三篇内容相互衔接呼应,兼顾到理论梳理、个案呈现与经验性研讨。
    目录
    上篇:理论篇 **章虚拟社群:平台更迭与群体聚集 **节技术史视角下的虚拟社会空间更迭 第二节社会群体网络聚合的本质 第三节网络社群:利益相关或志趣相投 第二章溯本清源:公众舆论概念的历史沿革 **节精英史中的公众舆论——启蒙哲学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史中的公众舆论——技术演进的影响 第三节作为学理概念的“公众舆论” 第四节公众舆论的属性特征 第五节公众舆论是虚妄的,还是现实的? 第三章网络舆论:一个革命性概念的提出 **节何谓“网络舆论”? 第二节开放性:形成虚拟社群的观点自由市场 第三节匿名性:促生虚拟社群参与的驱动力 第四节去**化:提供虚拟社群挑战权威与重新赋权的契机 第五节协商性:实现虚拟社群舆论互动的理性重建 第六节批判性:明确虚拟社群舆论互动的立场分野 第七节互动性:人人都是线上演说家 第八节归属感:维系虚拟社群的心理纽带 第四��范式之争:网络舆论研究的中西差异 **节西方研究:以“影响”为主导的研究范式 第二节本土研究:以理论“适用”和“引导”为主体的研究范式 第五章乌托邦还是恶托邦:网络公共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节“公共领域”理论框架内的固有争议 第二节自由表达与理性协商:网络公共参与的乌托邦式期待 第三节被折损与被侵害的公共性:网络参与实践的恶托邦式困境 中篇:实证篇 第六章虚拟社群的自画像 **节“我们”是谁? 第二节“我们”如何互动? 第三节“我们”在说什么? 第七章虚拟社群的群体动力原理 **节驱动“我们”参与社群的原力 第二节“我们”的纳新机制 第三节“我们”关系网络的线上线下延伸 第八章虚拟社群的归属感 **节虚拟社群参与者的归属感 第二节虚拟社群参与者的满足感与认同感 第九章虚拟社群的分化 **节“我们”中的“**” 第二节“我们”中的管理员 下篇:专题篇 第十章虚拟社群“大V”的舆论力量 **节意见**的变迁: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互动 第二节微博:媒体化、社会化与社区化 第三节微博的“名人”气质 第四节谁是微博名人? 第五节微博名人舆论的结构要素 第六节微博名人舆论互动特征 第七节名人微博影响力结构分析 第八节想象的平等,匮乏的公共性与过度媒体化 第十一章网络迷群:开启粉丝主导话题时代 **节网络“迷群”:一股文化新势力 第二节“迷群”研究的学理路径 第三节网络“迷群”的社会语境 第四节网络“迷群”的身份认同建构 第十二章AcFun社群:弹幕式舆论互动 **节弹幕互动的兴起与代表性平台 第二节弹幕互动的学术研究推进 第三节弹幕互动的属性特征 第四节弹幕互动的参与主体构成 第五节弹幕互动与青年亚文化 第十三章朋友圈:虚拟社群的自我呈现 **节网络自我呈现:理论的视角 第二节朋友圈自我呈现的研究方案 第三节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特征、方式及策略 第四节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影响因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图目 图2-1盖博里·塔德(Gabriel Tarde)的公众舆论模式 图6-1社群参与者性别分布 图6-2社群参与者年龄结构 图6-3社群参与者婚姻状况 图6-4社群参与者受教育程度分布 图6-5社群参与者职业结构 图6-6社群参与者月收入水平分布 图6-7社群参与者单位类别分布 图6-8社群参与者生活地区分布 图6-9网龄、Q龄、群龄基本情况 图6-10网龄分布情况 图6-11Q龄分布情况 图6-12参群数量分布情况 图6-13QQ群登录频率分布 图6-14虚拟社群参与讨论概况 图6-15虚拟社群参与讨论形式分布 图6-16群内发言的激辩程度 图6-17群内发言的理性程度 图6-18群内发言的话题分散程度 图6-19群内互动的跑题频率 图6-20QQ群讨论中不文明语言的出现情况 图6-21QQ群讨论中使用表情符号情况 图6-22QQ群讨论中使用图片情况 图6-23社群用户对所处QQ群的总体评价 图6-24时事政治类内容的互动频率 图6-25社会民生类内容的互动频率 图6-26娱乐八卦类内容的互动频率 图6-27财经类内容的互动频率 图6-28历史文化类内容的互动频率 图6-29旅游文化类内容的互动频率 图6-30职场经历类内容的互动频率 图6-31成员个人生活类内容的互动频率 图7-1资讯信息需求 图7-2资源共享、工作需要和工具平台需求 图7-3人际交往需求 图7-4提升个人能力需求 图7-5社会心理需求 图7-6休闲娱乐需求 图7-7社群成员对待新加入成员的态度 图7-8新成员受到欢迎的方式 图7-9约哈里之窗 图7-10新成员的接纳:贡献个人话题的有效性 图7-11新成员的接纳:贡献群体话题的有效性 图7-12新成员的接纳:请求群成员**介绍的有效性 图7-13新成员的接纳:请求群主或群管理员**介绍的有效性 图7-14群内关系的建构:“仅在社群公共讨论中彼此对话”情况分布 图7-15群内关系的建构:与群友线上线下私交情况分布 图7-16群内关系的建构:与群友集体交往情况分布 图7-17群内外关系情况分布 图7-18群内关系的建构:“不与任何人对话”情况分布 图8-1虚拟社群参与者的归属感 图8-2虚拟社群参与者的满足感与认同感 图9-1对群内是否存在意见**的认知情况 图9-2社群互动中意见**行为导向的自我认知状况 图9-3对意见**活跃性的认知情况 图9-4对意见**专业性的认知情况 图9-5对意见**人际关系的认知情况 图9-6对意见**社群建设能力的认知情况 图9-7对意见**发言幽默诙谐特点的认知情况 图9-8对意见**“基本上都是男性成员”的认知情况 图9-9虚拟社群参与者对群主或管理员的日常群维护工作评价情况 图9-10虚拟社群参与者对定期清理群成员的意见分布情况 图9-11虚拟社群参与者参与管理社群意愿分布情况 图10-1国内三大微博应用的百度指数检索结果(2012~2019年) 图10-2名人微博的发布量 图10-3名人微博的发布形态 图10-4名人发布长微博比例 图10-5名人微博的信息形态 图10-6名人微博的内容类型 图10-7名人微博的内容关涉性 图10-8名人微博的互动指向 图12-1知网检索“弹幕”文献数发表年度趋势 图12-2知网检索“弹幕”文献主题的可视化 图12-3AcFun社区参与主体的年龄分布 图12-4AcFun用户性别构成分布 图12-**cFun用户婚恋状况 图12-6AcFun用户教育程度 图12-7AcFun用户接触弹幕网站的途径 图12-8AcFun用户弹幕访问频率 图12-9AcFun用户弹幕收视终端概况 图12-10AcFun用户弹幕互动的内容偏好 图12-11AcFun用户弹幕互动主动发言情况 图12-12AcFun用户弹幕互动的动机 图12-13AcFun用户对视频与弹幕的评价 图12-14AcFun用户对弹幕重要性的评价 图12-1**cFun用户对弹幕的依赖程度 图12-16AcFun用户关闭弹幕功能原因 图12-17AcFun用户弹幕社交情况 图12-18AcFun用户注册情况 图12-19AcFun用户站龄概况 图12-20AcFun用户对泛弹幕化趋势的看法 图12-21AcFun用户的A站忠诚度 表目 表10-1名人微博账号概况 表10-2名人微博粉丝数、关注数及微博数间的相关关系检验 表10-3微博名人类属与粉丝数、关注数及微博数的方差检验 表10-4微博名人的微博发布量(分类统计) 表10-5名人微博的发布类型 表10-6名人微博的发布类型差异(分类统计) 表10-7微博名人类属与微博内容类型的交互分析 表10-8微博名人类属与微博互动指向的交互分析 表10-9名人微博的转发量分布状况 表10-10名人微博的评论量分布状况 表10-11名人类属与转发量及评论量的方差检验 表10-12名人非原创微博的转发指数分布状况 表10-13名人微博的评论扩散度分布状况 表10-14名人微博的转发量分布状况 表10-15名人微博的评论量分布状况 表10-16以微博转发量对数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 表10-17以微博评论量对数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 表13-1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头像呈现状况统计 表13-2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昵称呈现状况统计 表13-3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个性签名呈现状况统计 表13-4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封面图片呈现状况统计 表13-5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内容月发布频数统计 表13-6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内容呈现原创性统计 表13-7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原创内容呈现方式统计 表13-8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转发内容呈现方式统计 表13-9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发布内容具体分类统计 表13-10性别对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呈现方式的影响分析 表13-11性别对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内容分类的影响分析 表13-12年龄对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签名的影响分析 表13-13年龄对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呈现方式的影响分析 表13-14年龄对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内容分类的影响分析 表13-15职称对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呈现方式的影响分析 表13-16职称对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内容分类的影响分析 表13-17院校级别对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呈现方式的影响分析 表13-18院校级别对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内容分类的影响分析 表13-19学科分类对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呈现方式的影响分析 表13-20学科分类对大学教师群体微信朋友圈内容分类的影响分析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