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从这里开始 如果把概念、公理、定理都学会了,判断、推理就有了基础。这时就要进行 一些训练,比如,从具体到抽象的训练。 下面,我们先从两个角互余的关系出发,研究一下推理是如何展开的。 若α为40°,则它的余角β为50°。互余是两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只要知道其 中一个角的大小,就可以求出另一个角的大小。 若α为40°,画出它的余角γ,则γ 为50°;再画出α的另一个余角θ,则θ 亦为50°。结论是:凡是40°角的余角,无论画出多少个,都是50°,也就是相等。 若α不是40°,则它的余角当然不是50°,但总可以用90°-α来表示。结论 是:凡是α角的余角,无论画出多少个,都可以用90°-α 表示。所以,凡是α ·13· 角的余角都是相等的。 以上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已经离开了具体数字的计算,开始上升到抽象推 理。这时,从研究图形性质的角度看,我们已经从计算一个角 (或几个角)的大 小 (度、分、秒),过渡到判断两个角大小相等,虽然这时并不知道这两个角各 自是多少度。 与此相类似,若是α角等于β角,则α角的余角必等于β角的余角。 两角互补的关系也是一样,下面写出推理的具体思路看一看。图2 1 例1 已知:如图2 1,∠α 是∠β的补角, ∠γ也是∠β的补角。求证:∠α=∠γ。 分析:既然∠α、∠β是互补的角,就用式子 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写成∠α ∠β=180°,再 进一步,∠α等于什么呢? ∠α=180°-∠β;同样 的想法写出∠γ=180°-∠β。到这里,可以看出, ∠α与∠γ都等于180°-∠β,所以∠α=∠γ。 证明:∵∠α ∠β=180° (补角定义), 又∵∠γ ∠β=180° (补角定义), ∴∠α=180°-∠β (等式性质), ∠γ=180°-∠β (等式性质), ∴∠α=∠γ (等量代换)。 同样是图2 1,可以把已知条件改作∠α 与∠γ 是对顶角,求证∠α=∠γ。 证明开始时,先说OB、OC 分别是OA、OD 的反向延长线,根据是对顶角定 义;再说∠AOB 与∠COD 都是平角,根据是平角定义;接着说∠α ∠β= 180°,∠γ ∠β=180°,根据是互补定义。到了这时就可以直接得出结论, ∠α=∠γ,根据是同角的补角相等。 通过上述推理过程可以看出,从已知条件出发,每一步骤就是一次判断,把 一次又一次的判断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推理。判断的依据不是概念,就是公理、定 理,也包括等式性质。开始学某一部分知识的时候,一般用概念进行判断较多, 逐渐地,定理学多了,用定理作为推理依据就多了。 练 习 1.已知:∠AOC 和 ∠BOC 互 为 邻 补 角,OD 平 分 ∠AOC,OE 平 分 ∠BOC。求证:OD⊥OE。 2.已知:AB⊥MN 于B,CD⊥MN 于D。求证:AB∥CD。 ·14· 赵老师讲平面几何 (上) 2.泾渭分明的平行线问题 从研究 “同角的余角相等”这个结论开始,我们已经走进了推理论证的大 门。判断、推理伴随着学习几何的全过程,但是各阶段的推理也有它自己的特 点。平行线这一部分推理的特点,是必须分清判定和性质。即已知平行用性质定 理,求证平行用判定定理。 用角的关系来判断两直线平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因为平行线虽然有定 义,但是不好运用 “不相交”这个概念,所以不便用定义,需要另设判定方法。 这里有一项准备工作必须做好,就是弄清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 旁内角。这些角是因位置不同而得名的并称的角,并不说明两个角的大小关系, 即同位角有的相等,有的不相等;内错角也是有的相等,有的不相等;同旁内角 有的是互补的,有的不是互补的。 学习平行线判定定理,千万不要过早地简化定理,应该要求自己能完完整 整、一字不错地将定理全文背下来,明确这是用同位角的大小关系判断两直线平 行或是不平行。若知道 (已知或已证)同位角相等,就可以判断两直线平行,若 不知道同位角相等还是不相等,就不能判断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性质定理,必须已知或已证两直线平行才能用,学习时也要全文背诵 下来。若是过早地简化,往往容易忽视 “如果”“那么”的关系,造成 “凡同位 角就相等”的错误印象。 有关平行线问题的推理,重要的事情就是分清性质和判定,每次证一个题 目,对其中每一个推理步骤,都要问自己一次:是已知平行还是求证平行? 是用 性质定理还是用判定定理? 例1 图2 2中,已知:AB∥CD,EG、FH 分别是∠AEF 和∠EFD 的平 分线。求证:EG∥FH。 图2 2 ·15· 二、思路是怎样打开的 证明:∵ AB∥CD (已知), ∴ ∠AEF=∠EF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1=∠2,∠3=∠4 (角平分线定义), ∴ ∠2=∠3 (等式性质), ∴ EG∥FH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值得注意的是∠2与∠3确实是内错角,但是之所以能说∠2=∠3,并不是 因为这两个角由它们的位置来看是内错角 (因为内错角不见得相等),而是因 为∠2是∠AEF 的一半,∠3是∠EFD 的一半,∠AEF 与∠EFD 是相等的, ∠2、∠3是等量的一半,所以相等。 图2 3 练 习 1.如图 2 3,已 知:直 线 MN 分 别 交 AB、 CD、EF 三直线于P、Q、R,且 AB∥CD,∠1= ∠2。求证:AB∥EF。 提示:证明AB、EF 的位置关系时,可以用有 关的角,也可以用平行公理的推论。 2.如图2 4,已知:∠1 ∠2=180°,∠3= 61°。求∠4的度数。 3.如图 2 5,已知:AB∥CD,且 ∠1=∠2。 求证:BE∥DF。 4.如图2 6,已知:AB∥CD,AG、CF 分别 是∠BAC 与∠DCE 的平分线。求证:AG∥CF。 图2 4 图2 5 图2 6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