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任志宏领读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青少版有声书 好声音配好书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中国经典)
QQ咨询:
有路璐璐:

任志宏领读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青少版有声书 好声音配好书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中国经典)

  • 作者:(春秋)孙武 等著,秦新民 主编,高高国际 出品
  •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ISBN:9787545557480
  •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1日
  • 页数:296
  • 定价:¥3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璀璨瑰宝,它是揭示个人、团队、**竞争规律的扛鼎之作,是一本字字真金、令人受用一生的智慧教科书。青少版《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将两者合二一,不仅对原文做了详细精准的注释和讲解,还用古代战争及权谋故事进行举一反三的事例阐述,增强了趣味性,也更加通俗易懂。
    文章节选
    导 读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书中*杰出的两部。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早出现于南北朝。《南齐书·王敬则传》有“三十六策,走为上计”的句子,意为败局已定,退却才是上策。此后,这个说法广为流传。到了北宋,“三十六策”固定为“三十六计”。及至明末清初,有人根据历史上的线索,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编撰成《三十六计》一书。遗憾的是,此书编撰者到底是谁,已经无法考证。 《三十六计》提出的计策,都是简单、具体、明确的,操作性非常强。原著中对于每个计策的解说,均借鉴《易经》和古代兵书的措辞方式,文字精简,内涵丰富,准确剖析了敌对双方力量对比的转化机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在中国古代兵书中,内涵*丰富的,并不是《三十六计》,而是《孙子兵法》。后者更博大精深,体系性更强,思维更严谨,对战争本质的挖掘更深刻。 《孙子兵法》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兵书之首(另外两部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也是世界上现存的**部军事著作。其创作时间是春秋时期,作者是孙武。孙武,字长卿,本来是齐国乐安(今山东境内)人,后来到吴国,经伍子胥**,获吴王赏识,担任军事将领并屡建奇功。 《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看来,*初的《孙子兵法》并不是我们现在仅看到的十三篇,至少在汉朝时是八十二篇。根据史料,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有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卷。有研究者认为,将八十二篇删节成十三篇的,是魏武帝曹操;更多研究者相信,十三篇出自孙武本人,是孙武草创,由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的诞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春秋时期及以前的战争极为频繁、残酷、多样,提供了大量案例;其次,孙武之前,已经出现了大量兵学理论成果,这为更**的著作作好了铺垫;第三,则归功于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 在中国历史上,孙子被尊称为“兵圣”,《孙子兵法》被尊称为“兵学圣典”,两千多年来,历代军事家无一例外地从中吸取营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孙子兵法》仍然发挥着作用,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人际关系和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 **篇 始计篇 不可轻易发动战争 【原文】 孙子曰:兵[1]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 [1]兵:当名词用时,指士兵、军队、兵器;当动词用时,指用兵。此处指战争。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的首要大事,关系到**的生死存亡。是否要发动战争,以及如何作战,都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观察、研究,再作决策。 【历史再现】 吴越争霸 公元前497年,越国① 国君允常去世。吴国② 国君阖()闾()是允常的宿敌,他听说这个消息后,没有多加考虑,就想趁越国 办丧事的机会出兵攻打。第二年,阖闾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吴军入侵时,允常的儿子勾践已经即位。父亲的亡灵尚未安息,仇敌就来侵犯,这让勾践十分愤怒。他挑选了几十名勇猛的士兵,分成三批,称为“敢死队”。吴军来犯时,勾践分三次派出敢死队,让他们冲到吴军阵营前面。敢死队冲出去后却不作战,而是对着吴军怒吼,然后齐齐拔刀自刎,三次都是这样。吴军从未见过这样的战法,个个目瞪口呆。就在这时,勾践派出越军突袭吴军。吴军猝不及防,四处逃散,吴王阖闾也被射伤,不久就去世了。 阖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夫差谨记在心。夫差即位后,开始养精蓄锐,重整吴军,就这样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带领吴军操练兵法,一心想杀死自己为父报仇,他就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大臣范蠡劝阻说:“兵器说到底是凶器,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首先都是违背道德的,主动攻击更是不得已的下策。所以*好不要这么做。”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率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出动全国的精兵强将,勇猛迎敌,*后大败越军,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① 。 这个时候,勾践才明白过来,将战争当儿戏是大错特错的。他追悔万分,叹息道:“看来我要死在这里了!”他听取范蠡的建议,向吴王请罪,请求做奴仆。吴王答应不灭越国,并饶勾践一命,将他押送到吴国做奴隶。此后三年,勾践忍辱负重,让夫差消除了戒心,允许他重返越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② ,修整**。几年过去,越国实力已经大致恢复。但是勾践没有轻易出击,而是听从大夫逄()同的建议,结交齐国,并与楚国、晋国交好,等待时机联合三国之力攻打吴国。 公元前484年,吴王受小人挑拨,杀了忠臣伍子胥③ ,勾践向范蠡询问说:“吴王杀光了忠臣,现在身边都是些阿谀奉承之人,现在我们可以出兵了吗?”范蠡回答:“还不行。” 公元前482年,吴王带领精英部队去会盟诸侯① ,吴国都城没有强兵防守。勾践问范蠡:“现在可以进攻吴国了吗?”范蠡说:“可以了。” 勾践派出两千名水军和四万精兵,又派六千名训练有素的近卫军和一千名将领,向吴国进发,一举击溃吴都守军,吴国太子也被杀死了。在外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听说国都沦陷后,让人封锁消息,然后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评估了越国军队的实力,认为还不足以灭亡吴国,于是答应讲和。 此后四年,勾践多次发兵攻打吴国,但都没有急于求成。在此期间,吴王夫差却屡次对外用兵。公元前476年,吴国与齐国、晋国交战,吴军疲惫不堪。勾践趁机再次出兵,大败吴军,围困吴国都城两年多。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刎,吴国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争斗,是中国历史上*富戏剧性的故事之一。两国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每次胜负的关键,无不是看谁准备得更充分,准备充分者获胜,而草率用兵者失败。 勾践*初的战败,是因为他把战争当成儿戏,以为“先发”就能“制人”,没有意识到战争是整个**力量的比拼。军队的多寡、武器装备是否充足、自然环境是否有利、时机是否恰当,以及国民是否支持,等等,都关系到战争的胜负,甚至**的存亡。因此,必须谨慎、细致、全面地考察各方面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应该进入战争状态。 勾践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卧薪尝胆,即使国力恢复之后,也保持着克制,不贸然动兵。他认真听取大臣的意见,对敌我情况进行多方面分析,采取*有利的作战策略。忍辱二十一年后,他终于等来*佳时机,灭了吴国。
    目录
    孙子兵法· **篇 始计篇 不可轻易发动战争 / 3 观五事而知胜负 / 7 君主必须信任所用之人 / 12 用兵之道,在于出其不意 / 16 战前预算胜负概率 / 20 第二篇 作战篇 不宜长期用兵 / 24 将敌人之资为我所用 / 28 激起士气方能胜 / 32 第三篇 谋攻篇 不战而胜为上策 / 36 力不如敌时避其锋芒 / 41 国君不宜干涉军队指挥 / 44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 / 48 第四篇 军形篇 先求不败后求胜 / 52 打败注定失败的敌人 / 56 心存侥幸往往不能取胜 / 60 势不可挡,才能取胜 / 63 第五篇 兵势篇 正兵对战,奇兵制胜 / 67 出击敌人,动作要迅猛 / 72 变化表象,调动敌军 / 75 选择人才,为军队造势 / 79 第六篇 虚实篇 把敌人引到预定战场 / 83 攻打敌人必定救援之地 / 86 分散敌人的兵力 / 89 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 93 根据敌情变化而改变战术 / 97 第七篇 军争篇 以迂为直,不误军争 / 101 有效利用指挥作战的手势 和号令 / 106 避开敌人的锋芒 / 109 小心敌人的诡诈 / 112 第八篇 九变篇 权衡利弊,适时放弃 / 115 将领有五个致命弱点 / 119 第九篇 行军篇 四种地形的处军之道 / 123 观察敌情,透过现象看本质 / 128 带兵行军要宽严并施 / 133 第十篇 地形篇 利用地形的六种原则 / 137 六种战败,将帅有责 / 141 地形不可忽视 / 145 第十一篇 九地篇 “争地”之内不要强攻 / 149 深入敌国**时,军心更坚 / 153 蒙蔽视听,隐藏意图 / 157 置之死地而后生 / 161 观察诸侯意图,谨慎结盟 / 165 第十二篇 火攻篇 火攻战效果显明,应择势而用 / 170 第十三篇 用间篇 间谍是取胜的关键 / 175 三十六计· 原 序 / 182 **套 胜战计 **计 瞒天过海 / 183 第二计 围魏救赵 / 186 第三计 借刀杀人 / 188 第四计 以逸待劳 / 191 第五计 趁火打劫 / 194 第六计 声东击西 / 196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 198 第八计 暗度陈仓 / 200 第九计 隔岸观火 / 203 第十计 笑里藏刀 / 206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 209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 211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 214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 216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 219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 221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 224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 226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 229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 233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 236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 239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 241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 244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 247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 250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 253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 256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 259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 262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 265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 268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 271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 274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 277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 28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