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忍不住想去排队人多的店吃饭? 本节的主题是“信息不对称”,这是一个我觉得非常有趣的经济学主题,因为这个概念涉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仔细琢磨真的是太有趣了,这节就与你分享一下这个有趣的主题。 我们先看一个生活场景。 你经过了“喜茶”“海底捞”“外婆家”,看着排队的长度那么壮观,于是你就被“种草”了,想说有**我也要尝一尝到底是什么样的味道让这么多人排队! 你在商场里来回来去地逛,不知道该吃点什么,人少的不想去,人多的不想排,很纠结到底应该选哪家。然后发现排队的店人越来越多,人少的店越来越不想去了。 这种纠结的场景和心理冲突相信你也遇到过,可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心理呢? 这就要讲到经济学里一个非常经典的概念: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人,需要跟形形色色的人相处、合作。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确定对方的真实想法和目的,永远无法确认一个人对你说的是否完全真实。 你可以说,我完全相信我的亲人、朋友。那你再回想一下,你有没有一点小事,哪怕只是一点点小事,欺骗或者隐瞒过他们?怀疑或不信任过他们?这种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对方提供信息的不确定,就叫“信息不对称”,也叫“信息不完全”。 信息不对称在生活中的场景比比皆是。 感情上,情侣之间想确认对方是不是真的爱自己,是信息不对称…… 人际交往中,别人对你的夸赞欣赏,你不确定是真心还是客套,是信息不对称…… 谈判桌上,双方的相互博弈、试探底线,是信息不对称…… 工作中,领导不确定员工是在磨洋工,还是在努力工作,是信息不对称…… 求职时,企业不知道求职者的简历有多少水分,求职者不知道企业待遇和工作情况究竟如何,这也是信息不对称…… 买东西时,我们不确定商品的质量好不好,味道好不好,也都是信息不对称…… 在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这个概念之所以特别重要就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简直时时刻刻都在面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 这时候你可能想问,我现在知道了有这么多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有什么用呢? 既然信息不对称是困扰人和人之间交往的大问题,我们就再来看看,如何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 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有四个:**个是发送信号,第二个是重复博弈,第三个是激励,第四个是专家评估。 我们可以通过 4 个场景,分别说明消灭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场景 1:发送信号 感情中,为什么女生总是希望男生在重要的节日里给自己送礼物呢?这里有两个**,**,重要节日你记得帮我庆祝,第二,是送礼物,而不是给钱。 **点,女生会觉得,你记得我的生日,这个是发送了一个信号,你很在乎我;第二点,你送礼物而不是给钱,你愿意去找适合我的礼物、会精心准备,比单纯的给钱要多花很多心思,这是第二个你很在乎我的信号。 如果有的女生说我偏不爱礼物,我就要钱,有了钱我自己想买啥买啥。那有两个可能,一个可能是你并不在乎他在不在乎你;另一个可能是你通过其他方式,已经接受到足够的信号证明他很在乎你了。 所以我们想想,女方结婚时要求大办婚礼、收很多的彩礼,其实都是让男方给出一些“信号”,以表示很在意女方。这也是让男方付出巨大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的付出能让对方对你更加珍惜,更舍不得失去你,因为对方会有一种顽固心理,觉得一旦失去你,之前的付出就都白费了。 场景 2:重复博弈 我们前面提到了买东西时东西质量好不好,味道好不好,你购买时其实是不知道的。比如,你去买猪肉,人家说这个猪肉特别香,要 80 块 1 斤,你听着不错,买回去 1 斤尝尝,如果不好吃你就再也不会买了。 所以一般居民楼附近的菜摊很少骗人,因为客人基本都是小区里的居民,被骗一次基本上以后就不会再去了,这就是重复博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但是旅游景点就不一样了,因为多数游客都是单次博弈,这次买完上当了,下次换一批游客来,他们还可以接着卖,所以我们经常听说旅游区宰客的情况,而楼下的菜摊如果宰客,店就开不了多久。 但是现在的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市场中单次博弈的状态,比如大众点评对餐厅、淘宝对卖家的评价体系,把一个个买家的单次博弈变成了重复博弈,我们在不确定质量之前,可以先看看别人怎么说,这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但是同时这也催生了“刷好评”“恶意差评”“删差评”等怪现状。但只要了解了重复博弈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逻辑,就能理解这些现象了。 场景 3:激励 我们前面提到了一个现象,在工作中,其实领导是不确定员工是在磨洋工还是在努力工作的。因为一件事情交给你,你做 1 小时还是 1 天都行。这时多数公司会采取多劳多得等激励措施,即业绩指标考核制度。这样,通过激励的方式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组织的效率就会提高。 但是一些组织,无论工作情况如何,都是拿一样工资的,变成了“能者多劳不多得”,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会选择磨洋工,会助长更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这样的组织,一般效率是很低下的。 场景 4:专家评估 二手商品的交易,尤其是在买二手房、二手车的时候,买方对房子的质量、车的质量是很不确定的,而一般卖方是很了解状况的,这时候买卖双方就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互相不信任,很难以合适的价格成交。这时候就需要一个专业的平台,可以对卖方的房子、车子做专业的评估,按照评估结果,给出一个合适的价格促成交易。 虽然有了“中间商赚差价”,但其实是因为中间商作为内行专家,进行了专业的评估,并且给买方作出了一定的保障,所以买方宁愿多出一部分钱,去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看似是一个不太合理的“中间商赚差价”问题,但其实背后是有其经济学逻辑的。 同样的,珠宝、古玩鉴赏市场的存在,也是专家评估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方式。 现象解释 回到开始的问题:你为什么忍不住想去排队人多的店吃饭?其实就是因为排队人多的店发送了一个信号:我这里的饭好吃、靠谱—大多数人都选应该不会太差,且很可能会很好吃。 这也是很多餐饮店开张时会花钱雇一些托儿去排队的原因,这样制造了稀缺的假象,会让人忍不住想要试试这个店到底味道怎么样。 在之前的章节我们提到过,经济学有两个用途: (1)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你看透事情的本质; (2)指导生活,让你做更理智、更有效的决策。 简单来说就是,解释现象和指导决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首先我们理解了“为什么重要节日女生都想要礼物”“为什么丈母娘想要很多彩礼”“为什么旅游景点总出宰客事件”“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去排队人多的店吃饭”“二手车、二手房交易的中间差价”等一系列的生活中的现象,这些都是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 之后,我们知道了四个方法能消除信息不对称,他们是:发送信号、重复博弈、激励、专家评估。了解了这四个方法,我们就知道,在生活中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你可以用哪些方法去化解。 另外,如果有系统的、可复制的方法,成功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商业上也会有很好的前景,也许就会成为下一个大众点评和二手车交易平台。 借钱为什么需要付利息 ? “借钱为什么需要付利息呢?” 很多人觉得:“因为钱越来不值钱了呀,我借给你钱的时候是 1 块钱能买两个面包,你还我的时候,半个面包都买不到了!” 这是根本原因吗?不是的。 借款要利息,是一件可耻的事吗? P2P 金融平台,也即网络信贷平台,所承诺的收益为什么会比银行高出那么多呢? 这都涉及“利息”的概念和成因。 其实,利息的存在古已有之。在原始的农业社会,哪怕一个村落里没有货币的流通,也是会有借贷利息存在的。比如有人借走一家人的两头牛,第二年还这两头牛的时候,再还几头小牛犊,就算是利息了。 既然从古至今,利息似乎一直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那这一节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利息的成因、利息的决定。 利息的成因 (1)为什么会有“利息”存在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借钱需要付利息的情况,而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情况则完全不同。借钱给别人的,如果说想要利息,会非常不好意思,生怕被人当成贪婪、吝啬的人;而向别人借钱的人,也会觉得借钱按时还就好, 主动索要利息的人非常可恨,简直就是趁火打劫。 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我们传统的认知中,常常觉得人情大过利益,哪怕每个人都有私心,但对此都讳莫如深。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普遍,大家对利息的接受程度提高了,但如果说到利息存在的根源,却很少有人说得清。 主流的观点,都是觉得利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通货膨胀,也就是钱越来越不值钱了,所以还的时候要还多一点。比如借钱时这钱能买 10斤苹果,还钱时,起码也得买得起 10 个苹果吧。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不同物品的物价变化情况不同,很难衡量。如果我以房子为标准,比如在北京,可能有一年房价就翻倍了,利息就变成了 ****;如果我以车为标准,今年这款车 30 万,第二年变成了 25 万,那利息还成了负的不成? 这时又有人说,要参考“一篮子物品”的价格上涨,也就是整个社会的通胀水平。那也行不通,今年借给你一篮子的生活用品,明年还给我一篮子,没什么好处,凭什么要借给你呢? 就像前面的例子,在古代的村落里出借牛,还需要额外还几个小牛犊作为利息。如果出借钱和物品没有任何好处,只凭借人和人之间的“交情”,那可借贷的范围就太小了。 (2)借贷需要支付利息的根本原因是:对延迟满足的补偿。 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小 T,今天说借走我一盒饼干,明天还我一盒,我借一次两次还可以,要是总这样,我就不想借给她了。因为今天借走了,意味着我今天就没法吃了,我晚上刷朋友圈,看别人在那“深夜放毒”的时候,馋得不行,我本来可以现在就吃到饼干的,这叫“即时满足”,但是现在不行了,我还得拖到明天才能吃到,而且我还一点好处都没有,那我就肯定不想再把饼干借给她。 但是这时候她说,我今天借一盒,明天还两盒,一想到明天能多吃一盒,那我今天就先忍一忍吧,于是我就很开心地同意了。 所以,想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一位老同学说:“哥们儿(姐们儿),我要盖房,总共需要 20 万,可是我还缺 19 万,借我一下,3 年后还你。” 你这时候可能有 19 万,但是你得想想:“这三年我要是用到这钱咋办啊?我娶媳妇儿咋办?我买车咋办?我生病住院咋办?” 虽然这些都还没开始计划,但是这时候你可能就会跟他说:“抱歉啊,现在钱没那么多,要不先借你两万块钱?” 然后转手把十几万存了年化利率为 8% 的定期理财。 原因是什么?没利息啊!我们延迟满足和延迟消费是要被补偿的,利息不够多,也就是补偿得不够多,借贷关系就无法形成。 利息的决定 那么利息是如何决定的呢?利息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1)宏观的系统风险。 主要看市场****情况,宏观的市场情况好,市场上投资机会就会多,随便把钱放到市场上就能赚很多,那这时候的利息就会比较高。与之呼应的是,银行这时候的利息也会比较高,否则这时候人们就不会把钱存在银行里了,这也就是央行的加息周期。 反之,如果宏观市场情况不好,市场上的投资全是坑,很少能赚钱,那这时的利息就会比较低。与之对应的是,银行也会降低利息,因为人们都偏向于谨慎投资,而愿意把钱存入银行,银行不用付出多少代价,人们就愿意把钱存进来,这也就是央行的降息周期。 (2)微观的个体风险。 个体风险又可以拆解为:个人信誉风险和投资目标的风险。 ①个人信誉风险 除了看整体情况,每个借款人的情况不同,利息也会不同。如果一个人的信用比较好,或者是有其他的物品可以作抵押,几乎不会出现还不上钱的情况,那么对他要求的利息就会低一些。 而如果一个借款人本来就负债累累、入不敷出,之前就时常有赖账的情况,那么就很少有人愿意借钱给他,如果他想借到钱,就得承诺出更高的利息,比如信誉好的人只要付出 8%的还款利息就行,老赖可能得承诺 200%的还款利息,才有人愿意冒个险借给他。因为这个钱大概率是收不回来的,但是可能会有高收益,那就勉强值得冒个风险。 ②投资目标风险 另外借款人借钱用于做什么也很重要,比如有的人借钱说,我要去买套北京二环的房子,明年能涨 10%,你觉得还算稳妥,跌也不会跌太多。 如果借款的人说,我要借 20 万去买彩票,你可能就得掂量掂量了,这钱很可能收不回来,你或者选择不借,或者因为对方承诺的利息高一些,决定冒个风险。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房贷的利息是比较低的,而消费贷利息是很高的,这就是对目标风险的评估。在买房贷款时,一个信誉良好的人,如果是五百强企业的员工,贷款的利息会更低一些,如果是信誉不好的人,贷款的利率就会比较高,甚至贷不到款,这就是对个人信用风险的评估。 总之,利息是对风险的定价。 这也就是金融圈里常说“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因。 金融机构和平台的高收益逻辑 2018 年中期,P2P 平台进入爆雷潮。这些平台承诺的收益都比银行要高很多,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更高的风险,到期逾期的风险是更大的。如果他们承诺的收益和银行存款的利息一样高,那么就没有人愿意把钱投到 P2P 平台上,因为银行几乎是无风险的。因此这些平台会用高利息,也就是高收益来吸引资金。但很多投资者不知道的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高收益的结果,是需要用很高的风险来换取的。 高收益的理财,简单来说就是:稳稳妥妥的,你就只能收年利率为 3%-4%的收益;但我这有 50% 的可能会赚 10% 的年化收益,另外 50% 的概率会亏损,你愿意试试吗? 看完这节,相信你能够对利息的逻辑有所了解,当你再看到形形色色的金融产品时,包括基金、债券、银行和各大公司的理财产品、网贷平台等等,你就需要认真分析一下,承诺这么高的利息从哪来?为什么机构愿意给出这么高的利息,是不是因为伴随着很高的风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