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组织Ⅰ课程实验概述
信息组织Ⅰ课程应体现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的教育观念。通过学习,学生可获得适应文献分类标引工作现实与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具备文献标引能力、文献分类法的分析与修订能力以及对文献分类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能力。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分类法的基本原理、体系分类法、分面分类法、网络信息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及其电子版、《杜威十进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冒号分类法》等,以及各类型、各学科文献的分类标引方法,同类书区分及图书改编方法等。
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信息组织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时代与实践特征。据中国图书馆学会2007年相关调查显示,来自图书馆馆员与馆长对于图书馆专业核心课程的评选结果是,该课程被列为图书馆学核心课程首位。可见,该课程已得到实践部门的高度认可,是一门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直接相关的核心课程。目前,信息组织Ⅰ课程经过多年建设已搭建了一个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由课堂教室分组实习、实验**的电子版与网络信息资源分类实习、图书馆集成系统的采编模块实习体验、文献分类法课程实习室实习等组成,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实习系统。
1.1 课程实验的总目的
课程实习的总目的是,通过实习,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加强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学会使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印刷版与电子版,标引各类型、各学科主题的文献,熟练掌握《中图法》类目复分仿分的技术与要点、熟悉图书馆集成系统的分类流程与实际操作,学会对同类书进行区分的方法,编制分类索书号,并通过调查���析网络信息分类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信息组织I”(原课程名称:文献分类法)作为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对信息组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系统阐述,并对具体的分类语言进行详细介绍,体现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的教育观念。
《信息组织I实验教材》是《文献分类学》一书的配套教材,两书内容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使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本课程的实践性强,其教学目的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信息组织I”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开发和检索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具有信息组织的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能够从事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开发与利用的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及创造能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注重教学实践,强化实验课与上机实习。所以我们编写了这本具有实验指导性质的教材,通过精心分析、设计一系列实验,旨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与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本书共10章。全书由司莉策划并拟定写作大纲。由司莉编写第1、2、3、4章;都蓝、陈欢欢编写第5章;司莉、陈碧娟编写第6章;舒欣编写第7章;陈红艳编写第8章;卢炎香编写第9章;刘春弟、孙妮编写第10章。全书由司莉统稿。书中难免会存在错误与不足,恳请专家、同行和渎者批评与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领导、武汉大学出版社领导的支持与关心,策划编辑严红编审、责任编辑柴艺对于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匡正了不少错误,在此特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