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叙端倪可知,在“五谷”出现之前的先秦时代,社会上已经有“九谷”“百 谷”等出现了。如果再根据郑玄注分析,所谓“六谷”“九谷”“百谷”等,虽然所明示的谷物有些不同,但实际上也都是直指当时所有人物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五谷”的概念并非五种,而是“统称”或“通称”。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时代,古籍中出现的几乎都是“五谷”了,而以往的六谷、八谷、九谷、百谷等,几乎都不见了。这件事说明,当时阴阳五行家们所塑的阴阳五行哲理,在社会上已经产生了强大的威力。可以认为,“五谷”名称是附会于阴阳五行思想而来的,通行至今,历史已数千年。
在此,还要特别提出来讨论的是,这“五谷杂粮”的概念应当如何理解?这“五谷杂粮”,实际上是人物、豆类的统称,或各种粮食的统称,或五谷与杂粮的合称等。五谷与杂粮的概念相似,两者都有随时代变化的表现。例如,在秦汉以前,黍、稷、粟是典型的五谷,*重要的粮食原料来源,可是到了近现代,除了少数地区外,如今已经是典型的杂粮了。又如玉米,那是舶来品,传入我国之初是杂粮,可是发展很快,现在已成为许多地区的主食原料来源,人们都称它是五谷了。
在全国范围内,五谷与粮食的内涵相同,都是主食原料的统称。古往今来这统称通用成俗。例如,粮食满仓,这“粮食”可以是指五谷、杂粮、大米和面粉等。兹再举例如下:
《周礼?地官》:“廪人: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汉郑玄注:“行道曰粮,谓糒也;止居曰食,谓大米也。”又《左传?襄公八年》:“楚师辽远,粮食将尽。”
由此可知,“粮食”至晚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粮”出现之初是指熟食品干粮“糒”的,作为外带食用,又名糇粮。例如《诗?大雅》:“公刘:廼裹糇粮,于橐于囊。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另外,“食”出现之初是指居家主食品或主食原料的,即五谷杂粮或食粮,用于做饭的米等。“米”的概念出现也很早。例如《周 礼?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唐贾公彦疏:“黍稷稻粱菰大豆,六者皆有米,麻与小豆、小麦无米,故云九谷六米。”
总之,在全国范围内,人们自古以来*崇尚的是“五谷”。例如《墨子?七患》:“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又汉王充《论衡?艺增篇》:“五谷之于人也,食之皆饱。”当今亦然,常见的有五谷丰登、五谷为养、五谷丰收、五谷满仓等,其意义家喻户晓。
如前所叙,五谷是谷物的统称。在谷物当中,*早栽培的是黍和稷,故自古已有“黍稷五谷之长”的传颂。
一、黍稷五谷之长
一般人认为,我们中华民国是以农立国,以善种黍稷粟起家的。此话不无道理。困 为,在五谷当中,先民*先种植的,的确是风靡远古的黍稷。这样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诸多明显证据的。例如: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仲尼对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又秦汉间《尔雅?释草》郭璞注:“稷,为五谷之长。”又汉许慎《说文解字》:“稷,五谷之长。”又汉班固《白虎通》:“稷,五谷之长,故立箩而祭之也。”宋苏颂《图经本草》:“书传皆称稷为五谷之长,五谷不可偏祭,故祀其长为配社。”又清张自烈《正字通》:“稷,五谷之长,有黄白混紫黑,紫黑者有毛,唯祠事用之……名穄也。”
古人称颂“五谷”,实是感情流露,即对大自然恩赐黍、稷的功德,深表感激与敬重。祖先们认为,黍、稷是养育苍生的宝物,是祭祀天地*为上盛的好供品,故称五谷之长。此外,在古代,有指“社”为土神,拜“稷”为谷神的信奉,设“社稷坛”而 祭,用“社稷”代表**含有多种意愿。繁当祭祀之时,先民们总是把黍和稷作为借口
放在正位上,以示不忘天地之恩,也对祖宗深表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