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D张载
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 解决。 ?D?D马克思
**节 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
○文化的含义 ○中国古代典籍 ○西方语言中的文化 ○《原始文化》 ○《文化的概念》 ○文化力 ○自然的人化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化的分类 ○物质生产文化 ○制度行为文化 ○精神心理文化 ○文化的功能 ○记录 ○认知 ○传播 ○教化 ○凝 聚 ○调控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情操,靠文化培养;人们的欢乐与痛苦、幸福与悲伤、崇高与卑俗、伟大与渺小等情感的表现,靠文化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靠文化确立。那么, 文化究竟是什么?
一、文化��含义
文化具有与人类自身同样长久的历史,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的文化史。中国古代典籍中,早 就有“文化”一词。“文”字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云:“物相杂,故 曰文。”《礼记?乐记》云:“五色成文而不乱。”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追根溯源,认为“文, 错画也,象交文”。由此原始之义衍生,“文”遂有文字、文籍、文章、文学之义,进而“文” 字有了与“质”“实”相对的精神修养与美善德行之义。《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 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郑玄注《礼记》曰:“文犹美也,善也。”可见,“文”字自 其始,便与**之“文化”一词有着不解之缘。
“化”字本义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如《易?系辞下》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曰:“赞天地之化育。”后又延伸出造化、大化等义,并由自然万物(造化)的生成、变易引申出伦理德行的化成。
“文”“化”合用,见于《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 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指天道自然,人文 指社会人伦。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的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 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 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显然“文”“化”从其*初的连用起,便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义。这一用法延至后世,进一步引申出多种义项,分别与自然、神理、朴野、武功相对举。与 “自然”对举,取其人伦、人文之义,如李百药《北齐书?文苑传序》称:“夫玄象著明,以察 时变,天文也;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达幽显之情,明天人之际,岂在文乎?”与 “神理”对举,取其精神教化之义,如南齐王融“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月三日 曲水诗序》)。与“质朴”“野蛮”对举,取其文明、文雅之义,如前述孔子“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与“武功”“武略”对举,取其文治教化之义,如刘向《说苑?指武》云:“圣人之治 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又晋束皙曰:“文化 内辑,武功外悠。”(《昭明文选补之诗》)所谓“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昭明 文选》)。
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英语中的Culture和 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拉丁语的Cultura有耕作、掘垦、居住、动 植物培育等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这种用法至今仍在“农业”(agriculture)和“园艺”(horticulture)中保存着。《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中**出现 的日期。这里的文化已意味着为增进某种东西的质量而作出的努力。后来在这种物质性的栽培、种植的意义上引申出神明拜祭、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含义。自中世纪起,文化概念已大致与**西方的文化概念相当。德语Kultur的本义指精神文化,即人文宗教文化,英语Cul- ture则与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社会生活有关,二者又有差异。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而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实际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他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 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