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折:中世纪真的有那么黑暗吗?
史学家一般认为,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方进入中世纪的标志。尽管西方和拜占庭在此之后仍然存在密切的联系,但西方已经走上自己独特的道路,与拜占庭分道扬镳。这个单元我们谈西方文明的第三阶段——中世纪。中世纪*明显的特征就是基督教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想要理解中世纪,就得先了解基督教。
基督教早在罗马帝国初期就已经诞生了,但它和中世纪的关系要比和罗马帝国的关系更紧密。
戴克里先用宗教的神秘力量包装皇权。这套体系被东边的拜占庭帝国继承,后来传给了俄罗斯。但整个中世纪,西方在基督教的主导下,和源自罗马帝国那套皇权控制教权的传统分道扬镳。也就是说,西方的基督教并没有被皇权控制住,教权和皇权是相互独立,甚至相互斗争的。这是理解中世纪的起点,也是关键点。
■ 中世纪并不等于一片黑暗
提起基督教主导中世纪,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印象:中世纪一片黑暗。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中世纪并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
其实,只要把基本的历史分期梳理清楚,就能看清中世纪一大半的真实面貌,破除“中世纪是黑暗的”这个误区。
历史学家对中世纪的分期有一种基本的二分法,就是把它分成前五百年和后五百年两部分,大致以公元1000年为界。这种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两个五百年的基本社会政治状况有较大差距:前五百年比较混乱,文明成果比较少;后五百年比较安定,文明成果几乎像井喷一样爆发。
先看前五百年。查士丁尼西征失败后,西方从辉煌的帝国时代急速衰落,进入几乎没有文明的野蛮状态,但这还不是*糟的。西方的新主人日耳曼人遇到了新的大麻烦,他们内部几个大部落之间还没打完仗,建立新王国的速度赶不上王国被消灭的速度,就碰到更凶狠的敌人来犯。“雪上加霜”都不足以形容其处境的残酷,因为敌人从东、北、南三面像潮水一般袭来。
从东面来的是马扎尔人,他们和卫青、霍去病赶跑的匈奴大有关系。马扎尔人被不断挤压,一路向西,冲入了欧洲。从北面来的是维京人,俗称北欧海盗,他们南下侵袭欧洲**。早在帝国晚期,罗马人已经腾不出手来对付维京人了,放弃了不列颠岛。日耳曼人占据欧洲之后仍然要面对维京人疯狂的劫掠。从南面来的是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他们从西亚进入北非,再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西班牙,后来深入高卢,也就是今天的法国。东面、北面、南面这三股敌人都有机会把西方文明彻底消灭,尤其是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
大致而言,在公元500年时,西方地盘非常小,只占据了现在的法国、德国西部和中部,根本没法和拜占庭、阿拉伯相比。南边的西班牙大部分地区和整个地中海南岸、东岸完全被阿拉伯占领。拜占庭则占据巴尔干半岛、希腊半岛和现在的土耳其。
那时的西方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政治秩序荡然无存,没有像样的政权;军事就更糟糕了,遍地强盗;经济、社会、文化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如果说前五百年是黑暗的,我基本赞同。不过,西方在此期间还是迸发出了几缕宝贵的光芒,其中有三件大事值得注意。
**件大事是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法兰克人建立了墨洛温王朝。公元732年,墨洛温王朝的军队在距离巴黎150英里的普瓦蒂埃打败了穆斯林,从此之后,穆斯林对欧洲的进攻就逐渐消退了。领导这场战役的是当时墨洛温王朝的宫相查理?马特。
第二件大事也和查理?马特有关。公元800年,查理?马特的孙子查理曼加冕称帝,建立了加洛林帝国(也叫查理曼帝国)。从此,日耳曼人的政治秩序就达到了及格线。
第三件大事发生在公元955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击败了马扎尔人,西方的东线从此获得了安定。
经历了这三件大事之后,西方终于安定下来。
到了公元1000年,安定下来的西方迅速触底反弹,政治、经济、文化在后五百年中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就。正是这些成就,为现代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实际上,西方中世纪的后五百年和现代的五百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它们在很多根本问题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厘清了历史分期,我们就可以对西方文明的全貌做出真正可靠的判断:希腊和罗马之间有断层;罗马和中世纪之间有断层;甚至可以把中世纪的前500年整体看作一个大断层;而在公元1500年左右,西方从中世纪尾声进入现代,这里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