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第2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第2版)

  • 作者:李小凡,项梦冰,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309742
  •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 页数:364
  • 定价:¥8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第2版)》是根据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汉语方言学”的教学实际编写的,是一本定位于汉语言文字学本科高年级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用书。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第2版)》系统介绍汉语方言学的基本理论、汉语方言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汉语方言的基本面貌,**阐述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注重对方言现象的具体分析,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材内容分为三章:*章“绪论”,第二章“汉语方言的调查”,第三章“汉语方言概况”。每小节后附有“思考与练习”和“阅读书目”。第二版除了文字内容上的修订之外,另有作者重新绘制的49幅彩色方言地图。
    目录
    目?录 **章 绪 论1 1.1 方言的基本概念1 1.1.1 语言和方言1 1.1.2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3 1.1.3 方言和共同语6 1.2 汉语方言的共时分布11 1.2.1 现代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11 1.2.1.1 官话方言11 1.2.1.2 吴方言13 1.2.1.3 湘方言13 1.2.1.4 赣方言13 1.2.1.5 客家方言14 1.2.1.6 粤方言14 1.2.1.7 闽方言14 1.2.2 方言岛和海外汉语方言15 1.2.3 归属尚待确定的汉语方言16 1.3 方言差异的成因18 1.3.1 产生语言差异的根本原因18 1.3.2 语言系统的内部演变和外部接触18 1.3.3 语言演变的社会条件20 1.4 汉语方言研究和汉语方言学22 1.4.1 古代的汉语方言研究22 1.4.2 近代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汉语方言研究25 1.4.3 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建立和发展26 1.4.4 新时期的汉语方言学29 1.4.5 汉语方言学的意义和方法30 第二章?汉语方言的调查33 2.1 方言语音调查33 2.1.1 音素和音高33 2.1.1.1 国际音标及其引进34 2.1.1.2 发音器官及人类的发音和调音39 2.1.1.3 元音40 2.1.1.4 辅音47 2.1.1.5 声调52 2.1.2 音节和音节结构54 2.1.3 音系归纳和字音的记录59 2.1.4 汉语方言的字音差异和语音对应规律73 2.1.5 语流音变83 2.2 方言词汇调查88 2.2.1 方言词汇和方言词88 2.2.2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和特点91 2.2.2.1 词源的差异91 2.2.2.2 复合词的语素差异93 2.2.2.3 复合词的构词差异94 2.2.2.4 词义的差异94 2.2.2.5 **词语95 2.2.2.6 特殊词语96 2.2.3 方言词汇调查要点97 2.2.3.1 确定调查范围97 2.2.3.2 鉴别方言词语98 2.2.3.3 记录词条98 2.2.4 方言词的本字考证99 2.3 方言语法调查101 2.3.1 汉语方言的语法特点101 2.3.1.1 名词的小称102 2.3.1.2 人称代词的数103 2.3.1.3 形容词的形容程度104 2.3.1.4 动词的动态和动量104 2.3.1.5 指示代词106 2.3.1.6 双宾语的次序107 2.3.1.7 比较句的句型107 2.3.1.8 疑问句107 2.3.2 方言语法特点的发掘109 2.3.3 方言语法特点的调查和记录111 2.4 方言调查的实施113 2.4.1 方言调查的目的和任务113 2.4.2 方言调查的类型114 2.4.3 方言调查的方式114 2.4.4 方言调查的工作要点116 第三章?汉语方言概况120 3.1 汉语方言的历史鸟瞰120 3.1.1 史前汉语的多源融合120 3.1.2 上古汉语的共同语和方言122 3.1.3 中古汉语方言格局的形成128 3.1.3.1 北方汉语的进一步融合和扩展129 3.1.3.2 吴方言的形成131 3.1.3.3 湘方言的形成135 3.1.3.4 赣方言的形成139 3.1.3.5 客家方言的形成140 3.1.3.6 粤方言的形成145 3.1.3.7 闽方言的形成148 3.1.4 近代汉语方言的发展演变151 3.2 汉语方言分区的历史153 3.2.1 西人的汉语方言分区155 3.2.1.1 艾约瑟(1857)155 3.2.1.2 萨伊斯(1880)168 3.2.1.3 甲柏连孜(1881)168 3.2.1.4 伍丁(1890)和吉普森(1890)169 3.2.1.5 庄延龄(1892)170 3.2.1.6 穆麟德(1896)171 3.2.1.7 影响长达半个世纪的五分法和四分法174 3.2.2 中国学者的汉语方言分区177 3.2.2.1 林达泉(1863)177 3.2.2.2 章炳麟(1904)和刘师培(1906)178 3.2.2.3 黎锦熙(1924)182 3.2.2.4 吴玉章等(1931)和瞿秋白(1932)184 3.2.2.5 **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185 3.2.2.6 李方桂(1936)185 3.2.2.7 王力(1939)187 3.2.2.8 赵元任(1943,1947,1948)189 3.2.2.9 **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8)190 3.2.2.10 《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197 3.2.3 小结199 3.3 汉语方言分区201 3.3.1 方言分区201 3.3.2 **区、过渡区以及方言区的划界202 3.3.3 同言线的重要性排序204 3.3.4 分区标准和操作特征205 3.4 官话方言211 3.4.1 分布地域211 3.4.2 语音特点213 3.4.3 特征词218 3.4.4 次方言的划分233 3.4.5 北京话成篇语料(附:普通话版)241 3.5 湘方言244 3.5.1 分布地域244 3.5.2 语音特点244 3.5.3 词汇表现250 3.5.4 次方言的划分251 3.5.5 长沙话成篇语料253 3.6 赣方言254 3.6.1 分布地域254 3.6.2 语音特点256 3.6.3 词汇表现259 3.6.4 次方言的划分260 3.6.5 南昌话成篇语料261 3.7 吴方言263 3.7.1 分布地域263 3.7.2 语音特点265 3.7.3 特征词271 3.7.4 次方言的划分276 3.7.5 苏州话成篇语料277 3.8 粤方言279 3.8.1 分布地域279 3.8.2 语音特点279 3.8.3 特征词284 3.8.4 次方言的划分289 3.8.5 广州话成篇语料290 3.9 客家方言292 3.9.1 分布地域292 3.9.2 语音特点295 3.9.3 特征词297 3.9.4 客家话和赣语的区分300 3.9.5 次方言的划分302 3.9.6 梅州话成篇语料304 3.10 闽方言306 3.10.1 分布地域306 3.10.2 语音特点306 3.10.3 特征词315 3.10.4 次方言的划分320 3.10.5 厦门话成篇语料322 3.11 80 个方言点的聚类分析325 3.11.1 方言点325 3.11.2 语言项目和特征转写说明326 3.11.3 聚类分析结果和分析327 附录一 初版教学大纲333 附录二 自测试题335 修订后记33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