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 虚荣
要想把愤怒(anger)理解成一种激情,我们首先得学会将它和另一种情绪——暴怒(rage)区分开来。
我们都知道,暴怒是人在面临危险和侵略时的一种情绪反应,而愤怒则不同,它是一种激烈而无法控制的冲动,是人原本完整的充实感被打破之后所面对的存在性空虚。
不过在遗失了尘世的天堂之后,这种完整充实感的丧失,在1 号眼中,就成了一种必须要纠正的错误。
对于理智型人格类型来说,所谓激情是指试图通过直面痛苦,直面对丧失的恐惧,来恢���生存空间的完整性。对于情感型人格类型来说更是如此。但是1号的做法与之相反,他们会生成一种优越感,通过自我抽离来和恐惧或痛苦保持距离,而这种优越感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矫正他们认为错误的超脱感。所以我们据此可以推断,这种矫正所包含的冲动将促使人们采取一种具体而又**的行动,来消除苦恼。
大体来说,1 号的童年通常缺乏正确的指引,缺乏关爱。相反,他们常常被要求要懂事,讲道理,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本能和自然情绪,不能有丰富的情感表达——而这些都是童年自我的一些典型特征。简言之,1 号在儿童时期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其中没有给错误留下任何余地。
儿童对于父母痛苦的敏感,会迅速转变成一种帮他们解决问题的愿望。1 号*爱的莫过于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愤怒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一种情绪,而更像一股熊熊燃烧的能量,推动1 号前行的同时,也让他们不断地逃避回应与自身处境相关的各种感受,逃避做出相对应的思考。
1 号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态度,表明他们的内心需求是改变环境,而不是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这种内在需求,导致了优越感的产生,以及对那些“错了”的人的蔑视。
根据副型不同,愤怒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在1 号社群型和1 号自保型身上,副型所带来的反向行为是将这种情绪转变成沉着冷静和乐善好施。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1 号总是喜欢不经意间将自己精神和行为上的严密性强加给别人,要求别人也像自己那样,表现出同样的对**主义的执念。他们对于行为和情绪层面上的纪律有着非常强的控制欲和苛刻要求,目的是确保秩序和严密性得到尊重,他们相信这种秩序和严密性将能有效地消除错误。
1 号的优越感来自他们对自己的自我确认——他们眼中的自己德行高尚,行事公正。这种优越感让他们有权获得权力和威信。
这是一种标准的、有着近乎神经质般道德感的人格类型,倾向于将自己所认定的个人标准强行定性为**规范。这让他们得以把欲望转变成行为准则,通过这种方式,那种因为冲动或情绪(在他们眼中,这都是缺点)而产生的不**感便能消除了。 1 号社群型
1 号社群型与1 号其他副型是非常不同的。造成这种不同的,是一种奥斯卡·伊查索称之为“不适应性”(non-adaptation)的性格特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直接把这种性格特征描述为僵硬(rigidity),指的是一种类似学校教师的精神状态,或者威廉·赖希所说的“**性格”。不过僵硬这个词更适合用来形容一种行为风格或某种特定的人格特点,而不是用来描述一种需求或热情。因此这种对于理解1 号社群型起着基础性作用的神经质需求,其构成依然悬而未决。
在这次的研究过程中,一名女性的例子让我感到豁然开朗。这位女士在一所大学的哲学系工作,不仅非常聪明,文化素养高,而且说着一口地道的美国中西部口音。让人惊讶的是,尽管搬到加利福尼亚州已经有段日子了,但她说话时依然保留着很重的口音,而这种口音通常让人联想到说话者受教育程度不高。由于她属于1 号社群型,那么这种情况可以理解成这位女士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适应性,但是如果从潜在动机的层面去理解这种行为特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