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技术系列丛书序
教练技术是双方在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下,通过对话的方式,发掘客户的潜力,从而实现客户的目标和梦想的过程。为了厘清教练的作用,我经常用培训与之做比较。培训是做增量的,传递的是一种新的知识或信息,例如,你现在的知识或能力是 100 分,那么通过培训可以将你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到 150 分;而教练是做存量开发的,你虽然有了 100 分,但在现实工作中仅仅发挥出 30 分,这时你就会感到“生不逢时”或“怀才不遇”,��练关注的是如何把剩余的 70分发挥出来。教练不仅关注“知”,更关注“行”,让客户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对个人发展而言,教练技术的内涵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技术层面,也就是具体解决问题和改善能力或流程的层面,而且能够让人上升到更高的思想意识和信仰追求的境界,对生命及其所在的系统甚至宇宙具有更广泛和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把一个组织或团队看成一个像人一样的有机体,那教练技术在团队或组织中的应用,就不仅涉及组织或团队的内在流程和关系,还与这个有机体要传递的文化和在社会上的定位与贡献息息相关。因此,虽然教练技术出现和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却很快成为每一家**的企业挖掘员工、团队和组织潜力,提升绩效的有力武器。据ICF 2009 年统计:在企业中,个人教练的****率是 300% ~ 400%,而团队教练的****率竟然达到惊人的 600% ~700%。另外,根据接受教练指导的员工们反馈,下属与直接上司之间的关系改善了 77%,下属与次上级之间的关系改善了71%,团队合作增进了 67%。
2003 年,我**次接触到教练技术的课程,有幸成为国内**批系统学习教练技术的先行者,当时的我深深被其针对愿景而不是问题,面向未来而不是过去的魅力所感召,后于 2007 年成立埃里克森(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把埃里克森教练体系引进国内,成为国内较早的培养 ICF 认证教练的机构。2017 年,我又成立了加瓦(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了更多的国际品牌,同时大力推广教练技术商业化、本土化、社会化的工作,让更多的组织、团队和个人受益。在十几年学习和推广教练技术的过程中,我一方面为每一位学习和应用教练的学员及客户相互陪伴、克服障碍、实现目标乃至绽放生命的成长过程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对各家企业***们的顾虑和烦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花巨资给一些高管配置教练,希望能够通过高管的改变让企业更良性地发展,但事与愿违,不少高管教练项目*终仅达到了帮助个人成长的目的,却没有实现更大范围的组织绩效。
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呼唤传统教练突破原先更为擅长的一对一教练模式,呼唤在更大的范围内影响团队绩效和员工发展的教练模式,呼唤能够和组织文化相结合、结合各种人才发展技术、对组织变革和发展更有系统影响力的教练模式。于是,大家已经熟悉的企业培训师、咨询师、引导师、催化师等既有交叉又有自己鲜明特点的团队教练模式应运而生,并相互结合应用,迅速在国外的企业中得到实施和推广。限于国内教练技术发展的滞后性,虽然国内引进的教练书籍很多,但还没有权威的有关团队教练、辅导和督导的书籍,更缺乏在真实团队中进行这种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教练实践经验总结。
为了填补国内教练技术在这些领域内的空白,2015 年初,我与原书英文版权方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的范颖、王维女士,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王立军先生一同商讨,引进一系列这方面的相关书籍。几方一拍即合,决定引进翻译四本教练精品著作,其中包括在国际团队教练领域颇有建树的霍金斯教授的两本姊妹篇《高绩效团队教练》(理论篇)和(实战篇)、《高绩效工作教练与辅导》和《教练与督导*佳指南》(书名暂定),这也就是我们策划的**教练技术系列丛书。霍金斯的两本团队教练书籍已经面世,好评如潮。与此同时,我们还先后邀请了霍金斯教授及其合作伙伴、英国高管教练学院的约翰院长来国内讲授系统性团队教练这门课程,已经轮流在北京和上海开办了九期课程,客户与团队都反映自己收益颇丰。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选择的这几本书籍极大地满足了国内教练行业对落地性和实战性的需求。
这本《高绩效工作教练与辅导》和待出版的《教练与督导*佳指南》等书籍,探讨的都是当今国际教练领域的前沿课题。《**教练技术系列丛书》涉及的这几个方面,既各有侧重又可互相协同,一起为企业和教练界提供支持。所以,本丛书对每一位团队领导和管理者、企业内外部教练、人力资源从业者和从事团队变革和发展工作的各类专业人士,尤其是各领域的**人士,都有极高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教练技术及相关知识在国内应用的*大瓶颈在于,如何把来自西方的理论和实践,灵活地应用到国内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去,也就是本土化的问题。正是把这些书籍中的理论和模型用于国内的众多企业并取得了令客户十分满意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