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杜甫传(全面记录“诗圣“杜甫的人生和文学成就的通俗传记 展现一代仁者在苦难中的追求 其人生经历比其诗还要催人泪下)
QQ咨询:
有路璐璐:

杜甫传(全面记录“诗圣“杜甫的人生和文学成就的通俗传记 展现一代仁者在苦难中的追求 其人生经历比其诗还要催人泪下)

  •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01日
  • 页数:412
  • 定价:¥78.00
有路网官方销售当前缺货!我们给您推荐以下入驻店铺购买:
* 特别说明:入驻店铺图书非有路网直接销售,具体问题请您联系店主。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 湖南省
    长沙市
    正版二手 八五成新左右 ,多仓发货,多本可优惠,可开发票,急单慎重,最好先咨询。
    拾光
    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974791540
    ¥19.20
    1
    99.82分 / 3851笔
    2023-03-30
  • 广东省
    广州市
    本店提供代找各种电子图书业务,需要联系QQ839554168
    小云
    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917916355
    ¥43.20
    1
    100.00分 / 197笔
    2025-02-24
  • 北京
    北京市
    正版库存合作书,亲们可以放心购买.
    西西
    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179422373
    ¥45.20
    8
    99.82分 / 455笔
    2024-09-05
  •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暂无新书出售信息!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的大诗人。杜甫在人格境界和诗歌造诣两方面都达到了超凡入圣的程度,被誉为“诗圣”。杜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被誉为“诗史”。现存杜诗1400余首,有《杜工部集》。 本书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对杜甫诗歌的研究,再现了杜甫坎坷流离的一生。从中不难看出,杜甫倔傲的性格造成其仕途的不顺,加之当时战乱,民不聊生,使其长期处于颠沛状态,这或许也是成就杜甫伟大诗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书不仅是一部全面记录杜甫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的通俗传记,而且作者还在充分吸收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杜甫生平中的不少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文章节选
    母系——血腥的隐秘与不咏海棠


    关于杜甫的母亲崔氏,相关材料非常缺乏,在杜甫所有诗文中,我们只在其《祭外祖祖母文》中找到一句“弱岁俱苦,慈颜永违”,知道她在杜甫幼年时期就已经去世了。杜甫在诗中从未提到过母亲,甚至绝少提到母系的渊源,这是因为在其母系家族的历史中隐藏着一桩血腥的隐秘。
    杜甫外祖母的父亲李琮,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孙,他是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的次子,被封为义阳王。武则天执政时期,大肆屠戮李氏**。越王李贞起兵讨伐武则天,失败后,纪王李慎也受到牵连被捕入狱,被改姓虺氏,流放岭外,*后死于途中。李琮也被拘于河南狱,其妻则被关在司农寺。这时杜甫的外祖母年纪尚幼,但是她非常懂事,每天穿着布衣草鞋,形容憔悴地徒步往来于关押父母的两处监狱,为他们送饭。当时洛阳的百姓见这个小姑娘如此孝顺,都非常感动,称赞她为“勤孝”之人。
    除了勤孝的外祖母,杜甫还有两个舅姥爷:李行远、李行芳。由于父亲李琮犯了谋反罪,年幼的行远、行芳兄弟也被发配到遥远的巂州(今四川西昌),一路上山水迢迢,不知吃了多少苦。武后仍要斩草除根,他们刚到巂州不久,处死的诏令也随之而来。按照当时的法令,哥哥行远的年龄已经到了成年,应该处死;而弟弟行芳年龄还小,应予免死。可是李行芳抱住哥哥啼哭不放,请求自己代替哥哥行远去死,行刑人不予理睬,于是小行芳也不肯自己独活,*终这两个患难兄弟都倒在屠刀之下。西南的百姓为俩兄弟间的骨肉深情所感动,纷纷传颂他们的事迹,称赞他们是“死悌”。
    杜甫母系家族中的血腥还不止这些,其外祖父的母亲是豫章王李亶之女,李亶之父是舒王李元名,即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李元名在武后永昌年间为后党田神陷害,被流放到利州(今四川广元),不久被杀。
    也就是说,杜甫的外祖母和外祖父两个家族都是李唐**的直系血亲,在武后对李氏宗族的屠杀中,他外祖父、外祖母所处的两支都惨遭荼毒,充满了血腥之气。所以杜甫对武则天对其母系亲族的血腥杀戮切齿痛恨,他在《祭外祖祖母文》中说:“缅维夙昔,追思艰窭。当太后秉柄,内宗如缕。”对武后剪除异己的残酷无情进行了深刻揭露。另一方面,因为祖父杜审言深受武后器重,所以杜甫对她又有一些感恩戴德的成分。因此总体来看,他对女皇武则天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但只要一提及自己的母系,杜甫难免就会联想到那遥远的刀光剑影,心中自然也就难以平静,所以我们看到杜甫很少提到母系一支,偶尔提到时也多一笔带过。知道了以上这一层家世渊源,我们就更容易理解杜甫的忠君思想了,因为杜甫本人就是李唐**的直系血亲,自然对李唐王室格外忠诚。安史之乱初起时,许多未来得及随玄宗逃走的**子弟惨遭杀戮,杜甫曾作《哀王孙》表示深切同情,如果我们从杜甫母系家世这个角度去看,也许就能更为真切地理解杜甫对王孙受难感同身受的原因了,那就是杜甫本人其实也是王孙之一。另外,杜甫于广德二年(764年)在阆州(今阆中市)作《滕王亭子二首》,诗云:

    其一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其二
    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鸟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尚思歌吹入,千骑把霓旌。

    阆州之滕王亭子,是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于高宗调露中任隆州刺史时所建。只要看一下新、旧《唐书》中对滕王李元婴的记载,就会发现他是个特别喜欢修建楼堂馆所之人,王勃《滕王阁序》所写的滕王阁也是这位李元婴所建。为满足个人私欲,他毫不顾惜民力,所到之处经常大建特建,《旧唐书》中甚至还说他“屡出畋游,以弹弹人,将为笑乐”。既然李元婴如此恶迹昭著,作为一个关心民众疾苦的诗人,杜甫在诗中对其骄奢淫逸应该予以痛斥才对。然而细读《滕王亭子二首》,却仅可见吊古之情,并未看到对滕王有任何指斥之意,这与杜甫一贯的仁民爱物思想是明显背离的。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背离,许多杜诗注家对此诗主旨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与争议,甚或有人进行深文周纳地曲解。其实若明了杜甫与李唐王室之间密切的血缘关系以及他对**的特殊情感,便不难理解《滕王亭子二首》中这种为亲者讳的做法了。
    杜甫自乾元二年(759年)入蜀,至大历三年(768年)出峡东下,这期间寓居蜀中多年,几乎遍咏了蜀地花木,如丁香、丽春、栀子等,却独独未曾咏及有“花中**”美誉的海棠,后人对此颇为不解,并生出种种猜测,如王禹偁《诗话》云:“子美避地蜀中,未尝有一诗说著海棠,以其生母名海棠也。”蔡正孙《诗林广记》引李欣《古今诗话》曰:“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可是也有人指出,杜甫在诗中从来没有避过父亲的名讳,杜甫的父亲叫杜闲,杜诗中确实不避讳“闲”字,如《宴王使君宅题二首》中就有“留欢卜夜闲”之句,既然不避父讳,那更谈不上避母讳了。不过还是有人从杜母名海棠这一点上继续**联想,觉得“海棠”这样的名字听起来很像侍婢姬妾之流,于是猜测杜甫之母的出身极其卑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杜甫才很少在诗文中提到她。其实清河崔氏在唐代是高门望族,世代与唐王室联姻,怎么能说她出身卑贱呢?杜审言一生两娶,**任夫人薛氏,第二任夫人是范阳卢氏;杜闲一生也是两娶,初娶清河崔氏,继娶范阳卢氏。可见杜氏家族与“五姓七家”之中的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姻亲关系,故所谓杜母“卑贱”之说,根本就不值一驳。由杜甫不咏海棠就认为其母亲名叫海棠,乃是好事之徒的妄加猜测,并没有任何依据。
    查看全部>>
    目录
    **章 家世与出身 父系——文武传家的骄傲传统 母系——血腥的隐秘与不咏海棠 出生传说:葱市中的富贵迷失 说说先天元年 童年的记忆碎片 第二章 裘马清狂的快意漫游 郇瑕之游 漫游吴越 漫游齐赵 漫游梁宋 再游齐赵 第三章 旅食京华春 “野无遗贤”——中国考试史上的奇闻 投赠干谒之路 献《三大礼赋》与入仕 晚婚原因 穷年忧黎元 第四章 天柱折:安史之乱初期的行踪 避地羌村 陷贼长安 潜达凤翔 第五章 疏救房琯 疏救房琯与三司推问 墨制放还 贬谪前夕 第六章 近侍归京邑: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华州任上 洛阳省亲 “三吏”“三别” 弃官原因 东柯谷与西枝村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心折此淹留:秦州的遣兴与反思 第八章 辛苦赴蜀门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从秦州到同谷 同谷悲歌 一次远道而来的精神救赎:访吴郁江上宅 入蜀图经:从同谷到成都 第九章 卜居成都草堂 暂止栖乌:营建浣花溪草堂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奉济驿之别 第十章 梓阆游踪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阆州足迹 重归草堂 离蜀原因 第十一章 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 天地一沙鸥:从成都到云安 形胜有余风土恶:夔州生活的整体感受 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 故国平居有所思 第十二章 漂泊湖湘岁月 由江陵到岳阳 南征衡岳 臧玠之乱与耒阳阻水 涕尽湘江岸 第十三章 杜甫死因及丧葬之谜 死因之谜 魂归何处 第十四章 千秋万岁名 参考书目 后 记
    暂无商品评价信息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