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华传统美德德目论要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华传统美德德目论要

  • 作者:许建良
  •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86074
  •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1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华传统美德德目论要》简要地审视了十二个中华传统美德德目。与其说是详细分析传统美德德目,还不如说是想显示其在中华文化链中的具体功能。 就具体方法而言,它立足 化的现实,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思考,审视中外美德思想史的发展轨迹,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不能离开民族文化的支撑和润滑切入,坚信支撑必须依托民族文化自信长城的营筑,传统美德无疑是长城的基础。迄今的文化实践昭示,如何优化文化实践的积淀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不能为实践而实践,必须依归为厚实民族文化积淀而实践的宗旨来行为。换言之,文化实践必须追求功效,这是现代化, 终也是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同时,这也是维护民族独特性的必然途径。传统美德传承和弘扬的实践也不例外。实践证明,传统美德想要在文化自信实践中担当和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仅仅依靠罗列美德德目而 忽视文化因子内在共作互动因素的做法是徒劳的。
    目录
    绪论 部 人道篇 一、勤劳 (一)“勤劳”的解题 (二)“勤劳”的出典 (三)“勤劳”作为美德德目的理由 (四)“勤劳”的理论基础 (五)“勤劳”的功能 (六)“勤劳”的目的 (七)“勤劳”的目标 (八)“勤劳”的机制 (九)“勤劳”的当代价值 二、俭约 (一)“俭约”的解题 (二)“俭约”的出典 (三)“俭约”作为美德德目的理由 (四)“俭约”的本质 (五)“俭约”的理论基础 (六)“俭约”的坐标原点 (七)“俭约”的准则 (八)“俭约”的特征 (九)“俭约”的功能 (十)“俭约”的目的 (十一)“俭约”的价值目标 (十二)“俭约”的心理机制 (十三)“俭约”的当代价值 三、自强 (一)“自强”的解题 (二)“自强”的出典 (三)“自强”作为美德德目的理由 (四)“自强”的理论基础 (五)“自强”的坐标原点 (六)“自强”的目的 (七)“自强”的内容 (八)“自强”的心理机制 (九)“自强”的当代价值 四、务实 (一)“务实”的解题 (二)“务实”的出典 (三)“务实”作为德目的理由 (四)“务实”的理论基础 (五)“务实”的内涵 (六)“务实”的目的 (七)“务实”的价值目标 (八)“务实”的当代价值 第二部 群礼篇 五、诚信 (一)“诚信”的解题 (二)“诚信”的出典 (三)“诚信”作为德目的理由 (四)“诚信”的本质 (五)“诚信”的担当 (六)“诚信”的目的 (七)“诚信”的内容 (八)“诚信”的机制 (九)“诚信”的当代价值 六、公正 (一)“公正”的解题 (二)“公正”的出典 (三)“公正”作为德目的理由 (四)“公正”的理论基础 (五)“公正”的性格特征 (六)“公正”的坐标原点 (七)“公正”的目的 (八)“公正”的功效 (九)“公正”的价值目标 (十)“公正”的心理机制 (十一)“公正”的实践机制 (十二)“公正”的当代价值 七、慈孝 (一)“慈孝”的解题 (二)“慈孝”的出典 (三)“慈孝”作为德目的理由 (四)“慈孝”的理论基础 (五)“慈孝”的内容 (六)“慈孝”的时代特征 (七)“慈孝”的目的 (八)“慈孝”的价值目标 (九)“慈孝”的实践 (十)“慈孝”的当代价值 八、仁爱 (一)“仁爱”的解题 (二)“仁爱”的出典 (三)“仁爱”作为德目的理由 (四)“仁爱”的理论基础 (五)“仁爱”的坐标原点 (六)“仁爱”的目的 (七)“仁爱”的价值目标 (八)“仁爱”的心理机制 (九)“仁爱”的实践 (十)“仁爱”的当代价值 九、互助 (一)“互助”的解题 (二)“互助”的出典 (三)“互助”作为德目的理由 (四)“互助”的理论基础 (五)“互助”的坐标原点 (六)“互助”的目的 (七)“互助”的价值目标 (八)“互助”的心理机制 (九)“互助”的实践链 (十)“互助”的当代价��� 第三部 心理篇 十、谦下 (一)“谦下”的解题 (二)“谦下”的出典 (三)“谦下”作为德目的理由 (四)“谦下”的理论基础 (五)“谦下”的价值特点 (六)“谦下”的功效 (七)“谦下”的价值目标 (八)“谦下”的实践途径 (九)“谦下”的心理机制 (十)“谦下”的当代价值 十一、贵和 (一)“贵和”的解题 (二)“贵和”的出典 (三)“贵和”的本质 (四)“贵和”作为德目的理由 (五)“贵和”的理论基础 (六)“贵和”的价值坐标原点 (七)“贵和”的功效 (八)“贵和”的价值目标 (九)“贵和”的心理机制 (十)“贵和”的实践途径 (十一)“贵和”的当代价值 第四部 践行篇 十二、袭常 (一)“袭常”的解题 (二)“袭常”的出典 (三)“袭常”作为德目的理由 (四)“袭常”的理论基础 (五)“袭常”的坐标原点是万物 (六)“袭常”的目的 (七)“袭常”的价值目标 (八)“袭常”的创新基因 (九)“袭常”的心理机制 (十)“袭常”的当代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