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不了(O)”结构的语法意义及相关问题 提 要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V不了(O)”结构的语法意义问题重新进行审视,概括出四种不同的语法意义,并从认知和语法化的角度探讨了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同时指出,“V不了(O)”结构具体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不仅与动词有关,也与句中的主语和宾语有关,有时语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还就这一结构与“V不得”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并作出相应的解释。
关键词 “V不了”;根源意义;判断意义;语法化 0.引言 “V不了(O)”结构中的V指的是动词,O是这个动词所带的宾语,有的动词不能带宾语,有的动词的宾语或前置或承上文省略,故O外加圆括号。
“V不了(O)”结构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专门探讨这方面的文章仅有几篇。就笔者所见,有黄文龙(1998)、柯理思(2001)。黄文从焦点出发探讨这一结构语法意义与否定焦点变化之间的关系。柯文着重从语法化的角度探讨这一结构中“了”的虚化��题。此外,刘月华(1989)、李宗江(1994)。也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V不了(O)”结构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下列问题进行探讨:
(1) “V不了(O)”结构所表达的不同语法意义;
(2) “V不了(O)”结构不同语法意义之间的联系;
(3) “V不了(O)”结构的意义与相关成分的关系;
(4) “V不了”与“V不得”。 1.“V不了(O)”结构所表达的语法意义 现代汉语中,“V不了(O)”结构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黄文龙(1998)把“V不了”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三种:(1)表示“不能V”或“不可能V”,是对V行为本身的发生或实现的否定;(2)是对V的结果或趋向的实现的否定,如“掩饰不了”是“掩饰不住”或“掩饰不下去”的意思;(3)当“V不了”后面跟着表示量度的补语时,它相当于“V不到”,如“大不了七八岁”“用不了十天”。黄文对“V不了(O)”结构语法意义的概括似乎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第1种过于粗略,欧美语言学界多把能愿动词的意义分为两类:根源意义(root meaning)和判断意义(epistemic meaning)(参阅柯理思,2001),就汉语的“V不了(O)”结构来说,“不能V”和“不可能V”显然分属这两种不同的意义,不宜合并到一起;第二种语法意义的概括也欠妥,按照黄文的分类,“掩饰不了”可以归到“不能V”里面,而所谓的“趋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掩饰不了”与“掩饰不下去”的意义是有区别的;第三种意义从所举的例子来看似乎没什么问题,换一个例子可能就有点问题,如“用不了这么多教师”。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对所搜集的语料进行分析,把“V不了(O)”结构的语法意义大致归纳为以下四类:
1.1表示“不能××”或“无法××”
“V不了(O)”结构可以表示因主观或客观上的原因,比如为能力、权力所限而“不能有某种行为”或者“无法从事某种行为”。在不同的语境中,这类“V不了(O)”结构在意义上又有细微的差别:或表示“不能××”“无法××”[如例(1)、(2)],或着意说明“行为主体意欲从事某种行为,但不能如愿”[如例(3)、 (4)]:
(1) 这么好的医生上不了手术台,真可惜啊!(王海鸰《牵手》)
(2) 她说这话透着一丝丝酸,她终究是女人,就逃脱不了女人的基本感情,这也是她每次坐在他摩托后座上的时候,一个总忘不了要转弯抹角提出来的问题。(李国文《情敌》)
(3) (我)已经没有退路了,与其低声下气地哀求之后仍然改变不了命运,倒不如大义凛然灭灭周经理的威风。(燕子《太阳雨》)
(4) 她瞥了一眼老大老婆,见她嘴角露出一丝冷笑,知道这一手蒙不了她。(老布《亲情》)
上述例(1)中的“上不了手术台”表示“不能上手术台”,例(3)中的“改变不了命运”着重表示“她”想“改变”,但无法改变。例(2)和例(4)分别与此类似。
“V不了(O)”结构在表示“不能”这一语法意义时,有时会有“如果那样的话,将会有不好的结果”的意义,这与语境有关。例如:
(5) 话已到嘴边了,看看亲爱的姐姐,晓冰开不了口。(王海鸰《牵手》)
(6) 尤其严禁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饮酒作乐,想庆贺一番也庆贺不了哇!(梁晓声《尾声》)
例(5)不是说晓冰没有“开口”的能力,而是隐含着这样的意义:如果开了口,那会伤害姐姐的;例(6)是说,如果“庆贺”的话,这些医务工作者将会受到纪律的处罚。
1.2表示“推测”
“V不了(O)”结构有时用来对某种行为是否会发生进行推测,表示“不会××”。例如:
(7) 黄德复说:“这太好了,周恩来总理一生就喜交文艺界朋友,他说过,一个政治家没有几个文艺家朋友就成不了什么大政治家。”(贾平凹《废都》)
(8) 他想奶牛能产奶,奶卖些钱,搞完实验将牛卖了,也赔不了本。(史生荣《骆驼实验》)
例(7)中的“成不了什么大政治家”表示的是“不会成为什么大政治家”的意思,例(8)类似。
谈起“推测”,我们往往会想到是对“未来”的推测,实际上,推测也可以是针对过去行为的,例如:
(9) 不怕!事情已经出下了,由他去吧!我想这又不是人命事,也犯不了什么大罪!(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0) 那时你讲不出这么一套,更讲不了这么粗。(张承志《北方的河》)
1.3表示“V不完”
“V不了(O)”结构有时可表示“V不完”这一语法意义。在“V完”这一结构中,“完”可以有不同的语义指向:一是指向行为本身,二是指向动作的受事。例如:
(11) 庆余喂完她的狗,朝这里走来,一步一扭,两条胳膊一摇一摆……(张炜《九月寓言》)
(12) 煎饼快要吃完了,他知道沿路乞讨的时光来临了。(张炜《九月寓言》)
“完”在例(11)中指向“喂狗”这一行为,在例(12)中指向“煎饼”。有意思的是,我们对大量的语料(不同作者,不同作品)进行检索后发现,在“V不完”结构中,竟然没有发现一例“完”是指向行为本身的,而且指向动作受事的也极少。不过,“完”指向行为本身也不是不可能,例如:
(13) 这些树如果今天栽不完,到明天再栽,存活率可就差了。
从搜集到的语料来看,与“V不完”结构相似,“V不了”结构中的“了”一般也是指向动作的受事的。如:
(14) 他已经完全无心卖馍了。他决定离开这个他无能为力的场所,到一个稍微清静的地方呆一会,至于馍卖不了怎么办,现在他也不想考虑了。(路遥《人生》)
(15) 人一旦换了行头,思维感觉也变了,买菜大手大脚,买得多回来吃不了,一坏就又倒了。(贾平凹《废都》)
不过,我们在《西游记》中发现的几例中,“了”似乎都是指向行为本身的:
(16) 说不了,只见辕门外有人来报道:“那大圣引一群猴精,在外面叫喊。”(《西游记》)
1.4表示“不需要”
“V不了”结构有时表示“不需要××”的意义,例如:
(17) 你明楼叔给你寻了个轻营生嘛!晚上只拉一回,用不了两三个小时,白天**就歇在家里。(路遥)
(18) 那是城外一片空旷的土地,过不了几年,这里就会高楼林立群雄崛起。(王海鸰《牵手》)
上述两例中的“用不了”“过不了”说的都是时间,也有不限于时间的,如:
(19) 没等加林回答,玉德老汉赶忙说:“现在学生娃少了,用不了那么多教师,就回来了。”(路遥) 2.“V不了(O)”结构不同语法意义之间的联系 要想探讨“V不了(O)”结构不同语法意义之间的联系,有必要先知道这一结构的性质。这一结构是动补结构的可能式,但其中的“了”在很多情况下则是虚化的用法,“了”具有补语性,然而不是典型的补语。正是这个缘故,丁声树等(1980:62)曾经指出:
“吃得了、吃不了”表示“吃得完、吃不完”,是一般的可能式动补结构;像“来得了、来不了”这类结构中的“了”,“单独已经没有多少意思,只是和‘得、不’合起来表示可能和不可能,‘得了’和‘不了’是可能补语”。
上述“V不了(O)”结构语法意义的列举顺序是根据其使用频率安排的,而不是基于意义发生先后的时间顺序。从搜集的语料来看,“V不了”结构所表示的这几种意义中,表示“不能××”或“无法××”这一意义的例句占有**的优势,其次是表示“推测”的,(zui)后两种所占比重非常小。
“V不了(O)”结构不同语法意义之间有没有联系?如果有联系,它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些不同语法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或者说,它们是从什么语法意义(源语法意义)派生出其他语法意义的呢?我们认为,“V不了(O)”结构的源语法意义是“V不完”,这可以从历时的语料中得到证实。太田辰夫(2003:217)指出:“原来和‘吃不了’对应的‘吃了’只表示吃完,而没有可能的意义。所以,‘吃不了’也只表示没吃完的意思,表可能的意思是后来产生的。”前述《西游记》中的语料只有这一种意义。从语法化的角度看,该结构中的“了”的原始意义明显地是表“完结”的。王力(1990:122—123)指出:表示“终了、了结”的“了”在东汉时代已经出现,在唐人诗句中,“了”字已经在很多地方不能作谓语,而逐渐虚化。实际上它变了补语的性质,仅仅表示行为的完成。
如前所述,“V不了(O)”结构在表示“完”这个意义上会因“了”的语义指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一个是V所表示的动作对象的“完”,另一是动作行为本身的“完成”,显然,后者是“了”语法化的结果。因此,如果要确切地说“V不了(O)”结构的源语法意义,那应该是前一种语法意义。明确这一点之后,就可以看看“V不了(O)”结构所表示的“不需要”意义与源语法意义的关系了:这是对典型语法意义(源语法意义)的偏离。典型语法意义的肯定式是指某一具体客体的“完全消耗”,其结果是这一客体不存在了,如“喝完酒”的结果是“酒”没有了。而在“不需要”这一意义上,与原来客体相对应的要么是抽象的“时间”,要么客体仍然是具体的,但它的消耗并不是“消失”,如上述例(19),或者如下例所示,表示客体的转移:
(20) 买这手机我花了2000块。
这“2000块”钱从“我”的角度看显然是“消失”了,但它本身并没有消失,只是从“我”这儿“转移”到其他人那里。这点与“喝完酒”的“酒”是不同的。
“V不了(O)”结构所表示的“不能”和“推测”这两种语法意义则与“V不C”这一结构意义有关。刘月华(1989)指出,“V不C”结构主要用来表达“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实现某种结果或趋向”,即“非不愿也,实不能也”这个意义;张旺熹(1999)指出,典型的“V不C”结构应同时表达“企望义”和“可能义”两个语义范畴,并进一步解释说:“典型的‘V不C’结构表达主观意志想要执行某种动作行为以实现某种目标,但由于某种客观原因存在(与主观意志相对)而使目标不能实现的意义,它要求V具有[自主性],C具有[目标性]。”我们认为,张文与刘文关于“V不C”结构意义的表述实质上是相通的,而张文“可能义”这样的表述似乎不够清楚。按照平常“可能补语”的说法,其中的“可能”可以理解为“能够”,表示行为主体的能力,而按照一般的理解,应该是表示“推测”。如果作后一种理解,我们觉得不宜把它作为“V不了(O)”结构的典型意义要素,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Sweetser(1990)指出,从英语和其他语言来看,情态动词的判断意义是从根源意义派生而来的。汉语中的“V不C”结构其实也是表示情态,其意义演化与“能”等类似。柯理思(2001)对“V不了”的论述就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