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孔子的故事
QQ咨询:
有路璐璐:

孔子的故事

  • 作者:李长之 著
  •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0677858
  •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 页数:248
  • 定价:¥34.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孔子的故事》是**文史学家李长之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介绍孔子生平的经典通俗读物。李长之用一个个故事串联起孔子的一生,再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及孔子的生活状态,展示了孔子的一个个侧面和形象:有上下求索的哲学家,有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有问礼老聃、虚心向学的求知者,有生不逢时、被迫周游列国的政治家……这些不同的身份,让我们看到孔子的“直率而又含蓄,热情而又严肃,活泼而不失分寸”的形象。 李长之注重史料的选择与提炼,《孔子的故事》大量参考了《史记》《左传》《孔子家语》《论语》《礼记》《韩非子》《庄子》等资料,仅注释达239条,参考书几十种,真正做到下笔有出处,言必有据。这些都凝结着作者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同时本书还配以二十余幅明清罕见刻本插图,数幅经典字画,包括明代仇英的名家画作,也包括清康熙帝的手书等。此外,还附录了《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便于读者深入了解孔子的言行及思想。
    文章节选
    引 子 二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在希腊有自发唯物论的奠基者泰勒斯(约在公元前624—前547年)①和辩证法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约在公元前540—前480年)②,在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约生于公元前550年),在中国有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就中国来说,和孔子同时还先后出现了不少**人物,像渊博的季札,政治家晏婴、子产,思想家老子,历史家倚相、左丘明,军事家伍子胥、孙武等。 孔子出生的时期,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当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前481年)的中期。这时的中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513年晋国用铁铸刑鼎就是一个例证;一般生产工具——农具、手工工具,大致已用铁制,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黄河中下游广大的土地被开垦了,森林等资源也有被开发的可能了。手工业则逐渐走向专业化。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发达起来,当时像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曾为越国上将军的范蠡,都以经商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标志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公元前6世纪时,在中原地区和淮水、汉水、太湖流域广大的地域里,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这些诸侯**名义上是周天子的属国,其实是一些自主的或半自主的独立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各国诸侯、卿、大夫为代表的**,彼此为了争夺土地或劳动者,因此不断地发生兼并战争,战争的结果,许多**灭亡了,许多**没落了,也有一些原来不是**的人,由于依附胜利的**而上升了。没落的**和原来的下层**以及上升的人逐渐形成了“士”这一社会**。这种“士”,在频繁的战争中间,在各种军事、外交、政治活动中间,获得了广泛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在当时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过程中,曾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孔子,正是“士”这一**的*早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这以前的文化是被**垄断的,但在社会剧烈变动、**关系发生新的变化时,这种垄断情况就要被迫改变了。没落的**和原来的下层**在这一改变中就起了桥梁作用。他们顺应了广大人民学习文化、学术和各方面知识的迫切需要,开创了私人教授学生、传播文化的新教育制度。孔子就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产生的**的教育家。 当然,孔子不仅是个教育家,他还是个思想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这是孔子进步的一面。但是,孔子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仁”,同时主张礼教、礼治,这就是说,孔子主张人跟人还是要按一定的等级、一定的规矩相处,也就是他说的: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所以他说的仁——爱人,便又被等级秩序削弱了。在这一点上,孔子终于没有完全突破**限制,终于没有突破旧的思想意识的限制,终于没有突破那时社会还处在过渡期的*初阶段的历史限制。在对当前的政治态度上,也有类似情况。孔子对当时各国诸侯、大夫的互相兼并很不满意,他主张天下和平统一,这是符合当时人民愿望的,也是符合中国后来成为一个大的封建**的历史要求的;但是他所主张的统一,是要像西周初期那样,在以周天子为首的旧**统治下的统一,这就虽然含有新的因素而终于和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相矛盾,这也就是孔子在当时不能不碰壁,政治活动不能不失败的根本原因。进步和落后,改革和妥协,孔子兼而有之。这是孔子的矛盾,也是时代的矛盾。 尽管如此,孔子能够提出“仁”,而且能够普及文化知识,在教育事业上有很大的贡献,其进步的一面还是主要的。源远而流长的中国文化,孔子正是*早的、*重要的一个传播者。 一、没落的**和孤苦的幼年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在现在河南、江苏交界的地方)的**,如果再往远里说,他们还是殷代**的后代。孔子在临死的时候也曾说自己是殷人呢。 但是,到了孔子的前三四代,由于宋国统治集团的内部倾轧而逃到鲁国(在现在山东东南部、江苏西北部)避难的时候,这**的世家是日渐没落了。 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有一次,几个诸侯**去攻打一个叫偪阳(在现在山东峄县南)的小国,鲁国也参加了。孔纥就在鲁国的军队中。当他们攻入偪阳城的时候,守城的人把一种闸门放了下来,先入城的队伍眼看就被隔断在城里了,这时孔纥却用双手把闸门一掀,掀起来了,先入城的军队才得以完全退出来。这事发生在公元前563年,离孔子出生还有十二年呐。又有一次,孔纥和其他两个鲁国将领,率领三百武士,打退了齐国的侵扰。这事发生在公元前556年,离孔子出生只有五年。这就是我们所仅仅知道的关于孔子父亲的事迹了。 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当孔纥和她结婚的时候,她还很年轻,可是孔纥已经上了岁数了。他们的结婚是没有经过当时社会上所通行的完备手续的,因此遭到了社会上的奚落。 孔纥和颜徵在很希望得到一个儿子,他们曾在曲阜东南的尼丘山上祷告过。后来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便给这孩子取名叫丘,别名仲尼。这就是后人习惯上尊称的孔子。“仲”是老二的意思,这说明孔纥在和颜徵在结婚以前有过妻子,而且有过一个儿子了。 孔子生的这一年是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距现在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光景。 孔子父母的结合既不十分符合当时的礼制,而当时的礼制又特别沉重地约束着妇女,所以孔子的母亲过着不很称心的日子。孔子也就从小时候起,多懂得了一些人的脸色,多感受到了一些人情的冷暖,于是养成一个谨慎小心的性格,很敏感,很善于应付人,并习惯于遇事有所思索,总之,有点早熟吧。当然,由于孔子后来不断地锻炼,他并没有因此而流入孤僻和冷酷。 可是不幸的是,孔子只有三岁,父亲孔纥便亡故了。他母亲因为舆论的压迫,连丈夫埋葬的地方也一直没有告诉过孔子。那时,他家正从陬邑(在现在的山东泗水县东南)移居到鲁国的国都曲阜。 孔子小时候得不到什么合适的玩具,他只是爱模仿祭祀,摆上小盘小碗,学着行礼玩儿。这就是他常做的也几乎是**的游戏了。 二、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在孔子八岁的时候,吴国那个不肯接受王位的公子季札出使各地,到了鲁国。 季札在鲁国有机会听到鲁国所特别保存着的较完备的周朝乐歌。那些乐歌大部分保留在现存的《诗经》里,连次序也和现存《诗经》中的大致相符。这说明鲁国有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 季札是一个博学而有艺术修养的人,他对于听到的乐歌都有中肯的、深刻的批评。他听到《周南》《召南》两部分乐歌时就说:“真好呵,这反映出周代建国的基础已经有了,只是还有点草创的光景。其中表现着勤劳,可是没有怨意。”以后又听到郑地(在现在的河南新郑县)的民歌,他对于郑地民歌的批评是:“这种音乐为什么这么细弱?很有享乐的气氛。——这个小国有些危险了。”又往下,便听到齐国(在现在的山东中部和东部)民歌,他很满意,说:“很舒缓,很深远,真是大国的气派,这个**的前途是不可限量呵。”再往下,是豳地民歌,秦国民歌,魏、唐二地民歌。他说:“豳地的民歌,愉快而不淫荡。秦国民歌还保持周朝原先的歌调。魏、唐两处的民歌,反映了俭朴而有远虑的习俗。”郐地以下的民歌,他是不满意的,但因为身为外交使臣,就不好意思多加批评了。 他又听了宫廷音乐《小雅》和《大雅》,也顺便夸奖了几句。他在鲁国,除了周代音乐以外,还见识到了前代的音乐歌舞。他*满意的是相传为大舜乐歌的《韶》,这种音乐的乐器主要是箫。他说:“我已经听到并看到*好的了,再有其他音乐,我也不想享受了。”后来孔子也是很欣赏《韶》乐的。 季札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个文艺批评家。就《诗经》说,他乃是**个予以系统的批评的人。 当季札到鲁国的时候,孔子还很小,说不上立刻受到什么影响,但是后来孔子长大了,他是很佩服这个先辈的。孔子后来对诗歌的批评,也曾采取过季札批评豳地民歌“愉快而不淫荡”的见解而加以应用。孔子在晚年曾经系统地整理过《诗经》的乐歌,无疑是在这种重视音乐的气氛中得到了鼓舞,同时又是在鲁国特别保有这些文化遗产的条件下展开了工作的。 鲁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文化遗产却是很丰富的。并且不只在这时吴国季札所见到的是如此,就是过了三年,晋国使臣韩宣子到鲁国时,也因为见到鲁国所保存的哲学书《易象》和鲁国的史书《春秋》而恍然大悟似的说:“周代的政治法律都保存在鲁国了,现在我才明白周公的本领以及周朝所以兴起的缘故了。” 孔子所生长的鲁国的文化空气就是如此。 三、在挫折中前进 孔子慢慢长大了。 因为穷困生活的磨炼,因为父亲原是体格很好的,所以孔子身子也很健壮,这是他日后所以能经受得起各种困难,而精力始终充沛的缘故之一。 孔子是有志气的。据他的自述,他在十五岁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 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 这时一位老太太——一个名叫曼父的人的母亲——便走来指点给孔子说:“你父亲葬的地方我知道哇,那地方叫防。”“防”是指防山,在现在山东曲阜县东面,孔子因此才知道了父亲的坟地,便把母亲也葬在一起。 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 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 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比**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他在十九岁结了婚,二十岁得了一个儿子。鲁国的国君昭公向他道喜,特地送了一条大鲤鱼来。孔子为了纪念这桩事,便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鲤,字伯鱼。“伯”是老大的意思,因为这是孔子的**个儿子呵。——可是孔子也只有这一个儿子。 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孔子后来曾经告诉他的门徒说:“我往日没有得到从政的机会,可是我因此有了学会各种本领的工夫。” 孔子大概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才做了一两回小官。他担任的不是行政官,而是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一回是当“乘田”,这是管牛羊的官,孔子说:“叫我管牛羊,我就要把牛羊养得肥肥大大的。”果然他养的牛羊都很肥壮。另一回是当“委吏”,这是一种会计工作,孔子说:“叫我管会计,我就要让账上不会出错儿。”果然他管的账都是一点岔儿也没有。他在青年时期工作就是这样踏实,这样负责的。 在孔子三十岁这一年——公元前522年,执政二十年以上的郑国大夫子产逝世了。子产是使郑国秩序得到安定的人,是使郑国虽处在晋、楚两大国之间而外交上常常获得胜利的人。子产是十分博学的,他也熟悉当时的诗歌,并且善于组织人才、使用人才。他决定**大事的时候,一般是先向熟悉各国情况的公孙挥探询一番,再同善于出计谋的裨谌到郊外去一起研究,同时征求一下老百姓的意见,然后又请善于判断的冯简子加以决断,*后才让长于外交的游吉去办外交。因为经过这样审慎的步骤,所以子产执行的政策便很少失败了。郑国在公元前536年,即孔子十六岁时,把刑书铸在金属制的鼎上,这是中国有记录的、*早的成文法,这是子产在法律上的一个贡献。子产*初执政的时候,郑国流传着这样一首歌: 提倡节俭,提倡节俭, 人有好衣服也不能穿; 整顿军事,整顿军事, 人要种地也没法子干; 谁杀子产, 我们心甘情愿! 可是过了三年,便流传了另一首歌: 我们子女, 是子产教育; 我们田地, 是子产开辟; 子产可别死! 死了谁继续? 子产一死,郑国人便都哭了。孔子听见这消息,也哭了。孔子称赞子产是对人们有着惠爱的人。在思想上,子产也是比较开明的。郑国有了火灾,别人都说要去求神,但是他说:“天的道理是渺茫的,人的道理是切近的,我们是讲人不讲天的。”郑国有了水灾,又有人以为是龙神作怪,但是他说:“我们无求于龙,龙也无求于我们,不相干的。”这种开明思想在当时原是一般有头脑的人都抱有的,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子产正是一个代表人物;而孔子的一些健康的见解,正无疑是由于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并在同一社会基础上产生的。 四、教育事业的开端 孔子博学的名气越来越大,有很多人愿意把孩子送来给他做门徒。孔子后来曾说:“我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仿佛对任何事都有个主意了。”就在孔子三十岁左右吧,他有了**批弟子。其中包括孔子后来的**弟子颜渊的父亲颜路、曾参的父亲曾点。 孔子另一个**弟子子路,也是属于这**批门徒中的。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开始接受孔子的教育时大约二十一二岁。子路那时喜欢把公鸡毛插在帽子上,把雄猪的皮装在宝剑上,为的是表示英武。他欺凌过孔子,但孔子雍容的态度终于折服了他,他于是诚心诚意地做了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一个坦白直爽、忠实可靠的人。他后来跟随孔子差不多有四十年,他是对孔子事业*热心的支持的人之一,同时也是和孔子*没有师生距离的门徒之一。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多半是属于“士”这一社会**的。孔子是**个把**所垄断的文化教育普及给一般人的人。当时的社会条件也已经容许他这样做,并且要求他这样做。孔子曾说:“只要谁拿十条干肉来作入学礼,我没有不教他的。”自然,能备得起十条干肉的,绝不是*穷的人,所以能够获得教育的人,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但是比起以往来,这就是个大进步了。 自然,**中也有送子弟来求学的,比如鲁国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就曾嘱咐他的两个儿子说:“孔丘是圣人(指商汤)的后代。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被一个叫华督的大将杀了,他的五世祖才迁到鲁国来。孔父嘉的高祖父是弗父何,弗父何的父亲就是宋国的国君宋愍公。弗父何是大儿子,本来有资格继位的,可是他让给了弟弟宋厉公。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曾经辅佐过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可是他地位越高,却越谦恭。孔丘的祖先是有美德的。现在孔丘年纪不大,就懂得这么多事情,并且熟悉礼节,恐怕又要出圣人了吧。我是眼看要死的人了,我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做老师呵。”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后来果然做了孔子的弟子。这时孔子三十四岁了。但是孔子门徒中像这样的**子弟究竟还不是多数。 ……
    目录
    引子 一没落的**和孤苦的幼年 二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三在挫折中前进 四教育事业的开端 五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六走向成熟的道路 七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八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九孔子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 十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十一从中都宰到司寇 十二孔子在外交上的胜利 十三孔子和鲁国**的斗争 十四孔子终于出走 十五在卫国受到监视 十六过匡城被拘留 十七到了晋国的边界上 十八仍然回到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十九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 二十孔子停留在陈国 二十一孔子绝粮 二十二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二十三孔子再到卫国和归鲁 二十四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二十五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二十六编写《春秋》 二十七整理诗歌和音乐 二十八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二十九孔子*后的歌声 后记 附录1《史记·孔子世家》 附录2《论语》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