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

  • 作者:彭兰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280677
  • 出版日期:2020年05月01日
  • 页数:382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新媒体用户研究》关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 全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其一,节点化的用户。作者将新媒体用户视作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以此洞察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意涵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动时代新媒体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也是一种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其三,赛博格化的人。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赛博格”化,也使得人-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 人既是新媒体的用户,也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复杂的生命体。《新媒体用户研究》既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更呈现出面向未来的研究意识。
    文章节选
    前言
    为了说明本书的研究范围,有必要先对新媒体这个概念进行基本界定。
    新媒体在今天是一个使用广泛的词,也是*难界定的模糊概念之一。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会有不同的指向。新媒体也处于不断的流动中,无法给 予它一个一劳永逸的定义。在本书中,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基于万维网等应用方式)和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
    当下很多对“新媒体”的研究仅以特定的媒介或技术特质来���隔“新”与“旧”,有学者对此现象提出了批评,并提出,要真正界定新媒体,需要考虑媒介理论取向、人与技术之间的界面取向以及行动场所的界面取向,对于媒体的“新”“旧”的界定可以从信息生产的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方面来衡量,在三种可供性上水平越高的媒体,往往就是越“新”的媒体,这样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书主要落脚于用户的研究,而用户的行为方式的变化无疑与新的媒介技术相关,因此本书还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关注新媒体的技术特质及其影响,但从用户的视角,我们同样也在时时回应上述三种可供性的问题。
    “新媒体”这个词本身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在美国,这个词的缘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但在中国,新媒体与互联网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在很多时候,人们也不做区分。在本书中,也没有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在谈及一些总体现象时,会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这个词,而在分析一些具体情境和应用时,会比较多地使用网络、互联网 (包括移动互联网)等词。
    虽然传播学者对新媒体、互联网的关注,总是基于其“媒体”和“传播”属性,但在今天,我们需要同样关注与媒体属性交织在一起的新媒体的“社会”属性以及“经济”属性。另外,新媒体也在某些层面重新定义传播,在当下,是社会化媒体应用对大众传播的重定义,在未来,将是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趋势下“物”和“机器”对传播的再定义。从专业传播到万众皆媒,再到未来的万物皆媒,新媒体对于传播的不断改写过程,也正是用户的角色不断变化的过程,而这种角色变化也导致了人与媒体、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的不断变化。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本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媒体中的用户。
    其一是节点化的用户,即将新媒体用户放在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这样的角色上进行观察。虽然新媒体用户这样的表达早已被接受,但是,将用户视作网络节点的思维,并不普遍。我在2009年发表的 《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以及2013年发表的《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关键变革》这两篇文章中,在反思 Web2.0兴起以来互联网中人的关系模式变化以及传播模式变化的同时,已经意识到,新媒体用户已经成为网络节点,在后来的研究中,这样的判断也 在不断明晰。用户成为网络传播结构和网络社会结构中的基本要素,这也是曼纽尔·卡斯特和梵·迪克在提出各自的“网络社会”概念时所预见到的,尽管他们对于网络社会的界定不尽相同。而今天新媒体经济的发展,也凸显了用户在另一种网络中的节点化意义,那就是服务网络。作为节点的用户,推动了新媒体在传播、社会、经济方面的演进,而同时,人-人、人-内容、人-服务等连接的链条对他们的影响甚至钳制也越来越深重。
    其二是媒介化生存的人。我们应意识到,对新媒体用户的研究,本质上也是对新媒体时代人的研究。今天的新媒体用户还受到移动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智能技术等多种新技术因素的共同作用,他们以数字化方式生存在交错的时空中,数字化生存赋予了他们新的存在方式与存在感,又从不同维度镜像着现实社会和现实自我。这种数字化生存,也可以说是一种“媒介化”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
    其三是赛博格化的人。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赛博格”化,也会使得人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智能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以及人机关系的新走向,也会带来各种全新问题。虽然本书只是刚刚触探到这些问题的皮毛,但也试图以此呈现面向未来的研究意识,并以此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呼应。
    当然,即使只是聚焦于这三条线索,本书所涉及的仍是一个巨大的框架,有太多问题难以在有限的篇幅内展开,因此,本书只是一个研究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目录
    前言 **部分 节点化的用户 **章 新媒体发展的三条线索与用户的“节点化” **节 从门户时代到泛媒时代:新媒体传播的演变 第二节 从赛博空间到互联网社会:新媒体社会属性的强化 第三节 从虚拟经济到“互联网 ”:网络经济的发展与服务模式的扩张 第四节 新媒体用户的新角色:三重网络中的节点 第二章 作为传播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 **节 个体化节点与分布式内容生产 第二节 个体化节点与分布式内容传播 第三节 分布式内容生产、传播与后真相 第四节 个体化节点与信息消费 第三章 作为社会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 **节 网络社会与个体化节点 第二节 连接:个体节点间多元关系的建立 第三节 互动:从个体到集体的不同“面向” 第四节 汇聚:群氓的智慧或群体性迷失? 第五节 分化:网络人群的圈子化与层级化 第六节 过度连接与反连接 第四章 作为服务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 **节 作为共享经济节点的用户 第二节 作为社群经济生产力的用户 第三节 作为场景经济服务对象的用户 第五章 矛盾的新媒体用户 **节 个性化还是社会化? 第二节 主动还是被动? 第三节 娱乐还是严肃? 第四节 情绪化还是理性? 第五节 免费还是付费? 第二部分 媒介化的人 第六章 现实时空与媒介化时空共同笼罩下的用户 **节 碎片化的时间、交错的时间轴 第二节 流动的位置、交织的空间 第七章 新媒体用户的“表演”与“媒介化”生存 **节 自拍:一种纠结的“自我技术” 第二节 美图:幻象与自我 第三节 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 第四节 网络视频:新生存方式与新文化运动 第五节 微信红包中的社会图景 第八章 数据与算法框架下的新媒体用户 **节 数据化生存:另一种媒介化生存 第二节 用户画像的数据化描绘 第三节 个体用户节点的位置测量 第四节 数据、算法下的“落点”分析 第五节 算法下的个体:数据时代的“囚徒”? 第六节 数据素养:数据时代的基本公民素养 第三部分 赛博格化的人 第九章 赛博格化:智能时代的人与人机关系 **节 智能趋势与赛博格、后人类主义 第二节 智能时代新的数字化生存 第三节 智能时代新的人机关系 结语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