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生产与分发的 44 条法则
【一】
源与流构成传播。源指内容从哪里来(即内容生产,又称创作);流指内容到哪里去(即
内容分发,又称**)。探究源流之根本,厘清源流之关系,即为“源流说”。“源流说”
是道,可以解释传播中的一切。
【二】
《现代汉语词典》:内容,指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存在的情况。在“源流说”体系中内容
特指一切可以传播的信息。新闻指时效性强的内容,资讯一般指时效性较弱的内容,短到
跟帖、长到小说,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皆包含于内容之中。
【三】
源流背后皆为人。源由作者控制,流由读者控制。作者之思维,可影响读者;读者之兴
趣,亦反作用于作者。平面媒体时代是“计划经济”,作者为上;互联网时代是“市市���经
济”,读者为上。不懂人性,难做传播。但传播又须考虑意识形态,正如同“市场经济”
前要冠以“中国特色”之定语。
【四】
源与流可相互转换。两人对话,说者是源,听者是流;听者将其获得的信息转述第三人,
他又变成了源。互联网传播的复杂之处就在于源流的不断转换之易,且多点交互影响,是
谓“病毒式扩散”。而信息的价值就在源流的转换中产生。
【五】
因智能硬件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比如从 4G 到 5G), 源在逐步“降维”?D?D
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创作的权力,内容小溪流因此变成了大江大河;而流在逐步“升级”?D?D因为社交和算法的介入,分发效率提升,表现为在同样的时间里可处置更多内容,
并将这些内容更精准地**给阅读者。降维与升级,亦互为因果。
【六】
源可拆解为两个维度:前台是作品,后台是作者。《南方**》记者:当你看到我的时候,
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即为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七】
一个基本内容源的产生需经四步:选题、采访、写作、制作,重要性依次递减。所谓“上
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文章、视频、图片都是“基本内容源”;跟帖
虽短,亦符合上述规律。
【八】
选题之要义在于两点:一是可读性,即如何吸引人;二是必读性,即能对更多人、更重要的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同题竞争,高下则在角度,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九】
采访之要义,在于从权威人士处获悉核心信息。为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需经过至少三个互不相干的信息源交叉印证。“网传”只可参考,不经核准,不能判定为事实。
【十】
写作之要义,在于主题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流畅、细节丰富而又与主题密切相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能“孤篇盖全唐”,在于句秀,在于骨秀,更在于神秀。
【十一】
标题之要义,在于提纲挈领,即将全篇核心或要点提炼出来。真实、简洁、精彩又是其中三境界。“标题党”看似提升流量,实则杀鸡取卵。
【十二】
在新媒体语境下,源的生产者称为“号”,一号背后即一人,亦可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号的高下,在于垂直度(定位)、原创度(不抄袭)、活跃度(常发文),以及其生产内容的品质。号的气质即作者之人设。《人间词话》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十三】
天下熙攘,皆为名利。号的存在,亦因名利。传播中,名是阅读数据,即点击、评论、分享、收藏、用户停留时长等指标;利是收益,也是名的货币转化,与名成正比。名与利均为阅读者对创作者的反馈。因生于平台,所有号获得名利的叠加,又构成了平台的影响力与收益。
【十四】
《人间词话》:“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内容源形态变化的原因,如从文字到视频、从消息到短内容(140 字以内,微博),与之同理。传播模式也在影响源的形态,在移动阅读普及、时间化为碎片的大背景下,更短、更简单的内容就变得更受欢迎。
【十五】
“流”有两重含义:一是流动,二是今天的阅读模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李白时代到互联网诞生之前,人的阅读一直是以“块”为基本单位。特别是报纸,块阅读的特征非常明显?D?D版面由一篇篇文章组合而成,每篇文章排列后的形状就像豆腐块。先看一块,再看一块,这就是块阅读。而 App 上的阅读是典型的“流阅读”?D?D刷手机时,内容就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从“块”到“流”,是信息传播效率的极大提升。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