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也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器官;视觉是一种本能或天赋能力。而观看,则是人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探索世界、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重要的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技能。当然,视觉能力也是需要通过学习和专门训练而逐步提高的。所谓“视觉教养”或者“视觉素养”,就是研究现代人类如何习得、培养和提高视觉能力的理论。
说起“观看”,人们往往会说:不就是看吗?那还不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眼睛好好的,谁还不会看呀!除非眼睛有毛病!
是的,人人都会看,但是那只是作为本能的“自发地观看”。从视觉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观看”则是有目的的“观察”,一般是指“特意地观看”或者凝视,有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在观看的细分视点、视野、视角等方面都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选择,而不是随意地、随机地、漫无目的地扫视、浮光掠影或走马观花。视觉传播学**研究的正是“自觉地观看”。对于普通人而言,观看也���就是一项与生俱来的、人人都会的本能。对于观看行为及其原理、理论的研究似乎是没必要的和多余的。视觉传播研究,既要研究视觉的科学原理(视觉生理学),又要研究视觉心理学和人类的视觉传播语言,以及传播媒介的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求知欲、好奇心是人永恒的不可变的特性。”虽然人类观看的目的千差万别,但都是出于“人性”的驱使,而人是有理性的,又是有感情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需要通过观看获得信息,有的人是为了学习知识;有时候,观看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有时则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趣味(志趣、兴趣、情趣、风趣和闲趣等)。当然,正如人们一般所认为的那样,人类的观看*重要的目的是满足**和生存的需要,但往往也少不了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视觉传播研究的角度来看,可以将“观看”再做细分。
人们观看的对象可以被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世界中具体的景观和物品,比如自然界的日月水火、山石土木、风雨雷电等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还有道路、各类建筑物等人文景观,以及各类构造物(如家具、日常生活用品)等;另一类则是人类创造的虚拟世界或符号世界,主要有文字、图画、摄影影像、虚拟现实等。毫无疑问,这几种符号都是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的手段,也是新闻传播学必须研究的视觉符号或视觉对象。
**种是通过文字描述的虚拟世界,比如用各种不同文字所写的非虚构的新闻报道或纪实文学作品,还有新闻评论,以及虚构的小说等“视觉化写作”。第二种是标记、符号、标识和图画,包括图示、漫画、绘画等,以及图标与信息(资讯)图表。第三种是摄影影像。当然,这三者之间互有交叉,而影像毫无疑问是*为综合的“符号集成”——照片或摄影影像中常常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符号。在摄影影像的基础上,结合电影和电视技术,综合运用蒙太奇、配音(音频)等,又逐渐形成了更加人性化的视听结合的综合性影像传播新形态。
*早的可考的视觉符号可能是早期人类创造的岩崖石刻和古代岩画,后来,又由此衍生出绘画和象形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以及其他象形文字等。其实*初的符号都是各种象形的表意或表情符号。现如今人们习以为常的运算符号、标点符号是在文字和印刷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系统的视觉符号。当下,网络传播中常用的各种表情包等是视觉符号的新形式。
毫无疑问,在摄影术发明之后,通过摄影图片呈现的影像成为*为独特的、具象的影像化视觉符号,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当然也普遍被用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进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自媒体,都十分重视对摄影影像——包括摄影图片和视频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