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两根丝连接一片民族情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两根丝连接一片民族情

  • 作者:唐晓玲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ISBN:9787521210965
  •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01日
  • 页数:318
  • 定价:¥3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21210965
    • 作者
    • 页数
      318
    •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01日
    • 定价
      ¥3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苏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全面落实**的战略布署,把扶贫攻坚当做一项政治责任和义务,讲大局,比贡献,努力发扬风格,从“输血”到“造血”,精准扶贫,敢于和善于啃*硬的骨头,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村定点定时精准脱贫,促进共同发展和富裕,让少数民族同胞也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苏州的两根丝——亨通和华佳,一根是“大国重器”的光纤丝,一根是代表华夏5000年文明的桑蚕丝,两根丝交织,连接一片民族情,绘就一幅中华民族大家庭小康之路我们大家一起走的动人画卷。
    文章节选
    **章 2006年,“东桑西移”到广西 王春花是2005年到广西象州考察的。 在**“一带一路”规划中,广西的定位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来宾是农业大市,而种桑养蚕,无疑是象州人的“拿手好戏”。2001年年初,随着**实施“东桑西移”政策,象州掀起桑蚕生产高潮。 象州建置历史有2100多年,县内有古海底迷宫、大乐泥盆系剖面、大梭生态峡谷、七星古榕群,森林覆盖率达40%。夏长无酷暑,冬短少严寒,一年四季气候宜人。珠江支流柳江河傍城而流,河面宽阔,两岸植被茂密,自古就是黔、桂水上交通要道。象州不仅水资源丰富,自然植被茂密,气候条件也特别适合养蚕,年平均温度在20.7摄氏度,每年有6个月时间都能种桑养蚕出茧。每年的4月到7月和9月到11月,就是收茧*忙碌的时候。 王春花**次来象州考察,沿着柳江河,一路走过,心里感叹,这真是一块蚕桑**啊。陪同她一起考察的两个好姐妹,却劝她考虑周全,毕竟离家乡太远,人生地不熟,少数民族多,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富裕。民谚“穷山恶水出刁民”,一旦钱砸进来,什么时候能回本是个未知数。虽然她们的话语间满满的都是苏州人或者说盛泽人的优越感,但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 吴江的历史凝结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范蠡、陆龟蒙、柳亚子、费孝通、程开甲(两弹一星元勋),群星璀璨。同里、震泽、黎里是中国三大历史文化名镇,退思园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有中国**方阵里的经济强镇盛泽。盛泽一个镇,就有两家千亿级的民营企业。 有驴友在网上发帖惊异盛泽人的富裕:几乎家家都住大别墅,特别是在停车场转一圏更受刺激,没有低于200万的车呐! 盛泽人在外,一般不会说自己是江苏的,也不会说是苏州的或者吴江的,只会说“我是盛泽的”。被网民戏称为“散装的苏大强”的苏州,不是真的散,而是因为各自都有强烈的打拼欲望,各自风风火火闯天下,各自成长得都很强壮,都是一条好汉,有担当,有作为,所以是看上去散,其实形散而神不散。苏州的90后、00后,特别不理解外省市的人,怎么会羡慕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苏州有钱的人在乡下,农村户口早就比城市的值钱多了,不信试试,如果你不是嫁到或做女婿到某个村,你的户口无论如何都落不到这个村里去的。 “哪里穷山恶水,都是满眼绿色,山清水秀,种桑养蚕,风水**啊!”王春花轻言细语,脸带微笑。可心里并不是平静如水。 蚕桑和真丝绸有着坚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但是有时也是很脆弱的,因为其产业链太长,从农业、种植业、种子等开始有着一系列的环节,一个环节不畅通就会出现大变化、大波动、大起伏。就蚕茧一项,气候的异常、环境恶化都可能导致其大幅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所以蚕农一旦遭遇灾害,往往下一年就不愿再冒风险,宁愿桑田撂荒,外出打工,甚至就在家闲着,闲着起���不会赔钱,购买蚕种是要花钱的。 “我们可是为你好,你在盛泽什么不能做,做什么不比跑这儿来赚钱容易?” 盛泽自古就有“丝绸之府”的美誉,盛泽镇隶属于苏州吴江区,而吴江则是中国的新丝都。这里有两根“丝”,桑蚕丝和光纤丝。改革开放以来,活跃的民营经济一直是吴江的特色,苏州有一句话:“外向型经济看昆山,民营经济看吴江。”吴江的民营企业有好几万家,其中,有众多民营企业一直专注于“两根丝”。吴江凭借“两根丝”成为江苏省民营经济的领头羊。 “难道你们还不了解我,我不光是为赚钱啊,这里自然条件这么好,东桑西移,把我的华佳搬这里来,扶持这里的农户科学养蚕,想办法让他们脱贫奔小康,过上和我们一样的好日子。” “觉悟高,先富带后富。但别弄到头,你带不了他们脱贫致富,却把自己弄成个穷光蛋!” 另一位也说:“有钱的人,有本金的人,现在谁还愿意搞真丝绸?真丝绸的生产为什么大幅度萎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茧价不稳定,大起大落,缫丝厂无利可图。商家和工厂难以为继。你为什么不转行另寻出路?” “是啊花姐,丝绸是夕阳产业,有钱的厂,领导叫他们去搞,他们不愿意。为什么?**,绸厂投资大,一台机子一两百万,就不愿意投;第二,资金占用大,1吨丝要40万元,100吨丝就是4000万元,占用的资金量太大;第 三,周转慢,*快3个月才能周转一次;第四,工艺流程长,生产技术要求高,比如操作工,超过40岁,很可能眼睛花了,戴了眼镜,手脚就不灵便了;第五,技术要求高,在这里,你即使投资造了厂,买了好机器,但招不到技术工怎么办?人是**要素,没人,没技术,你这厂还怎么办?钱不都打水漂了吗?” 两位姐妹苦口婆心,她们对丝绸业都很熟悉,所以说出来的话,句句如重锤一般敲打在王春花的心坎里。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虽然这里山高水长,地势比我们盛泽高,可经济上是低洼地。担心你踩进泥坑拔不出脚!” “帮不了别人连累了自己,好心不一定有好报。” “好心一定有好报,老天爷肯定会帮我!” “那可不一定!” “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我打进厂起,35年了,一粒茧,一根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辈子就这样了,没想过做别的。” 35年前,王春花,包括后来的陈月红她们,把能进缫丝厂工作,当成自己的莫大荣耀。现在丝绸企业利润薄,活儿也累,想招工人都难。 真难啊,不是一般的难。 如果就此放手,转投其他行业,赚钱的机会大把的,但王春花想起进坛丘缫丝厂的那**,她就下定决心,一辈子和这一粒茧、一根丝结缘了,再不分离,全心全意。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两个好姐妹看她如此固执,只好说:“你让我们陪你一起来,我们该说的话都说了,听不听是你自己的事。你可要头脑清醒,不要被别人一忽悠,一冲动,就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钱是你自己的,挣钱是不容易的。” 王春花知道两个好姐妹刀子嘴豆腐心,是怕她把钞票扔柳江河里打水漂了,心里很感激,但她对丝绸的热爱,让她*终还是选择了在象州投资,把“一根丝”做强做好做精做到底,以产业扶持让这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王春花不善言辞,但认准要干的事情,就会一竿子插到底,绝不三心二意。她相信**的政策,相信这里淳朴勤劳的农户。 象州的县委书记和县长又带队赶赴吴江洽谈招商引资,让王春花吃了一颗定心丸。 华佳也正是被这根蚕丝轻轻一牵,跨过了1700多公里,积极助力当地少数民族蚕农脱贫致富,也帮象州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华丽转身。
    目录
    目录 **章 2006年,“东桑西移”到广西 \001 第二章 万企帮万村——为者布村寻找脱贫“良方” \011 第三章 春花怒放——大凉山,我们没白来! \018 第四章 用光纤丝的神奇创造树桔村长效脱贫新模式 \026 第五章 王春花的桑园梦 \039 第六章 广昌路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050 第七章 广西华佳的拓荒者 \065 第八章 鹤轩安耆——敬老院洗澡的那些事儿 \074 第九章 只把象州当苏州 \082 第十章 一网情深——留守儿童和打工父母 \091 第十一章 当“桑罗”遇到彝绣 \103 第十二章 光纤丝助力“一步跨千年” \114 第十三章 一根丝连接一片民族情 \126 第十四章 从川藏到南疆,一路亨通 \133 第十五章 王聪花真心感谢王春花 \144 第十六章 扶贫攻坚啃*硬的骨头 \14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