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复杂生命的起源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复杂生命的起源

  • 作者:(英) 尼克·莱恩(Nick Lane) 译者:严曦 后浪
  • 出版社:贵州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9103465
  •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01日
  • 页数:336
  • 定价:¥84.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地球生命在地球形成约5亿年后就已出现,然而在这之后的20亿年内,生命一直停滞在简单的细菌水平。在大约20亿~15亿年前,一种拥有精细内部结构和**能量代谢水平的复杂细胞一跃而出。这份复杂性遗传给了大树和蜜蜂,也遗传给了人类中的你和我。我们与蘑菇有着天壤之别,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又如此相似。从有性生殖到细胞衰老再到细胞凋亡,复杂生命共有的一套细胞特征在不同的物种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程度。生命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在4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从简单的细菌到令人敬畏的复杂生命,这样的演化飞跃事件为何只发生了一次?不得不承认,在生物学的核心地带,横亘着一个巨大的认知黑洞。 生命究竟为何沿着这么令人困惑的路径演化?生物化学家尼克·莱恩从生物能量角度,交给了我们一把有望解开生物起源之谜的钥匙。怪异的生物能量生产机制从各方面限制了细胞,而一次罕见的一个细菌入住到一个古菌体内的内共生事件,打破了这些限制,使得复杂细胞的演化成为可能。看似偶然发生的单次事件,却因为能量的约束而必经一种演化历程,许多*重要也*基础的生命特征,也由此可以通过基本的生物化学规律进行推断。我们在演化过程中取舍权衡生殖力和年轻时的健康
    文章节选
    绪 论 为什么生命会是这样? 在生物学的核心地带,存在着一个未知的黑洞。坦白说,我们不知道生命为什么是现在这样。地球上所有的复杂生命拥有一个共同祖先,它从简单的细菌演化而来,在4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只出现了一次。这究竟是一个反常的孤立事件,还是因为其他的复杂生命演化“实验”都失败了?我们不知道。已知的是,这个共同祖先一出场,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细胞。它的复杂程度,与你身上的细胞不相上下。这份复杂性遗产传给了你我,也传给了其他所有后代,从树木到蜜蜂。你可以试试在显微镜下观察自己的细胞,并和蘑菇细胞比较。二者几乎无从分辨。我们与蘑菇的生命显然天差地远,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细胞却如此相似?而且并不只是外观相似,所有复杂生命都有同一套细胞特征,从有性生殖到细胞衰老再到细胞凋亡,其机制之精巧复杂,与物种间的相似程度同样惊人。为什么这些特征会在我们的共同祖先身上积聚?为什么在细菌身上却找不到这些特征独立演化的痕迹?如果这些特征是通过自然选择微步演化而来,每一小步都带来一点点优势,那么为什么类似的特征没有出现在各类细菌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谓众说纷纭,但学界至今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这些问题反映了地球生命奇特的演化轨迹。生命在地球形成约5亿年后就已出现,距今大约40亿年。然而,此后的20多亿年中,也就是地球历史一半的时间,生命一直停滞在细菌水平。直到40亿年后的今天,细菌仍然保持简单的形态,虽然它们发展出丰富的生物化学代谢能力。所有形态复杂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真菌、藻类和阿米巴原虫等单细胞原生生物,与细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这个祖先大约于20亿~15亿年前出现,从外形到内在都是一种“��代”细胞,拥有精细的内部结构和**的能量代谢水平。所有这些新特征,都由一套复杂的蛋白纳米机器驱动,由数以千计的新基因编码,而这些基因在细菌身上几乎从未发现。在复杂生命的共同祖先与细菌之间,没有现存的演化中间型,没有“缺失环节”来揭示为什么这些复杂的特征会出现,以及它们是如何演化的。在细菌的简单与其他一切生命令人敬畏的复杂之间,只有一片无法解释的空白。一个演化的黑洞。 人类为什么会遭到各种疾病的侵袭,这是一系列复杂到无法想象的问题。为了寻求答案,人类每年都会在生物医学研究上投入巨额的**。我们现在对基因和蛋白质的关系、对生物调节系统之间的反馈互动,都掌握了海量的细节。我们建立了精密的数学模型,设计了计算机模拟程序,以信息化的方式来重建这些生物过程。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所有这些生物组件都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如果我们不知道细胞为什么是这样运行的,又如何能指望理解疾病呢?不了解历史,我们就不可能理解一个社会;不了解细胞的演化史,我们就不可能理解细胞的运作方式。这些问题不仅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它们本身也是人类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存在?是什么样的法则创生了宇宙、恒星、太阳、地球,以及生命本身?同样的法则是否也在宇宙中的其他地方创造了生命?外星生命是否和我们相似?诸如此类的形而上之问,关乎我们何以为人的核心。然而,自人类发现细胞350年之后,我们仍然不知道地球生命为什么会是这样。 读者你可能还没注意到人类在这方面的无知,这不是你的错。各种教科书和学术刊物上满载科学信息,但绝大多数都不会探究这种“幼稚”的问题。我们被互联网上各式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淹没,难以辨别它们的真伪与用途。但这不仅仅是信息过载的后果,就连生物学家自己,对这个专业领域**的黑洞,也没有多少清醒的认识。绝大多数生物学家忙于研究其他问题。大多数学者研究大型生物、特定的动物或植物,少数人研究微生物,更少数的人研究细胞的早期演化。另外,生物学界还要担心神创论者和智慧设计论的攻击。他们担心:承认科学家不知道所有的答案,也许会让反演化论者乘虚而入,让他们嘲笑自己对演化实际上一无所知。这种担心其实毫无必要,我们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很有信心。生命起源和早期细胞演化理论能够解释海量的事实,与其他科学知识严密符合,能对未知的生物学关系进行预测,并且经得起实证检验。我们对自然选择机制,对另一些塑造基因组的随机过程都理解得非常充分。所有这些事实,都能与细胞的演化理论互相印证。然而,我们对事实的高度掌握恰恰凸显了一个问题: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生命会以如此奇特的路径演化。 科学家是充满好奇心的人,如果这个问题确实像我说的这么严峻,它本应该广为人知。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科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意识远没有明确。现有的各种解释互相争论,但大都晦涩难懂,反而掩盖了问题本身。另一个难点在于,问题的相关线索分散在众多不同的研究领域之中:生物化学、地质学、种系发生学、生态学、化学和宇宙学。几乎没有人能成为所有这些领域真正的专家。生物学现在正处于“基因组革命”的进程之中,我们掌握了成千上万种生物完整的基因组序列,包含亿万数位的代码。在这些数字化的生物信息中,从远古**至今的线索经常互相矛盾,令人迷惑。对这些数据的解读要求研究者拥有精深的逻辑、计算和统计技能,生物学上的理解反倒被挤到了从属地位,“有当然好,没有也无大碍”。大数据研究方法的迷雾在我们周围涌动,争论交缠。每当稍稍拨开迷雾,更加离奇的新课题就会涌现。科学家曾经的自信从容逐渐消失,我们现在面对着一幅崭新的生物学场景:真实、严峻、令人不安。然而,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能够发现一个重要的新课题并寻求答案,非常激动人心!生物学中*大的问题还有待解决,本书正是我起手的尝试。 细菌和复杂生命有什么样的关系?早在17世纪70年代,荷兰科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在自制的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时,对这个问题的初步研究就开始了。他镜头下生机勃勃的“微型动物”,让当时很多人都难以置信。但这些生命的存在,很快被同样天才的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再次证实。列文虎克还发现了细菌,他在1677年那篇**的论文中写道:它们“小到令人难以置信;以我视野中能看到的估计,100个这样极其微小的动物排成一行,宽度也超不过一粒细砂;如果我的估计正确,那么一百万个加起来,也不会比一粒细砂重”。不少后世的研究者怀疑,列文虎克是否真的用他简单的单镜头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现在已经没有争议:他确实做到了。可以通过两点证明:首先,他发现细菌无处不在—雨水中,海水中,并不仅仅在自己的牙齿上才能找到;其次,他通过敏锐的直觉发现了两种微生物的区别,一种被他称为“非常微小的动物”(即细菌),另一种则是“巨大的怪物”(实际是单细胞的原生生物,protists)。他区别二者的依据,在于观察到后者旺盛的运动行为和“小脚”(纤毛);他甚至注意到有些较大的细胞由多个小“液泡”组成,并与细菌进行了比较(当然他用的不是这些现代术语)。几乎可以肯定,列文虎克在这些液滴中观察到了细胞核,即所有复杂细胞贮藏基因的地方。接下来,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停滞了几个世纪。在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50年后,**的分类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把所有微生物不加区别地分在Vermes门(意为“蠕虫”)的Chaos属(意为“无形状”)。到了19世纪,与达尔文同时代的德国演化论学者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才再次确认微生物之间存在重大差别,并把细菌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20世纪中期以前,关于细菌的生物学认知没有多少进展。 生物化学的统一,使细菌研究迈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此前,细菌花样百出的新陈代谢能力让它们似乎无法归类。它们可以依靠任何物质生存,从混凝土到电池液到气体。如果这些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任何共同点,我们用什么依据来确定细菌的分类呢?如果无法归类,我们又怎能理解细菌呢?正如化学元素周期表为化学研究带来了理论的统一,生物化学也为细胞演化研究带来了秩序。另一位荷兰人阿尔贝特·克吕沃尔(Albert Kluyver)阐明:生命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样性,其实是由非常相似的生物化学过程支撑。呼吸作用、发酵作用和光合作用虽然各有区别,但全都有共同的生物化学基础。这种概念的整合,证明了所有生物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克吕沃尔认为,在生物化学层面,对细菌成立的理论,对大象也成立;细菌和复杂生物之间几乎没有界限。细菌的代谢多样性远超复杂生物,但二者*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都很相似。克吕沃尔的学生科内利斯·范尼尔(Cornelis van Niel),以及罗杰·斯塔尼尔(Roger Stanier),可能是那个时代*能理解细菌的本质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科学家。他们认为,细菌就像原子,不可再分。它们是*小的生物功能单位。很多细菌和人类一样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必须通过整个细菌才能执行这种功能,细菌没有人类细胞中专门进行呼吸作用的组件。细菌繁殖时会分裂,但从功能角度来说,细菌不可再分。 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出现了三次颠覆人类以往生命观念的生物学革命。**次在1967年的盛夏,由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挑起。马古利斯提出,复杂细胞不是经由“标准”的自然选择演化而来,而是通过一场合作共生的盛宴;细胞之间进行非常密切的合作,直到**入住彼此体内。共生是指两个或更多物种之间一种长期的互动关系,通常伴随着物质和服务的交换。对微生物来说,物质交换涉及的是新陈代谢所需的、构成细胞生命的基础物质。马古利斯使用的术语是内共生(endosymbiosis):同样是交换物质,但这种合作方式极为亲密,合作一方干脆住到另一方的身体里面去了。马古利斯这些观点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期的研究,而且让人想起大陆漂移学说: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大致吻合,在地图上看,二者就像是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这种“幼稚”的想法,曾经被长期嘲笑为荒诞不经之谈。与之类似,复杂细胞的某些内部结构看起来很像细菌,而且好像是独立生长与分裂的。也许,解释就是那么简单—它们本来就是细菌! 与大陆漂移学说一样,这些思想都走在了时代的前面,直到分子生物学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才给出了有力的论证。马古利斯以细胞内的两种专门构造为研究对象: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食物在线粒体内氧化,并提供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发动机,太阳能在这个场所中转化为化学能。这两种细胞器都保留了自身的微型基因组,其中只有几十个基因,编码几十种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所需的蛋白质。对这些基因测序后,真相终于明朗:简而言之,线粒体和叶绿体确实源自细菌。但它们不再是细菌,没有真正的独立性,因为绝大多数对它们自身存在必需的基因(至少有1 500个)都储存在细胞核内。细胞核,才是细胞的“基因控制**”。 马古利斯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认识是正确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反对者已经****。但是她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在她看来,整个复杂细胞(现在的正式名称是真核细胞)都由共生细菌拼接而成。很多其他的细胞组成部分,尤其是纤毛(即列文虎克描述的“小脚”),同样起源于细菌(在马古利斯看来,纤毛起源于螺旋体)。她认为,一连串细菌共生合并造就了真核细胞。该理论后来被她命名为“系列内共生理论”。她认为还不只是单个的细胞,整个生物界的本质就是一张巨大的细菌协作网络:盖亚(Gaia)。她和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成了“盖亚理论”的先驱。近些年,盖亚理论改头换面为“地球系统科学”(但摒弃了洛夫洛克原来的目的论成分),迎来了一次复兴;但是,马古利斯的观点,即认为真核细胞是细菌的集合体,从来没有多少实证基础。绝大多数真核细胞的内部构造,从形态上看并不像是起源于细菌,基因测序后更没有获得什么证据。所以,马古利斯在某些问题上是正确的,但在其他问题上几乎肯定错了。2011年,马古利斯因中风而过早去世。但她的斗士精神,她强烈的女性意识,她对达尔文主义式的竞争的排斥和她对阴谋论的轻信,都让她留下的智识遗产珠砾混杂。有人把她看作女权主义的英雄,有人认为她是我行我素的偏执狂。可悲之处在于,无论褒贬,这些争议大都远离科学。 第二次革命是种系发生学革命。这是一门关于基因族谱的学问,早在1958年,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就预见了这场革命的开端。克里克的预言,字里行间都带着他特有的从容自信:“生物学家应该意识到,很快我们就会迎来一门全新的学科,名字可能是‘蛋白分类学’,即对生物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研究,以及物种间的比较。这些序列是某种生物表型(phenotype)*细致的信息表达,它们之中可能隐藏着海量的生物演化信息。”他的预言果然成真。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在于解开蛋白质和基因序列中隐藏的信息。我们已经不再直接比较氨基酸序列,而是比较DNA的字母序列(由它们编码蛋白质),因为这样准确度和灵敏度更高。尽管克里克有如此敏锐的预见性,但是他或者其他任何人,当时也完全想象不到,基因序列研究会牵出怎样的生命秘密。 卡尔·乌斯(Carl Woese)是一位历经坎坷的革命者。20世纪60年代,他低调开启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十年后才收获成果。当时,乌斯需要选择一个单一的基因来比较不同的物种。很明显,这个基因必须存在于所有物种之中,必须具有同一种功能。对细胞而言,这种功能必须非常基本、极为重要,任何细微改变都会遭到自然选择的惩罚。如果绝大多数变异都会被自然选择淘汰,那么留存下来的必然是基本不变或者说**缓慢的演化,在漫长的岁月中改变非常小。如果我们要比较不同物种几十亿年间累积下的差异,就必须遵守以上选择标准。如果奏效,我们就能得到一张宏大的生命树图,一直追溯到生命起源。乌斯的计划就是这样志存高远。为了选出满足这些苛刻要求的基因,他开始研究细胞的基本功能,即细胞制造蛋白质的能力。 所有细胞都有核糖体。这是一种精巧的纳米机器,蛋白质的组装就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除了已经成为时代标志的DNA双螺旋,在信息时代的生物学领域,没有什么东西比核糖体更有象征意义了。它的构造还体现了一种人类思维难以测度的矛盾现象:比例。核糖体小到难以想象。细胞已经小到必须用显微镜观察;人类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对细胞的存在都毫无概念。但核糖体比细胞还要小几个数量级,人类的一个肝细胞中就有1 300万个核糖体。然而在原子维度上看核糖体,它又是非常巨大、极其复杂的**建筑。由几十个基本部件组成,这些活动零件的运行精度,远超现代的自动化工厂流水线。这毫不夸张:核糖体首先与编码蛋白质的“穿孔带”代码脚本(即信使RNA)结合,然后按照序列逐个字母**转译成蛋白质。核糖体捕获细胞质中的游离氨基酸作为基本构件,并把它们连成一条长链,顺序由代码脚本决定。核糖体的错误率大约为每10 000个字母出现一次错误,比人类高端制造业的废品率低得多。它们的工作效率大约为每秒钟处理10个氨基酸;由几百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一分钟内就能合成完。乌斯*终选择了核糖体的一个亚基,可以说是选了这台精密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把它的编码基因作为比较对象。他比较了从细菌(例如大肠杆菌)到酵母再到人类等不同物种中的这一基因序列。 他的发现颠覆了我们的世界观。细菌和复杂真核生物之间的区别很明显,在表示亲缘关系的分支树图上,二者分属不同的分支大类。其中**的意外在于真核生物分支内部,即植物、动物和真菌之间的区别极小,但是,大多数生物学家仍在这个大类中投入了毕生的研究精力。真正出乎所���人意料的是,生命居然存在第三个域(*顶端的生物分类)。几个世纪以前,我们就已经知道这些简单细胞的存在,但一直把它们误认为细菌。它们的外观和细菌一模一样:同样微小,同样缺乏可以辨认的内部结构。但二者之间核糖体的区别,如同柴郡猫的神秘微笑,揭示了另有一种不同于细菌的生命存在—尽管同样缺乏复杂度。这种新的生物类群和细菌一样,没有真核生物的复杂形态,但它们的基因和蛋白质与细菌截然不同。这类生物被命名为古菌(archaea),因为当时的研究人员猜测,它们比细菌更古老。他们很可能猜错了,现代的研究认为,二者一样古老。然而在基因和生物化学层面,细菌和古菌之间的鸿沟就像细菌和真核生物(人类)之间一样巨大。在乌斯**的“三域”生命树上,古菌域和真核生物域是“姊妹分支”,有较为接近的共同祖先。 古菌与真核生物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生物信息的流动(即读取基因序列并转化为蛋白质的方式)。古菌有几种精巧的分子机器,类似于真核生物的对等特征,只是少一些部件—也许这正是演化出真核生物复杂性的源头。乌斯不顾细菌和真核生物在形态上的巨大差异,而是把所有生物分成了地位相当的三个域,每个域内都经历了充分的演化,没有哪一支比其他任何一支更本源。他力主抛弃以前的术语“原核生物”(英文术语的原意为“出现细胞核之前”,适用于描述细菌和古菌),他的生命树图上也没有任何基因特征来反映“原核生物”这一划分。三个分支域都直接连回生命原点,拥有同一个神秘的祖先,不知如何就凭空出现了三支后代。乌斯晚年对生命*早期的演化持一种几乎是神秘主义的态度,呼吁用整体论来研究生命。这很讽刺,因为他本人掀起的生物学革命,恰恰是基于纯粹的还原论方法,即仅仅分析一个基因。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确实是不同的类群,这点毫无疑问;乌斯的革命性开创也确实意义重大。但是他倡导的整体论方法,即以生物的整个基因组为研究对象,正在引发第三次细胞学革命。而这场革命,又推翻了乌斯自己的认识。 我们正处在第三次革命的进程之中。它的推理方法比较曲折,但带来的冲击*大。它的理论起源于前两次革命,特别致力于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乌斯的生命树图,描绘了一个底层基因在三个生物域中的趋异演化关系。马古利斯描述的图景,则是不同物种的基因通过融合、捕获和共生行为,*终汇聚在一起的进程。如果把后者的想法也画成树图,会是一张汇聚图,而不是分支图,与乌斯的树图恰好相反。他们两个不可能全都正确!不过也不会全错。真相就隐藏在二者之间的某个位置,这是科学研究中常常遇到的情况。但不要以为这只是对两个理论的折中。目前正在成形的答案,比之前的两种结论都更加激动人心。 我们知道,线粒体和叶绿体确实源于细菌,它们是通过内共生作用融入细胞的;而真核细胞的其他部分,很可能通过常规方式演化而来。关键问题在于,融合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叶绿体只存在于藻类和植物中,所以很可能是由这两类的某个共同祖先单独获得的。因此,这应该是一次较晚发生的事件。而线粒体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之中(有一个实际上不是例外的“例外”,我们将在**章中讨论),所以获得线粒体应该是一次较早发生的事件。有多早?或许我们可以换个问法:什么样的细胞获取了线粒体?以下是标准的教科书观点: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细胞,类似于阿米巴原虫,是可以自由运动的捕食者,能够变形,并通过吞噬作用吞噬其他细胞。也就是说,与货真价实、构造完备的真核细胞相比,当初获得线粒体的细胞并没有多大差别。然而我们现在知道,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过去几年间,研究人员选择了更具代表性的物种,比较了大量基因,由此得出了毫不含糊的结论:那个宿主细胞是一个古菌,属于古菌域。所有的古菌都是原核生物,顾名思义,它们没有细胞核,没有性别,没有包括吞噬作用在内的一切复杂生命特征。这个宿主细胞在形态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复杂度可言。然而,不知如何,它捕获了后来变成线粒体的细菌。自那之后,它才演化出了所有的复杂特征。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么复杂生命的单一起源很可能有赖于对线粒体的获取,是线粒体触发了复杂生命的狂飙演化。 复杂生命的起源,是发生在古菌宿主细胞和后来变成线粒体的细菌之间的内共生事件,而且只发生过一次。这个激进的理论,其实早在1998年就由演化生物学家比尔·马丁(Bill Martin)提出。马丁才华横溢,直觉敏锐,思维开阔。他发现了真核细胞不同寻常的基因嵌合现象,并据此提出了大胆的新理论。以发酵作用这条生物化学路径为例:古菌使用一种特定的方式,细菌则采用另一种,两种方式涉及的基因也大不一样。而真核生物会使用几种发现于细菌中的基因、几种发现于古菌中的基因,并把它们编织成一条精密的复合路径。这种错综复杂的基因嵌合现象,不止发酵作用有,复杂细胞中的所有生物化学过程几乎都是如此。从演化遗传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简直是“岂有此理”! 马丁考虑得十分周详。为什么宿主细胞从它的内共生体那里获取了这么多基因,并把它们深深地融入自己的基础架构之中,取代了很多自身原有的基因?马丁和米克洛什·米勒(Miklós Müller)共同提出的答案是“氢气假说”。他们认为,宿主细胞是一个古菌,能利用两种简单的气体生活:氢气和二氧化碳。内共生体(未来的线粒体)是一个有着多种代谢方式的细菌(这对细菌而言很普遍),为宿主细胞提供氢作为养料。马丁和米勒通过逻辑推理,一步步明确了这种共生关系的细节,解释了为什么一种原本依靠简单气体存活的细胞,后来会为了供养它的内共生体而变成以有机物为食。但这些都不是这里的关键。关键在于,马丁推测复杂生命起源于两种细胞之间的单一内共生事件。他认为,宿主细胞是古菌,不具有真核细胞的那些复杂特征;他还认为,从来就没有所谓的“中间型”,即不存在尚未获得线粒体的简单真核细胞;线粒体的获得和复杂生命的起源,本来就是同一事件。他还认为,真核细胞那些精巧繁复的特征,诸如细胞核、性和吞噬作用,全都发生在获取线粒体之后,是在这种独特的内共生状态下演化而来的。马丁的研究代表了演化生物学中*深刻的洞察力,本应该更加广为人知。但是它太容易被人与系列内共生理论混为一谈(后面我们会看到,内共生理论并没有提出马丁的这些推论),所以当时未能脱颖而出。然而过去20年间,马丁这些详尽的理论预言全都得到了基因组研究的证实。这真是一座生物化学逻辑严密推理的丰碑!如果诺贝尔奖单独设立生物学奖项,没有人比马丁更配得奖。 所以,我们现在又回到了起点。我们掌握了很多知识,但还是不知道为什么生命会是这样。我们知道复杂细胞起源于40亿年演化史中的单一事件:一个古菌和一个细菌的内共生(图1)。我们知道复杂生命的特征在这次结合之后才演化出现。但我们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这些特征会出现在真核细胞中,在细菌和古菌中却没有留下演化的痕迹。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力量限制了细菌和古菌:为什么它们的生物化学机制如此多姿多彩、基因多态性如此丰富、依靠气体和石头都能顽强生存,但一直保持着简单的形态?我们真正拥有的是一个新颖大胆的理论构架,可以依此继续探索。 我相信,线索就藏在细胞的生物能量生产机制中。这种怪异的机制从各方面限制了细胞,但很少有人理解这一点。本质上,所有的活细胞都通过质子(带正电荷的氢原子)回流来为自身提供能量,就像是某种电流—只是用质子代替了电子。我们通过呼吸作用氧化食物而获得的能量,被用来把质子泵过一层膜,在膜的另一边形成质子蓄积。从这个“水库”回流的质子可以为细胞工作供能,如同水电站的涡轮电机。这种利用跨膜质子梯度为细胞供能的奇特机制,发现之初完全出人意料。彼得·米切尔(Peter Mitchell)是20世纪*具**性的科学家之一,他于1961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并在此后的30年间逐渐将其完善。米切尔的学说被认为是自达尔文以来*“反直觉”的生物学理论,可与爱因斯坦、海森堡和薛定谔的物理学思想相媲美。现在,我们对质子动力的工作方式理解得十分详尽,已经深入到蛋白质层面。我们还发现,所有的地球生命,无一例外都利用质子梯度供能。质子动力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成分,就像通用遗传密码。然而,这种反直觉的能量利用机制*初是怎么演化出来的,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在我看来,这就是位于当代生物学核心的两大未知问题:为什么生命以如此令人困惑的路径演化?为什么细胞的供能方式如此古怪? 写作本书就是为了尝试回答以上两个问题,而且我相信二者紧密相关。我希望说服读者,演化是围绕能量进行的,我们必须考虑能量才能理解生命的各种特征。我希望向读者展示,能量与生命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地球生命的基本特征源于一颗躁动行星的能量失衡。生命的起源由能量流推动,质子梯度对细胞的出现至关重要,但是对质子梯度的利用又限制了细菌和古菌的结构。这些限制条件主宰了细胞之后的演化历程,细菌和古菌虽然在生物化学方面花样百出,却一直保持着简单的形态。我想证明,一次罕见的内共生事件,即一个细菌入住一个古菌体内,打破了这些限制,使复杂细胞的演化成为可能。一个细胞在另一个活细胞内生活并逐渐融合,这是很难实现的变化;形成这种关系的困难程度,解释了为什么复杂生命的起源只有一次。我还想证明,这种密切的共生关系决定了后来出现的很多复杂细胞特征,包括细胞核、有性生殖、两性,还有不朽的种系和无常的肉体—也是有限寿命和基因预定死亡的源头。*后,从能量角度思考生命能让我们认识人类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演化过程中深层次的取舍权衡:生殖力和年轻时的健康,代价是衰老和疾病。我认为,这些见解能够帮助人类增进健康,至少能加深对健康的理解。 有些人可能对我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我身为科学家却致力于口舌之辩。但是,生物学家向来沿承了这个**传统,达尔文就是鼻祖。他把自己的不朽巨著《物种起源》称为“一篇长长的辩论”。生物学的辩论常常横跨整个科学框架,涉及各个细分学科的知识,运用各个领域的事实,把它们都联系起来,勾勒出科学地平线上的景象;这是一个框架庞大的科学假说,从宏观角度全景式地解释所有现象。要表达清楚这样的思想,写一本书仍是上佳之选。彼得·梅达沃(Peter Medawar)把科学假说形容为“想象力向未知空间的奋力一跃”。然而一旦跃了出去,科学假说就必须以人类能够理解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要坚持科学性,一个假说就必须做出可验证的科学预测。科学辩论中可能受到的*大侮辱,莫过于一个观点被评价为“连错误都算不上”—因为它无法证伪。所以,我将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一个把能量和演化联系起来的假说,讲述一个逻辑清晰的故事。我会给出足够多的细节,以供证伪检验;同时,我会尽可能写得有趣、易懂。这个故事部分基于我自己的研究(本书的参考书目中列出了我的原始论文),部分基于其他科学家的贡献。我与他们在杜塞尔多夫大学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就有马丁的贡献,他总能做出正确判断的天赋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还有安德鲁·波米杨科夫斯基(Andrew Pomiankowski),一位数学头脑出众的演化遗传学家,也是我在伦敦大学学院(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棒的同事;另外还有几位十分**的博士生。与他们合作是我极大的荣幸和快乐。在这趟伟大的探索旅程中,我们刚刚踏上起点。 我力图把本书写得简明扼要,尽可能避免偏离主题,或者分心撰写有趣但无关的故事。本书是一部长篇论证,行文简明与否,完全取决于论证的需要。我引入了很多比喻和富有趣味的(希望如此!)细节;这是让一本基于生物化学的书能够吸引普通读者的关键。没有多少人能想象出微观世界中“巨大”分子互相作用的奇异景象,尽管这正是生命本来的面貌。然而本书的写作目的是科学,这决定了我的写作风格。老老实实把一把铲子叫作铲子是写作中的传统美德。这样写很简洁,而且直入主题。如果我每隔几页就啰啰唆唆提醒你“铲子是一种挖掘工具,可以用来掩埋尸体”,你很快就会不胜其烦。“线粒体”这样的术语没有铲子那么容易理解,但如果我一直重复“所有的大型复杂细胞,例如你我身上的细胞,都有微型的动力工厂,它们很久以前起源于自由生活的细菌,今天为我们提供所有必需的能量”,那也同样烦冗。所以我会这样写:“所有真核细胞都有线粒体。”这样更清楚,而且思想冲击力更强。如果你熟悉科学术语(不用很多),它们就能承载更大的信息密度,而且能立即发出疑问: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样的交流方式能把我们直接引到未知的边缘,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所以我会避免不必要的行话,有时也会简单解释某些术语,但除此以外,我希望读者自己能尽快熟悉反复出现的科学术语。保险起见,我在书末加上了一份简短的术语表,囊括了本文出现的主要术语。我希望所有感兴趣的读者偶尔查阅相关词汇后都能读懂本书。 衷心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找到乐趣!书中的美丽新世界尽管离奇古怪,但真的激动人心:新颖的思想,无限的可能性,对人类在广阔宇宙中定位的感悟。我将为一片罕为人知的科学奇景勾勒出它的轮廓;本书的视角从生命起源发端,直至人类自身的健康与生死。这个巨大的跨度将由一些简单的概念融会贯通,而它们都与跨膜质子梯度有关。对我而言,自达尔文以来*好的生物学书籍,本质上都是**的论证。本书也将延续这一传统。我将论证能量限制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同样的限制力量也应该适用于宇宙别处的生命演化;能量与演化的结合可以令生物学更富有预见性,帮助我们理解生命为何如此运作—不仅在地球上,还在宇宙中任何可能存在生命的地方。
    目录
    绪 论 为什么生命会是这样? 1 **部 问 题 1 什么是生命? 19 2 什么是活着? 52 第二部 生命的起源 3 生命起源的能量 87 4 细胞的诞生 118 第三部 复杂性 5 复杂细胞的起源 151 6 性,以及死亡的起源 186 第四部 预 言 7 力量与荣耀 231 后 记 来自深海 271 术语表 281 致 谢 289 参考文献 297 图片来源 323 译后记 327 出版后记 33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